<p><br></p><p><b>我的老家就在长治市黄碾镇,黄碾是我从小就经常去的老地方。</b></p><p><br></p><p><b>据说黄碾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五代十国末期,也就是公元九百五十多年,宋太祖赵匡胤与军事家苗广义在黄碾一见钟情,两个人成就了一段相辅相成,平定天下的传世佳话。宋朝是不是从黄碾开始了新纪元,这是民间传闻,口说据无实证,确实还不知道这消息是真是假。</b></p><p><br></p><p><b>黄碾原名叫柳叶鎮,因其地形象一片柳叶而得名。从黄南到黄北,少说也有三、四里地,你要是一路跑下来,没有流上一身汗,肯定不能饶了你。柳叶就叫柳叶呗,不仅好听还有几分诗情画意,后来怎么就叫成了黄碾呢?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小故事。</b></p><p><br></p> <p><br></p><p><b>黄碾往西走,隔着漳河就是安居村。安居原来叫扑牛村,扑牛——你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来者不善,是个好斗的主子。这里的扑牛和西班牙的斗牛,似乎有什么相同之处,不知道两地在古代是否还有什么联系。</b></p><p><br></p><p><b>扑牛村与柳叶鎮隔河相望,两村之间还经常发生点纠纷。有一年柳叶鎮一家富户为母亲祝寿,花大价钱专门请了一台戏班子,当经过扑牛村时,戏班子就被拦下来,横竖不让过漳河,最终没有去祝寿,反而给扑牛村的乡亲们美美地高兴了一阵子。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这样的纠纷时有发生,到叫柳叶鎮的村民一筹莫展。</b></p><p><br></p><p><b>为了防止扑牛村故伎重演,柳叶鎮村民请来风水先生,好吃好喝,好生招待,又看风水,又转罗盘,老先生掐着手指算了半晌,慢条斯理地说:“老牛吃嫩草,柳叶是好料,要想不受扑牛村的欺负,你们村一定得改改名字。”</b></p><p><br></p> <p><br></p><p><b>柳叶鎮要改个新名字,到底改成什么好呢,还是离不开风水先生。鎮里把几个看风水的老先生请到一起,他们为改村名的事朝思暮想,争争吵吵,几天下来,最后还是老大才一锤定调:黄牛拉碾盘,老牛吃嫩草,咱们村就改名叫“黄碾”,让扑牛村的黄牛为咱们出力流汗干苦力,看看那一群老牛能咋滴。</b></p><p><br></p><p><b>扑牛村人听说柳叶鎮改了名,原来是要压咱们一头,它改名字,咱们也要改,不能受他们欺负。扑牛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黄牛,牛养多了,光吃不动,都变懒了。有个老先生为治牛懒的病,就在牛鼻子里穿了一根木棍,叫做“鼻俱”。牛如果偷懒,就用劲拽着“鼻俱”,因为怕疼,牛只好乖乖的听人使唤。村民们为了纪念扑牛村老先生这个独创的绝招,就把村名改成了“安俱村”。时过境迁,心口相传,以后就逐渐演变成了“安居村”,一直使用至今。</b></p><p><br></p><p><b>两个村名字一改,坏事到变成了好事,消除了以前的隔阂,从此大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倒也其乐融融。</b></p><p><br></p> <p><br></p><p><b>黄碾有仨大地标:一是大教堂、二是南佛寺、三就是大石桥。</b></p><p><br></p><p><b>黄碾大石桥横跨漳河水,它北通襄垣、武乡,南接长治,西连屯长,东下邯郸,是长治市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长治北郊的重要交通枢纽。大石桥下面的漳河水,发源于长子县的发鸠山,途经长子县、长治县,流到了黄碾,水流湍急,泥沙俱下,又名“浊漳河”,年平均流量为2.64亿立方米,波涛滚滚、日夜不息,是长治市内最大的一条河流,给两岸村民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b></p><p><b></b></p> <p><br></p><p><b>1941年,正是中日交战最激烈的相持阶段。为了战争需要,当时的日伪潞城县政府,傾全县之力,耗时二十一个月,在浊漳河上架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大石桥。石桥竣工之日,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慕名而来,看到波光粼粼的浊漳河上,凌空飞架起一座十孔大桥,犹如一弯新月,巍然耸立在天边,煞是十分好看。</b></p><p><br></p><p><b>大石桥长146米,宽12米,共有十孔桥洞。桥上有石栏杆,栏杆柱石上雕刻有石狮、石象、莲花、金瓜等;桥洞的顶部中央,雕刻着龙头龙尾,桥基夯筑结实,桥石缝合稳固,整座桥梁,浑然一体,美观大方,它一举成为三晋大地屈指可数的交通要冲。</b></p><p><b></b></p> <p><br></p><p><b>当年,一手操持修建黄碾大石桥的人,是日伪潞城县的县长谢芳声。