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一枣强平原抗战寻访记》一孙凤来红色之旅系列报道集錦(第四集)

+幸福平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仇福安战友和孙凤来战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编辑者的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孙凤来同志,即是我的战友,也曾是我的部下(部队在鞍山时,1966年,孙凤来入伍时,我当时任连队副政治指导员)。我们曾在一个连队工作两年多,后来因工作需要,我离开连队,我们就再也沒有在一起工作。但我们彼此也能常见面,相互都很了解。我对凤来的印象也很深刻,他好学上劲,刻苦努力,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团结同志,各方面表现很好,受到领导的信任,赢得了战友们的高度评价。由于自身积极努力,在部队成长进步很快,由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逐步成长为正团级领导干部,他是全团干部战士学习的好典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凤来同志从部队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开展社会活动,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雷锋精神,传播正能量,受到各方面赞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凤来同志热爱自己的家乡,时刻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对弘扬家乡抗战光荣历史,倾注了大量心血。近年来,他与家人曾多次回故乡寻访抗战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近年以来,他抽出时间,夜以继日的编写:回故乡一栆强平原抗战寻访回忆文章,对这些文章我都拜读了,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凤来同志撰写的这些文章,很好,很有意义。我为凤来同志一心传承红色历史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我将凤来同志撰写的文稿编辑成美篇,供读者分享,也作为永远的纪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6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仇福安于哈尔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感谢您的关心关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尊敬的仇副指导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您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谢谢您对我回故乡一枣强县寻访平原抗战系列报道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还把我发表的系列文章,整理编辑成三部精美的“美篇”。让您费心了,我会珍惜并予以收藏起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1966年入伍,新兵集训结束后下连队时,您是四连副指导员,您虽然后来提升为团政委,但我总感觉这样称呼您感到十分的亲切,您和刘胜华政委一样,对我这个当年的新兵很关心,对我帮助教育影响很大,都是我在部队走上革命道路,迈好第一步的启蒙老师,都是我从心眼里十分敬佩的首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当年在部队您分工负责连队的青年工作,担任团支部书记,那时您朝气蓬勃,事业心很强,以身作则,有种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在一个连队工作生活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年多时间,但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令我终生难忘。1969年您由指导员提升到三营任教导员,我在二营四连调到一营二连任副指导员,我们分开了。因部队工作的特点,我们见面少了,但我们彼此感情深厚,互相总是牵挂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一生,能遇到好的领导是一个人最大的荣幸,他会影响我的一生,特别是当新兵刚到部队,什么事都感到新鲜,走好第一步对人生十分关键,因为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青年,基本什么都不懂,是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现在还经常回忆刚刚入伍当新兵的往事,每位首长对我的关心帮助,从新兵连的班、排长,到下连队的班、排长、连首长,经常在我脑海中出现,现在想起来就恍如昨日一般,下连队您带领我们出操;1966年5月4日您带领我们到千山旅游(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山川);在鞍山连队驻地月明山您带领我们去劳动插秧,您带头干的身影;您给我们上团课;在列队前给我们讲话;和我促膝谈心;还有一次连队在鞍山建国路45号大院时,去团部开会,您带我走过鞍山市邮局,和我谈话,唠家常等等往事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多年来战友之间一直有着感情深厚,在您抽调到沈阳军区帮助工作时,我去沈阳师部开会,曾专程看望过您。在团召开会议时相见都感到特别亲切。您在部队从团政委职务转业到地方后,我曾到您工作的单位看望过,在您身体不佳住院得知后前去探望,并多次到家中看望,我们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直装在我心里。作为一个当年新兵的我,在年轻时不太懂,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想一想帮助过我的每一位首长和战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也应该懂得感恩,真是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让这种纯洁的革命友谊,永远永远铭刻在我心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祝您身体健康,永葆革命青春!