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如果有人问我,你旅行的目的,我想应该是把每一次旅程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等走不动的时候,作为遗憾的弥补。</p><p> 前些日子,在书橱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本画册,虽是影印本,但每一个折页里都藏着我的小憧憬和小冲动,这本《富春山居图》,从到手的那一天起,我就策划着想去这个如画的地方看一看,忙着忙着,一搁就是几年。</p><p> 是时候了,就在这个秋日,这一站,富春江。</p> <p> 之前,是做过一些攻略的,连图带文字也密密麻麻地写了一页半纸,等到了桐庐,这座富春江边的小城市,满眼的翠绿已是目不暇接,那些计划和线路早就丢到脑后了。</p><p> 傍晚时分,找一个小馆,酒足饭饱之后去江边走走,看看美景,吹吹晚风,以前向往的小日子,也不过就是眼前这光景了吧。</p> <p> 旅行是可以改变固有思维的。一向墨守成规的我出现了选择障碍,从远到近,还是从美到更美,富春江边每一个小镇都有让你停下脚步的理由。最终,我们在纠结中选择从富春江镇的码头乘船,开始我们这一段的旅程。</p> <p> 在这个朗朗的秋日,顺水而行,江边的每一座山都隽逸而娴静,像是画里出来的一样,如果用镜头去定格,却比画要美很多。</p><p> “一折青山一折屏,一弯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苏轼的这首诗,正应了此时的景。</p> <p>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的作品,描绘的是富阳到桐庐这一段的景色。这里青山秀水,“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蓬坐,翠色随人欲上船。”学识不够,古诗来凑,算不算是我投机取巧的小伎俩呢?</p> <p> 一行人中,波是最有执念的那个,如果这次的富春江之行让他只选一个地方,肯定是严子陵钓台,没有之一。后来做了功课才知道,这是一个有历史也有故事的地方。</p> <p> 严子陵钓台位于桐庐县城南的富春山麓。少年时,严子陵与刘秀是同学好友,很有才气。后来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多次征召严子陵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并隐居在富春江边,终老于山林间。</p><p> 后来的文人墨客推崇严子陵不畏权贵,寻求自适的高逸品格,纷纷来这里小憩,才有了李白酒后醉卧的石台,和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碑文。</p> <p> 严子陵钓台分东西两部分,离江面有七十多米,依山傍水,隐藏在苍翠的古木丛中,却是俯瞰富春江景色最好的地方。</p> <p> 离开钓台,下一站就是富春江最南端的古镇-梅城镇,它是古严州府的所在地,因古城临江一段形似梅花而得名。</p><p> 严城老街在镇的中央,分南北两段,南段进来,一路上,有麻糍作坊捣米的香味扑面而来;有孩子模仿墙上的老照片,学妈妈的姿势摆拍;有老人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将梅城的往事娓娓道来……这些淳朴的生活画面,就这样不经意地映入眼帘。</p> <p> 出来几日,难得的晴朗天空,在梅城赶上了。严州古城楼的威严,正被这暖阳一点点地融化。</p> <p> 老街的北段有很多古迹,最醒目的就是“状元坊”的牌坊,我们当中,源最配得上这个称呼,遗憾的是没给他在这牌坊下留个影。</p> <p> 前面就是“胡家大院”,如今这里已经残败不堪,走进去,精致的木雕阁楼可以见证这个家族曾经的富足与繁荣。</p> <p> 六眼古井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始建于宣德年间,因六个井圈,可以同时供给六只吊桶来打水,被当时的知府大人用“德沛甘泉”来表彰。</p><p> 我拍照片的时候,正碰上下面这场景,我是想问,你们这是找宝,还是找故事呢?</p> <p> 走出梅城正值中午,在去下一个目的地的途中,我拐了个弯儿,来到了江南古村落。</p><p> 古村落由五个自然村组成,我们只去了深奥古村。新老区域被一个水塘隔开,老区早已空无一人,路上的鹅卵石像是重新铺过的,但房子都没有修缮,走进去有一股陈年发霉的味道,几个大户人家的老房子都在,像是等待着主人的归来。