谢芳声是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人,1908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了日本特务机关,1941年春担任日伪潞城县县长,修建完石桥,又到长治县上任。全国解放后,谢芳声逃回沈阳,1952年10月,长治县公安局将其逮捕,1955年在长治县城南关被执行枪决。</b></p><p><br></p><p><b>修建大石桥共计开支十一万三千二百余元,为了筹集建造大桥的资金,日伪潞城县政府采取“随粮起款”的办法,全县人口九万三千余人,各家各户在交纳粮食的时候,连同摊派的建桥款一起上缴。当时太行山下上党地区遭受严重的灾荒,从春到秋,庄稼没有收成,人们吃树皮野菜度日,饿死者处处可见。为了修造这座大石桥,潞城全县民众缴款七万四千多元,占建桥资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他们勒紧肚皮,拼上老命,才在漳河水上架起了这座沾满村民血泪的大石桥。</b></p><p><b></b></p> <p><br></p><p><b>大石桥建设用的大青石,全部采至黄碾东边的山上,现在的村民还在石窝里取石使用。建桥的石匠,基本上来至河南林县,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满大街上都是说河南话的人,少说也有几千人。而且,潞城县各村来黄碾支差服役建桥的劳工,总计就有二万五千多。你想想,一个小小的黄碾村,一下子拥进来这么多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啊。</b></p><p><br></p><p><b>从早到晚,从夜到明,大街上人头涌动,川流不息;铁凿声声,锯刨叮当……一刻也不能停息,光做饭的大师傅就有几十个人。当时由于缺少机械,全凭劳工人拉肩扛,潞城老百姓硬生生把一座十孔大石桥,横跨在了漳河之上。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可以永久铭记于历史史册。</b></p><p><br></p> <p><br></p><p><b>黄碾大石桥完工之后,作为当地的交通要道,闫锡山统治时期和日伪军占领时期,都在桥头设有警备队和骑兵大队,以保卫大桥的安全。黄碾的西边屯留县,就是我军的抗日根据地,日军多次跨过大桥,到屯留进行“扫荡”。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八路军曾经二次轰炸大桥,一次桥头放火,却都没有对大石桥造成致命的威胁。</b></p><p><br></p><p><b>直到1945年7月,黄碾镇得到了解放,大石桥才回到了人民手中。9月8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黄碾镇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布置了有名的上党战役,正式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当时,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从大石桥上威武霸气地开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解放战争的胜利。</b></p><p><br></p> <p><br></p><p><b>一桥飞架东西,漳河低头叹息。</b></p><p><b>千年来阻隔村民通行的浊漳河,终于变成了通途,值得可喜可贺。有了黄碾大石桥,虽然通行方便了,但真正治理浊漳河的水患,到了1960年才算彻底根治。</b></p><p><br></p><p><b>上党盆地由于山多川多,地高水低,水从山下过,旱死山上禾,老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漳河水东流入海。每当干旱来临,人们寻泉觅水,视水如命;雨季到来之时,人们又得离乡背井,躲避灾难。昔日的浊漳河,如狼似虎,给沿岸百姓带来了不小的灾难。</b></p><p><br></p><p><b>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展了一场根治浊漳河的战斗。1959年11月开始,经过一冬一春的治理,漳泽水库于1960年4月基本建成,庫容总量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0万亩,成为一座防洪、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漳河水才真正听从人们的调唤,开始为上党人民谋福利。</b></p><p><br></p> <p><br></p><p><b>1946年4月8日,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空难事件:当时,参加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政协宪草审议委员会中共代表秦邦宪、刚刚获释的新四军原军长叶挺、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邓发、贵州老教育家黄齐生等13人,搭乘美军C-47式运输机,由重庆飞赴延安途中迷失方向,在晋西北兴县东南80里的黑茶山撞山焚毁,连同四名美军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空难”,亦称黑茶山事件。