向您敬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新兵、您的部下:孙凤来2020年6月12日于哈尔滨家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摄于2020年9月15日△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孙凤来同志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孙凤来,1946年5月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魏洪流故村,中共党员。196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长达30年的军旅生涯。1996年退休。退休前为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副校长,上校警衔。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喜欢收藏、旅游、摄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后,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黑龙江省红色收藏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诗创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主要藏品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书籍及红色书刊6000余册,其中毛泽东诗词400多个版本。1996年4月,无偿捐献给国家两件珍贵藏品,其中“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自2008年7月以来,收集收藏了取之于全国各地的国土标本93瓶,堪称珍品,其意义深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1999年8月1日,创办了“中国革命战争史料家庭收藏馆”,义务对外开放。多年来,参加省、市有关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种红色收藏展览60多次,其中个人展20多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文物报》《人民武警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生活报》《老年报》《晨报》《家报》等数十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011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专著《回忆也甜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017年6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专著《踏遍青山人未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3月5日,被聘任为哈尔滨华德学院雷锋纪念馆名誉馆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6月12日,被聘请担任哈尔滨华德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客座教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9月9日,主编56个民族书写《毛泽东诗词书画作品集》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中华文化宝库在这一领域的空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9月15日,孙凤来与许祥芳政委(左二)、刘胜华政委(左一)、赵桂琴(左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9月15日,孙凤来分别与刘胜华政委、杨树清校长、常山植队长合影留念。</b></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2020年9月15日,与战友聚会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回故乡一枣强平原抗战寻访记】一孙凤来红色之旅系列报道集錦(22)</b></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宏伟壮观的哈尔滨西站</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5月18日,孙凤来与夫人霍淑棉、李方元(左二、黑龙江作家协会名誉会长)、王宏昌(左一、国家一级作家),一行4人,从哈尔滨西客站启程回故乡枣强,继续开启平原抗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寻访记</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王宏昌,1967年1月出生,满族,国家一级作家,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文史馆馆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孔子学会理事,松花江诗词研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黑龙江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平原枪声》背景地寻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散记(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王宏昌 撰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己亥孟夏,应孙凤来挚友之邀赴枣强,开始了抗战小说《平原枪声》背景地寻访之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5月18日的午后,当我按着约定时间来到了西客站时,凤来和他的爱人霍淑棉已经早早等候在大厅进站口了,还带有大小的9件行李,这些都是捐赠枣强县的图书、书画和抗战文物等,还有就是“全国56个民族书写毛泽东诗词书画展览”作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携带行李太多,凤来的长子洪胜和他的战友办理了提前进站,又优先上了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出行,早在半年前就已经策划好了。