</p><p> 还有多少这样的村庄,在慢慢地老去。</p> <p> 这是一条斑驳而古老的街巷,午后的阳光折射进来,给这古朴添加了一笔暖色。孩子欢笑着奔跑的身影,渐行渐远,眼前陈旧、清冷的一切,皆因她的出现,变得柔软、鲜活起来。这个画面,会在我记忆的脑海中投下时光的涟漪,轻轻地摇曳,慢慢地散开……</p> <p> 新区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p><p> 中央,有一个水塘,三三两两的人在垂钓。落日余晖,将倒映在水中的白墙灰瓦染成了一幅画。</p><p> 坐在夕阳下的廊亭里,视野也渐渐地开阔:远山的蓝黛,近水的色彩;偶尔鸟雀飞过,停在枝叉上栖息的姿态;还有垂钓者将鱼竿甩入池塘,却转身跟路过的乡邻海聊的神采……</p><p> 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自由自在。</p> <p> 最初看到“龙门古镇”四个字,我就在记忆中搜索,会不会是“龙门客栈”的场景,荒野孤烟,大气磅礴,还有故事发生。来到这里,一个安静、和煦,古色古香的小镇呈现在我眼前。看来,是我想多了。</p> <p> 这是离龙门古镇最近的客栈。旅行途中能有这样片刻的歇息,放空自己,是件惬意的事情。</p> <p> 龙门古镇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古镇里90%的村民都是孙权的后裔。这里群山环抱,溪水清流,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感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因此而得名。</p><p> 这里是孙氏家族的聚居地,千百年来,孙权的后人修建了许多宗祠、牌楼、古塔和寺庙,古镇里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贯通,陌生人进来,真的像走迷宫一样。</p> <p> 也许是看多了美丽的鲜花,才更钟情于山水间的那份素雅。散落在古镇各个角落的美院学生,正将他们眼中古镇的清新、朴拙、超凡脱俗收于笔下。</p> <p>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时下商业化越来越浓的古镇里,遇见“龙门墨莊”,着实有点小惊喜。驻足片刻,体验了一下古代私塾学童在先生的指导下习字的场景。</p> <p> 风轻扬,秋渐凉,伸着懒腰的太阳缓缓升起的时候,古镇上仍有许多店铺闭门谢客。这是一个慢节奏的小镇,没有拥挤的人流,没有嘈杂的叫卖声,走进每一条狭窄的巷陌,抬眼望去,一线天空,总有浮云飘过。就想停在此刻,月下风前,逍遥自在;闲云野鹤,岂管流年,享受一段宁静而淡泊的日子。</p> <p> 富春江边的最后一站是东梓关。</p><p> 早年间,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因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此疗养期间,曾写过一篇《东梓关》的同名小说而闻名于世。郁达夫在小说里曾写过这个村名的出处:东梓关本来叫作“东指关”,吴越行军,到此暂住,顺流直下,东去就是富阳山嘴,是一个天然的关险,是以行人到此,无不东望指关,因而有了这一个名字。后因这里所植的都是梓树,地名就变作了“东梓关”。</p> <p> 后来,为了将这些古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村民全部迁入新居。</p><p> 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孟凡浩初到东梓关,看到一幢幢白墙灰瓦的老宅,就决定要在新的设计中保留传统江南民居的风格,既有美感,又有神韵。</p> <p> 现在,这些新居已成为网红打卡点。粉墙黛瓦,隽秀雅致,远远望去,如同欣赏一幅吴冠中先生的水彩画。</p> <p> 这里是美丽的富春江畔,一个心灵的旅行地。</p> <p> 驱车告别这一段旅程的时候,已近黄昏,因为匆忙和疲倦,车内的人都已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我清醒地感受到窗外的风还在自由地移动,畅想着绕过这个拐角,会更接近另一片天空,无论昼夜,你奔向的永远是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p><p> 这就是旅行带给我的,心满意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