</b></p><p><br></p><p><b>噩耗传到潞城县边区政府,时任县长的赵军主持召开会议,并亲手撰文题词,于1946年“七·一”党的生日之时,将黄碾大石桥更名为“若飞桥”,以示纪念。</b></p><p><b></b></p> <p><br></p><p><b>在黄碾大石桥的西边,原来有一座河神庙,寺庙为砖木结构,屋顶配有兽角、飞檐、龙头瓦,其镂空木雕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传说是明末清初为防治漳河水灾而建。“四·八”空难发生后,潞城县参议会决议将河神庙改建为“烈士词”,并将烈士之略历立碑。</b></p><p><br></p><p><b>“四八”空难由于失事地点偏离既定航线,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和通讯落后,经过当地中共区委实地勘察和晋绥分局确认无误,直到4月11日才将飞机失事的消息上报延安。中共中央在得知这一噩耗后,当天便通过新华社宣布: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同志,“在本月八日乘美机由重庆飞延安途中,因飞机迷失道路,于下午二时左右在晋西北兴县东南八十里的黑茶山遇雾,撞山焚毁,当即全部遇难”。这一简短的公开报道,将空难原因归结为“飞机迷失道路”,遇雾撞山焚毁。</b></p><p><br></p> <p><br></p><p><b>70多年过去了,关于“四八”空难事件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属于暗杀还是意外?相关人士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b></p><p><b></b></p><p><b>1998年初,当年“四八”空难现场的重要见证人,80岁的顾逸之老人亲笔撰写了一篇宝贵的回忆文章《对“四八”坠机事件的回忆》,回顾了当年在给中共中央的书面报告中所作的三点分析:</b></p><p><b>第一,“飞机确实是撞在黑茶山上失事的,不是在空中爆炸而坠毁的”。因为飞机撞在黑茶山侧峰巨石上的痕迹非常明显,是在撞山后才爆炸起火焚毁。</b></p><p><b>第二,“从当天黑茶山天气情况看,天上云雾很浓,山上下雪,山下下雨,驾驶人员在这种浓云密布、雨雪交加的天气中,因能见度太差,看不清山川地貌而撞山失事的”。如果飞机再飞得高一些,就不会撞在巨石上了。</b></p><p><b>第三,“从对飞机出事现场的反复搜查来看,一直没有发现有人为制造爆炸的可疑迹象”。综合以上三点分析,在当时飞机没有黑匣子,也缺乏有效技术手段对失事飞机进行分析和鉴定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上述判断,将飞机失事原因归结为恶劣天气所致。不过,顾逸之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架美军飞机曾中途在西安机场降落加油,又起飞来延安。“西安到延安是一直向北飞行的,为什么竟飞到东北方向来了,甚至到黄河以东黑茶山来了呢?”</b></p><p><br></p><p><b>顾逸之一直没弄清楚:“当时西安北上沿途及延安的天气并不坏,美方机长又是佩戴有飞虎臂章的老练飞行员”,怎么可能会“迷失方向”呢?</b></p><p><b></b></p> <p><br></p><p><b>周恩来对“四八”烈士的遇难极为痛心,曾在4 月19 日重庆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痛哭失声。同一天,他还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悼念文章指出:“二十多年来,成千成万的战友和同志,在共同奋斗中牺牲了,但没有一次像你们死得这样突然,这样意外。突然的袭击,意外的牺牲,使我们更加感觉到这真是无可补偿的损失!”这次空难不但使周恩来深感“意外”,也使其对空难原因产生怀疑。</b></p><p><br></p><p><b>叶挺长子叶正大在 2003年 7 月撰文回忆:1951 年 6 月,他和二弟叶正明从苏联回国参观学习期间,特地到周恩来家中拜访。周恩来谈到当年“四八”空难的情况,明确否定了过去飞机是在浓雾中撞山失事的结论:“今天我可以告诉你们,肯定是有人做了手脚。机上的乘客全是我们的人,其中还有我们党的王若飞、秦邦宪、邓发那样的重要负责同志,当然还有你们的父亲叶挺同志。国民党关了他五年,被放出的第二天就给党中央写报告要加入共产党,这就触犯了蒋介石。蒋介石是什么人,我可以说对他的个性基本了解。这个人排除政敌无所不用其极。他利用特务在飞机仪表上做点手脚很容易。当时延安只下点小雨,飞机已到延安上空,我们已听到飞机的声音了,为什么一转眼就飞向黑茶山?这不是国民党特务做了手脚又是什么?!”显然,周恩来对飞机飞行途中“迷失方向”也感到奇怪,并根据自己对蒋介石的了解,断定飞机迷航的原因是国民党特务做了手脚,属于人祸而非天灾。