此行成员有孙凤来和他的爱人、李方元老师和我共四人,乘坐K976次哈尔滨西至襄阳火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当绿皮的列车徐徐启动时,天色微雨濛濛,顿时产生了一种与故乡别离的伤感,同时又有一种渴望异乡遇故知的情境,好在是去好友的故乡。何况我们有《平原枪声》寻访记这一主题,可以说这次的出行是带着任务的。因此,能被盛情的邀请,我感到十分的欣慰。一想到这些,内心也有一些小小的激动。在夜深的时候,我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有了这首小诗《出发时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微雨濛濛柳色青,背包打紧枣强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笛声吹起车身动,钢轨隆隆壮此行。</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夜深了,但渴望的是人静,车厢内却鼾声大起。躺在铺上倾听着钢轨与车轮的对话。透过窗口,遥望天空。月亮悄悄地爬了上来,看着远去的山丘、树木,还有那忽明忽暗的城市灯火,却没有了一点的睡意,也便有了《车上不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两行线谱谁来和,频起鼾声调太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遍数星星无梦境,抻长月亮钓林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火车运行了二十一个小时,途中四人同行相伴,并未觉得寂寞与漫长。在第二天的中午就到了枣强,这个季节正是麦子灌浆成熟的季节,气温三十多度。这就与上车时微雨的天气产生了强烈的对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老朋友陈国强、黄恒阳、屈林生、魏长宝等七八人早已恭候多时。在站前广场的一座九龙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想到枣强是盛产粮棉的农业大县,而这尊塑像又是这样适宜恰当的。口占《乍到枣强》略表此刻情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夏日枣强应季到,如约正午艳阳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九龙轮值和风顺,整洁小街绿意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天气炎热,街道整饬。成行枝叶茂盛的梧桐树给整个小城撑起了一把把绿色遮阳伞。以至我们没有感到高温带来的身体不适,而这恰恰感到了枣强人的热情与温度。我们下榻在县宾馆,对面就是县委、县政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一行四人分住两间房,我与方元老师同住。这是我与老师难得独处,也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方元老师是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原主席,现任名誉主席。是我入会的介绍人。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给予了我许多的关爱与指导。</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当天下午,我们来到新屯镇参观艺萱民俗抗战纪念馆,同行的有陈国强、屈林生、魏长宝和田运实等。馆长张文良是一位民俗的收藏家。爱好广泛,藏品颇丰,早年经商,赚得了一些资本,便致力于民间民俗用品和抗战物品的收藏。现在开办了这座纪念馆,以藏养藏,为弘扬民俗文化与抗战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颂。观后感想颇多,小诗便记录《参观民俗抗战馆》如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碾盘记忆沟回老,院井情深辘轳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遗踪君可考,当年有我勇争先。</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在县政协桑淑君副主席提议下,由县文史馆陈郁苍科长、孙景泰、郑焕恩陪同,我们来到了城关镇杜烟村参观了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这是谷殿明创办的,现在传承给了他的女儿谷淑华。谷殿明先生1985年只身一人在郑州创业,致富不忘家乡,他学习雷锋数十年,助人为乐,造福社会,他是学雷锋典范,事迹鲜活感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第三天,也就是5月21日,在县政府的礼堂召开了纪念《平原枪声》六集电视剧在央视播出三十周年座谈会。此项活动也是这次来枣强的重要日程之一。孙凤来在会上发言,我与方元老师列席参加会议。当年编剧马志凯先生应邀参会,他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当年拍摄的花絮,如小说原著李晓明曾亲临现场并担任顾问,后期制作聘请北京的名剪怎样将原来的八集剪辑成六集的。另还在会议上的观看电视剧片段。此时此景,仍有诗心难耐。特此记录纪念《平原枪声》央视播出三十周年座谈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详听编导初心道,名剪一挥六集成。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播出卅年仍有味,英雄不老永先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座谈会上,同时进行了另一项重要议程,即孙凤来捐赠仪式。凤来为家乡枣强县捐赠《平原枪声》有关图书和作者李晓明书法作品、信件及抗战文物数百件,感慨颇多,遂赋小诗《捐赠式上》以为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鲜活遗作布前台,历史重温难释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不忘英雄立国器,传承接力大风来。</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枣强是汉代思想家、大儒董仲舒的故里,大原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正逢书院的重建落成。在座谈之后,我们有幸地参观了大源书院。遂作一首《赠大原书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荷风蝶羽翩翩舞,三进仪门谒圣贤。</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耳畔犹温蒙正课,修身问道际云天。</b></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傍晚,我们游董子公园,便有另一首《董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平川阁远山为伴,董子设坛先有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径直林幽人达礼,风清云淡好传承。</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枣强这座既年轻而又古老的县城,早在明代就与山东有着不断的渊源。同时又是移民文化的集散地。我们在参观移民园后,有作《参观枣强移民园》一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齐鲁移民缘枣强,相传薪火俱农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乡音习俗均依旧,问祖寻亲著妙章。</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枣强是河北省经济发达强县,近年来城市建设开发突发猛进,居住环境、人文景观也大大的提升,穿城而过的水上公园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夜游河园》为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重彩迷离云雾间,沿河观景醉江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台亭榭欢歌绕,诗兴吟来夜不眠。</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2日清晨,我与方元老师早早起床。由于这几天的劳顿,昨晚又休息地很晚,唯恐惊动凤来夫妇。我俩出了宾馆的大院儿,沿着小河边散步。走过彩虹桥,是一片城中的实验麦田。路上遇到了一群骑着自行车的学生,与他们擦肩而过,真是风景如画。我与老师走进田间,站在田埂上相互拍照留念。矮矮的麦田,散发着芳香,收获着喜悦。我在很小的时候见过北方的麦田,算起来也有四十余年了。除了喜悦之外,更多的就是好奇,观察到了麦子的开花,但又有许多疑问,麦穗上为什么有麦芒?为什么过去齐腰深的麦田现在变成未没小腿儿的低矮的了呢?后来才知道了答案,这是优育的高产的抗倒伏的新品种,真是长知识了。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渠边小径飘香处,麦浪油油纺细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裁块方巾还抖动,车铃阵阵剔飞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城中麦田》小诗是我一直以来比较中意的。风吹麦田真像一块抖动的细纱,剪裁下来的这块绿色方巾上面还带有鲜活的图案,而这图案恰恰是上学路上骑车学子的笑语与铃声所留下的,也正如一件镌刻工艺品上的剔花。</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回到住处吃过早餐,在县委宣传部干部、记者和魏常宝、田运实的陪同下,我们踏上了这次《平原枪声》背景地寻访的正式征程。首站是肖张镇,到了镇政府,参观了中心小学,小说中也多次提到该小学。肖张镇就是小说里提到的肖家镇,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我回到哈尔滨之后,欣闻肖张镇《平原枪声》历史纪实展览馆落成,应今年纪念“九一八”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举办书画展之邀,书写这首赠《平原枪声》历史纪实展览馆小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肖张老镇群英烈,杀敌声声倭蔻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散尽硝烟国耻雪,永惟历史代相袭。</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的出生地程杨村与肖张镇相距一华里,也仅一道之隔。李晓明的弟弟李慎吉,今年七十九岁,听说凤来老师和我们的到来,驾驶自家的小轿车,早早在村头等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参观了李晓明的老宅。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马英赴南宫学习的与妈妈离别的情景。如今这所院子里却是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别有一番让人心酸的滋味。这竟是英雄的故居!这难道就是小说《平原枪声》中马英原型之一李晓明的家吗?我们一行在小院伫立,久久不肯离去,并拍照留念,详听着凤来讲述他与主人的交往故事。过去大家也曾呼吁将此遗址好好保护起来,作为抗战红色资源,教育后人的基地。凤来曾来过多次,至今在凤来的家中还收藏着这里老宅的一块青砖,可见他与李晓明的感情之深!想到这里,我在院中寻找,找到了一堵残墙上挂着的一双布鞋,并摘了下来告诉后人好好收藏。我又继续搜索,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片脊瓦,着实让我和在场的人兴奋一阵子。于是这片脊瓦也成了诗中的物象和素材,现摘录《谒李晓明故居原址》如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方脊瓦存豪气,深院幽幽新绿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村屋崭然皆春色,燕归犹觅旧时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原诗的尾句是“燕归难觅旧时花”,在返程回哈尔滨路过北京时,将此诗给中华诗词协会秘书长刘庆霖审阅,并叙说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先生肯定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建议把“难”改为“犹”更好,这样思想更积极向上,从中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平原枪声》背景地寻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散记(下)</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5月18日,孙凤来与夫人霍淑棉、李方元(左二、黑龙江作家协会名誉会长)、王宏昌(左一、国家一级作家),一行4人,从哈尔滨西客站启程回故乡枣强,继续开启平原抗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寻访记</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平原枪声》背景地寻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散记(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作者:王宏昌</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李慎吉老人带领下,我们又寻访到了小说开篇提到的那棵老槐树原址。