</b></p><p><br></p><p><b>周恩来讲这番话的时候,仍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是国民党特务干的。这次空难事件后,我们向国民党政府和军调处提出要求:以后凡是我党中央委员和高级将领坐你们的飞机,一定要有一位国民党的将军陪同。</b></p><p><b></b></p> <p><br></p><p><b>叶正大作为飞机设计专家,从航空技术的角度,根据“四八”烈士的遇难经过作出三条“事实”推断:第一,飞机从重庆出发,到西安稍事停留加油后,再次起飞至延安“准备着陆之前,国民党特务做了手脚的措施起了作用”。第二,黑茶山海拔2000多公尺,“飞机可以飞6000多公尺高,而飞机在2000多公尺撞山,显然国民党特务做了手脚,飞机的高度表失灵了”。第三,在烈士遗物中发现了一份关于飞机“迷失方向”的电报稿,“这就是说飞机承认已迷航,地面指挥也知道了飞机迷航”。</b></p><p><br></p><p><b>叶正大分析:“在西安飞机加油时,用简单的定时破坏装置装到飞机的磁罗盘和压力高度表线路上,当飞机飞向延安后,磁罗盘和高度表同时失灵,致使飞机迷失了航向和高度。”叶正大的分析和判断,是有一定道理和科学依据,但缺乏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仍然属于主观分析和判断。</b></p><p><br></p><p><b>2006年,“四·八空难”发生60年之际,《新华每日电讯》转载了一篇回忆,据说是隐居台湾的国民党军统特务杜吉堂临终前主动爆料,承认自己当年奉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八空难”事件。根据杜吉堂爆料,当时国民党军统安插在空军中的眼线、时任国民党空军调度科科长王平,在得知有多位中共重要领导人将乘飞机由重庆飞往延安后,立即报告了国民党军统当局。军统头目随即找到时任中美特别合作所特工队长杜吉堂,让他负责执行这次暗杀行动。杜吉堂知道事关重大,便召集几个骨干秘密商量行动方案。其中有个略懂飞机构造原理的特务“献策”:只要破坏了飞行仪表,使飞机迷航后自然坠落,便不易被人觉察。杜吉堂认为此计甚妙,遂通过王平安排一个略懂机修业务的特务杨耀武混入飞机检修队伍,趁机在飞机的磁罗盘和高度表背面放置了磁铁。结果,在飞往延安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磁铁的强烈干扰,飞机的导航系统和高度表相继失灵,致使飞机迷失航向和高度,飞到了雨雪交加的黑茶山撞山焚毁,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惨剧。</b></p><p><br></p><p><b>杜吉堂的惊人爆料引起叶正大的高度关注,他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的后人约到一起,说“四八空难”终于水落石出,是军统特务干的!秦邦宪之子秦铁建议还是做一番调查。为此,秦铁等人专门找到《新华每日电讯》报社核实情况,却被告知该消息不是新华社发的。因为2006 年是“四八”烈士遇难60 周年,又适逢叶挺诞辰110 周年,所以才在4 月8日这一天转发了这条消息。</b></p><p><br></p><p><b>随后,秦铁等人又去查找消息的原始出处,但都没有找到。查找“杜吉堂”这个关键证人,查无此人。秦铁认为爆料文章漏洞百出,根本不可信。当时王若飞等人飞赴延安的消息都是公开的,所谓军统特务刺探到这一重要情报,纯属“无稽之谈”;此外,当时驾驶飞机的是美军“飞虎队”成员,特务恐怕没有胆量连美国人一起加害!爆料文章恐怕不能排除人为造假的可能。</b></p><p><br></p><p><b>秦铁2005年专门重访过黑茶山,向当年参与寻找和搜集失事飞机残骸和烈士遗体遗物的民兵队长张根儿进行仔细调查。当时一致认为,因为延安天气不好,飞机难以降落,只好返航西安。但由于能见度很低,飞机的导航设备又较差,结果在返航途中迷失方向,误入黑茶山地区。为了寻找地面目标,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从而导致飞机在浓雾中撞山失事。秦铁认为,“四八”空难应该是一场“意外”事件。70 多年过去了,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空难发生的原因至今仍然扑朔迷离。</b></p><p><b></b></p> <p><br></p><p><b>黄碾这座“若飞桥”,尽管还有许多迷团待解,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飞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了自己的神圣职责。</b></p><p><br></p><p><b>1948年,长钢在桥上铺设了小火车道。1958年,长钢在桥上又铺设了宽铁轨,大小火车一路通行。1981年,山西化肥厂拉运一百多吨的设备过桥,若飞桥巍然屹立。</b></p><p><br></p><p><b>新时期的黄碾“若飞桥”,坚固耐用,面目一新,为改革开放的前行列车正出力流汗,稳健前行。</b></p><p><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