在《平原枪声》小说的开篇《肖家镇上》有这样的描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老槐树上吊着一个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这老槐树长在肖家镇的南街口,谁也说不上有多少年代了,它那满是皱纹的干裂的树皮,就像一个受尽折磨的老人的面孔,如今已经是深秋了,它那不多的树叶子也落尽了,光秃秃的,更显得干枯、凄凉、悲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棵老枣树,后来变成了一片枣树林。小说为了烘托气氛,设立了马英从南宫学习归来,开展革命工作,在老槐树下救人的场面。枣树属于阳性,易表现喜悦丰收的景象。槐树,中性或阴性,槐,从字面来看,“树旁有鬼”,表现沧桑,更多时候表现的是昏暗、怀旧的地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相传,在元代末年,用于战乱,曾有从山西向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移民,现在还有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习俗。“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大槐树也可以理解为故乡的图腾或代名词。这也许是作者用了移花接木之术的潜在用意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观后有感而发,寻《平原枪声》开篇老槐树不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干枯老树今何在,悲惨凄凉不复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枣林荫眼前亮,幸福颜色喜开怀。</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来到刘家纸房村,在村支书即张永言的长孙张书明引领下,寻找并拜谒了张永言的墓,我们徒步穿过一片黄沙林带,见立有墓碑坟冢,这便是抗日的老英雄,号称七星子之墓。张永言也就是《平原枪声》小说中的马英的得力助手老孟头儿。从墓地回来我们又到张书明的家,看到了老英雄的遗像和家谱。当年老人家有句“国存家就在”的豪言壮语,犹响彻在耳畔。此行有诗《谒张永言墓》为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机智顽强七星子,赶车出场老交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国存家在永言志,故里长眠不论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3日,我们来到了王均乡、大王均村、曹庄村、唐林镇。这是《平原枪声》小说中的马英与老孟头从刘家纸房出发到唐林参加县委召开的会议,途经王均遭到日军的袭击,马英被捕,老孟头及另外两名同志牺牲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几天行程里,我们到大营、恩察、新屯、郭庄、北崔浒、杨庄、王常、吉利等村镇,每到一处,寻找知情老人,走访座谈,了解寻找当年抗战的情况和细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4日,我们来到了大营。大营镇是全国闻名皮草之都。皮草也是枣强的兴县支柱产业。当我们路过这里时也一睹了它的风采。我是一位保护动物的理想主义者,敢为天下保护动物而创意发声:“你们人类的衣服有好多,为什么要来抢我们用来维系生命的唯一的一件呢?”在这里也有诗一首《逛大营皮草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皮草时装大本营,香车美女最钟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风景穿身上,件件新衣显性灵。</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大营,也就是到了凤来的老家,魏洪流故村就在大营的地界,凤来在他的《回忆也甜蜜》《踏遍青山人未老》两部书中描述,在这里有他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说起这个村,在抗战时期,就是个英雄村,烈士夏祖盛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来到了夏祖盛等十七位烈士纪念碑前,祭拜了英雄。此碑是2003年5月在凤来的建议下,与村委会商议村里出资修建,碑文由凤来组织撰写的。我们又来到当年夏祖盛牺牲的郭庄,当地的一位九十多岁老者还指认所在的街道具体位置。此行有一首《谒夏祖盛等十七位抗日烈士纪念碑》小诗以缅怀先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麦田浩荡披军绿,飒飒英姿正点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先志不亡真梦境,铮铮话语慰平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当我们走进村里的时候,真正的近距离的体察了村风村貌。来到了凤来的祖宅,如今已经翻盖成二楼了,由凤来的侄子居住,门前停放着一辆大众轿车。当我们来到村里的小学时,正赶上了课间休息,见到了操场上可爱的孩子们并和师生合影留念。这所小学是易地重建的,如今教室已是宽敞明亮的楼房,是凤来的母校,也是凤来的长子洪胜、女儿世英的母校,也曾是凤来爱人霍淑棉工作的地方。今非昔比,可见农村小康之路基本实现。此时此景,也勾起了他们许多美好的青春回忆,实在是令人陶醉、难忘!再美的言语都道不尽的家乡情。至此,谨以一首小诗《访魏洪流故村》献给凤来和魏洪流故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棉田麦浪喜无边,大院高门立眼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朗朗书声震寰宇,英雄故里步康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了英雄故里,我们在王均乡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当年日本侵略军的四个杀人场地遗址,现场肃立,倾听讲诉,对当年侵略者的兽行深恶痛绝。此处凤来也曾多次来过进行考证并著有纪念文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5日,我们从唐林镇王均乡到王常乡,这是第二次过清凉江,无水。在王常乡由齐主任一路接待和陪同。我们先来到了秦村,即现在的李林村,村里正在筹建李林烈士的纪念馆。余一首《悼李林烈士》寄托对烈士的哀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凛然大义一英雄,骁勇顽强善带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血洒秦村民众祭,白墙无字不邀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尾句“白墙无字”,是指当地政府在该村新建李林烈士纪念馆,主体建筑刚刚完成,尚未精装修布展开馆。</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来到马朗村王小宽的家,在他的的外甥带领下,打开了这座尘封的小院儿。他便是小说《平原枪声》的战斗英雄、马英的原型之一与王二虎的原型。王小宽在马屯战斗中负伤就地转业,从此落户了马朗。小院的正房为三开间,中间是灶间,东西屋各有一铺火炕。院中有一棵小枣树,小院完全是一个典型的中原平顶起拱民居,非常有地域特点和风格。据说是当年王小宽转业到此自己修建的住房。房子如今完好无损,屋内的陈设依旧,都是王小宽生前用过的,只要稍做一些打扫便能居住,好像这里的主人还没有走远。也有一首小诗记录,《谒王小宽故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院锁尘封人未远,细听身世敢担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灶台火炕情还在,续把干柴气可扬。</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凉江是《平原枪声》小说中的清洋江,小说多次提到这条家乡的母亲河。其中就有沿清凉江绕过鬼子的封锁线夜行取枪的描述。我们曾三过清凉江,当第一次和第二次时候,还未开闸放水,是一条干涸的江,我们曾下到了江底。打着寻访记的横幅在江底拍照留念,于是也有了这首诗《三过清凉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炎炎槽底泥龟裂,晒暴污浊溯本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忆此涓涓清几许,麦花香里系当年。</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连续几天的日程一直安排的很满。在西江官村凭吊了赵义京、陈耀元烈士,还来到了清凉江畔他们突围时的牺牲地。并写有一首《悼念赵义京陈耀元烈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驱魔为雪耻,英雄铁骨俩铮铮。</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出生入死云霄外,血染江官映日红。</b></p> <p>我们来到杨庄,这是抗日名将易良品战斗过地方,易良品牺牲在南宫市紫冢镇李候疃(音tuǎn),遗憾的是这次没有到那里。后来当我详听了凤来讲述易良品在底阁老乡家养伤,乡亲对英烈爱戴和缅怀,遂吟小诗《怀念抗日名将易良品》,以为纪念。</p><p>  武将书生善征战,军民团结保家乡。</p><p>  战功显赫名千古,烈士英年捍枣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枣强县原副县长、人大副主任张希敏的家,老先生谦和、朴诚,是当地的著名书法家。平房大院里的两棵银杏树高大茂盛,还有许多绿色的观赏植物。老先生在书房分别给我与这几天一直同行魏长宝、田运实每人各写了一幅字,我也应凤来之意借此机会给长宝、运实两位仁兄写了两张横幅。另在此地也留有一首小诗,后来回到哈尔滨家中,用上好的宣纸写就,借凤来再次回乡之机捎给他留作纪念,现将这首《谒张希敏》抄录如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平头小院喜相逢,银杏高枝桃李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墨润花香打包送,慕贤堂里隐功名。</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王桓是枣强县史志办原主任,现年八十三岁。连续编印县志、县史多部,退休后返聘史志办工作二十多年。今年再次正式退休,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一见如故,相赠《枣强县志》,在宾馆一起交流,谈论了许多枣强的旧事。余有一首小诗《赠王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德行大道功名淡,研史著书数十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四世同堂族人旺,夕阳焕彩享平安。</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曾闻林秀贞女士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称号,今又拜读孙凤来先生《回故乡,枣强平原抗战寻访记红色之旅  ——参观王常乡南臣赞村全国典型模范人物林秀贞事迹展室有感》文章,详知其事,受益匪浅,感动至极!可赞为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典范,时代先锋!可做为余等终生追随学习典范!遂作《敬赠林秀贞女士》小诗为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助学掘井修村路,孝悌乡邻数十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有感无求播真爱,践行德善史空前。</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说不尽、道不完的枣强。七天里我们走遍了枣强南北东西,也完成了这次《平原枪声》背景地寻访的预定任务。此行让我走进了历史,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程,受到了许多教育,增长了许多革命历史知识。此行寻访虽然时间短暂,但让我了解了昨天、今天的枣强,让我更爱上了枣强。</b></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0.11.13 终稿于日新居</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平原枪声》作者及其作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 △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回故乡一枣强平原抗战寻访记】一孙凤来红色之旅系列报道集錦(23)</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抗日战争时期壮烈牺牲在</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枣强县的我军两位高级将领</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赵义京、陈耀元烈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撰文 孙凤来</b></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前面回故乡——枣强平原抗战寻访记系列报道第二十集,讲述了冀南军区第六分区易良品司令员,1943年3月25日热血洒在枣强抗日战场上(现南宫市紫冢镇李侯疃村)。在第十四集讲述了冀南军区第六分区副司令员夏祖盛,1943年5月23日牺牲在枣南县大营镇郭庄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本文讲述的是1943年8月30日这一天,冀南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副司令员陈耀元,被日军重兵包围,在突围中血洒枣北县清凉江畔壮烈牺牲的经过(现王常乡西江官村村北的清凉江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1943年3月25日—8月30日,只有五个多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冀南军区第五、第六分区两位司令员、两位副司令员,四位我军高级将领,他们都是红军长征干部,都是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挥员,他们都英勇战斗牺牲在了我的家乡枣强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四位将军在1943年的几个月里都热血洒在枣强抗日战场。实际上1943年抗日战争的形势,在渡过了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三年最艰难最困苦的抗战局面后,形势已开始基本向好的方面转化,是即将突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抗战胜利曙光的前夜……但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什么会出现四位我军高级将领接连都为国捐躯在枣强抗日战场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从隶属关系看,枣强县在抗战初期隶属冀南行署冀南军区第五分区管辖。据史料记载1938年8月14日,在南宫召开了各界代表会议,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会议选举了杨秀峰同志为主任,宋任穷同志为副主任。通过了敌后抗战八项施政纲领等,在冀南行署成立前后,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晋冀豫省委改称为冀南区党委,李菁玉同志任书记,辖五个地区委员会(简称地委)总工会、农会、妇救会、青救会等各群众抗日团体亦先后成立。与此同时冀南地区的军事指挥系统也建立和健全起来。冀南地区的武装力量,在宋任穷同志来冀南前后,由东纵统一起来。不久为了加强地方武装建设,129师首长决定将冀南军区与东纵分开,宋任穷同志任冀南军区司令员,王宏坤同志为副司令员,文建武同志为参谋长,王光华同志为政治部主任,陈再道仍任东纵司令员,刘志坚为政治委员,军区下设五个分区(摘自《陈再道回忆录》382页)。枣强隶属第五军分区,辖冀县、枣强、故城、阜城、武邑、衡水、景县七个县,司令员葛桂斋(葛叛变后为赵义京,政治委员刘建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1940年7月20日,枣强县分为枣南县和枣北县。根据对敌斗争的形势发展,更加适应有利于指挥抗日斗争,1942年6月冀南军区由原来的五个分区划为七个分区,枣南县归六分区管辖,枣北县归五分区管辖。1942年6月初由新七旅和六分区合并,合并后还称六分区,司令员由新七旅旅长易良品兼任,政治委员文建武,副司令员夏祖盛,原政治委员改为副司令,政治部主任袁鸿化,六地委书记文建武,六专署专员郭鲁(摘自《陈再道回忆录》472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痛定思痛这正说明:1,枣强在抗战时期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2,同时也说明枣强人民在抗战中群众基础好,坚持支持八路军,齐心协力打鬼子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冀南党政军和五分区六分区,把枣强选为抗日游击根据地,经常深入战斗在枣强一带抗击日寇。3,更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在即将彻底失败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赵义京、陈耀元的牺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43年8月27日—30日冀南五地委和军分区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转移路线,发生战斗突围的经过,及赵陈正副司令员等32位英烈的牺牲情况,为了搞得更清楚一些,我曾三次到赵义京司令员、陈耀元副司令员战斗牺牲地:枣强县现王常乡的西江官村进行寻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次是2018年5月22日,我和老伴及好友焦志利、焦宗传,在枣强县史志办主任王桓同志、县委党史办主任张忠杰、衡水橡科技厂党委副书记王希来等朋友一起来到西江官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次是2019年5月25日,我和哈尔滨市作协名誉主席李方元、作家诗人王宏昌来到西江官村,再次寻访,同时到了清凉江岸赵、陈将军等英烈牺牲地。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次是2019年10月12日,在县政协孙景泰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西江官村,再次到了清凉江岸赵义京司令员、陈耀元副司令员突围战斗牺牲的地方。此次来到西江官村时,看到了建起的赵义京、陈耀元烈士纪念馆,并在村后修建了高八米三的烈士纪念碑,它标志着1943年8月30日在这里发生的激烈战斗,在纪念碑的前面场地种植了三十二棵青松,代表了牺牲在清凉江畔的32位英烈。这次来看到枣强县县委县政府,在西江官村为革命先烈建了馆、立了碑、建了陵园,我打心眼里高兴。枣强人民没有忘记为抗击日寇,英勇战斗而牺牲在枣强大地的英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三次来到西江官村寻访的同时,我查阅了一些史料和多人的回忆录:有中国共产党枣强县地方史;政协文史资料第五辑;时任五地委专员的任仲夷回忆录;李晓明回忆录;杜道周《九十有五的记忆》一书(101页从活捉日特少将妙山开始至110页,讲了七个问题,1,妙山潜伏;2,妙山伪装,3,显露真面目;4,擒少将和尚;5,“8·30”合围;6,究查被围原因;7,惩处内奸。这七个方面的问题都是讲了与“8·30”合围有关的回忆);张静著《战斗路程实录——劲草迎风》,写了开会、转移、战斗全过程,因他是参加会议并参与指挥突围,史料价值很重要;刘英著《冀南硝烟——八年抗战亲历记》;胡竞文、李雪、赵文义长城网衡水7月21日讯。</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以上史料整理叙述赵义京司令员、陈耀元副司令员率部“8·30”突围壮烈牺牲在枣强清凉江畔的经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43年冀南地区遭遇了百年没有的历史上十分罕见的旱灾,自种上小麦后,不仅一冬天没下雨雪,整个春天仍然没雨,夏天过了二伏亦然还是没雨。人们天天盼着赶快下场透雨,可老天就是不作美,与老百姓作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天旱的春天,各种农作物都没能种上,麦子长得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广大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缺粮没了饭吃,人们把能吃的树皮树叶都吃光了,饿的人们到地里捉蝗虫吃。有很多贫苦百姓活不下去,只好卖儿卖女,背井离乡,到外地逃荒要饭度灾年,人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就这样日本鬼子三天两头到各村来折腾,抢东西,搞封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盼呀盼,一直到三伏天,老天才下了一场透雨,但种大秋作物的时节已过去,只能种些荞麦,小秫子,萝卜菜,生长期短的作物,救急渡荒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种的情况下,冀南五地委决定在武邑县南石村召开有地委、军分区领导和机关有关人员及各县武装干部,各县武装科长,副大队长,教导员参加的抗灾度荒、保卫秋收、减轻人民负担的会议,研究布置如何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争取达到费用、粮食、服装三自给的目的。枣强县有武装科长吕永静、副大队长张静、大队教导员张祥甫三人参加会议,8月26日接到通知首先到武邑县城东律寨村集合,27日在南石村正式开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地委和军分区的领导有地委书记李尔重、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副司令员陈耀元等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都亲自到会作报告,传达地委决议,军分区警卫一连连长李明可带领全连战士负责会议安全保卫工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8月27日会议在南石村开了一天,侦察人员向领导报告了敌情,为安全起见,地委领导决定在夜十一时秘密向武邑县大白庄转移。第二天继续开会,会议28日29日在大白庄开了两天。29日傍晚又接到敌情通报:衡水、德州、武邑、阜城、景县等地敌人都在增兵调动。经领导分析认为,敌人近日可能要在这一带进行较大规模的扫荡。于是当晚全体与会人员又转移到枣北县东部,靠近清凉江东支流的霍杨庄(霍庄、杨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全体与会干部和战士刚说要住下来休息一下,30日黎明又接到敌情报告:枣强县伪军头子刘中正亲自领着流常据点五六十名伪军,正向开会地点进逼过来。这时地委领导已发现,敌人可能对这次会议有察觉,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机,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抓紧撤离。由于张静等枣北县与会人员对这里地理环境熟悉,赵义京司令员当机立断,立即命令张静同志带着分区警卫连的一个排,马上迂回到流常敌之后,与李连长配合对其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张静带领一排战士马上出村南,可是刚出村就遇到了王常一带跑出来逃难的群众说:吉利据点的敌人正向北运动过来。张静见原计划一时无法实施,根据新发现的敌情,立即带战士返回村中,急忙向分区首长汇报,赵司令员听后也觉得形势更加严峻,又紧急命令所有与会人员,马上向东北马朗一带迅速转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随后张静领一个排在前面带路,李连长带两个排在后面掩护,中间是与会人员,迅速向北撤离。撤退的队伍沿着清凉江东支流西岸迅速行进,走出四五里……来到孔头村东,不料江东岸已有龙华据点的敌人运动过来,并且隔江向张静的前锋队伍开了枪。根据领导意见,为保卫与会人员迅速跳出包围圈,没让还击。又临时决定,把转移方向改为向西北。全体撤退人员立即改变方向,后卫变前锋,张静带领一个排担任断后掩护。向西北方向撤退的队伍刚走到裴庄和江官村中间,将要到清凉江边时,见江北岸已有衡水方向的敌人在运动,同时发现从德石路据点下来的敌人,也从江北向南岸袭来。敌人的迫击炮已开始向江南岸发射,枪声炮声爆炸声越来越近,敌人已经涉水,一切情况说明,我部已经处于四面敌人包围中。形势万分危急,一场恶战在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时只见赵陈二位首长仍很沉静,处事不慌,不愧为老红军,久经沙场,身经百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地委及分区领导立即和有关人员紧急磋商,决定改变突围方向。他们首先征求熟悉这里地形地貌的张静意见,张静分析道:现在我们处于清凉江与东支流之间,两面有水,三面受敌,只有向西南方向突围比较好,因为西南方向是流常据点,而流常据点的敌人已经出动,现正在我们南面,流常据点已空虚,那里不会有更多的敌人,同时这一带战壕挖的比较好,掩体有利于部队利用好的地势突围,应该向西南方向冲,我领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首长听后立即表示同意,同时马上调整了突围布置。张静与张祥甫带两个排战士在前面杀开一条血路,中间地委领导和各县与会人员紧跟,最后赵司令员与李明可连长带领一个排断后掩护,安排完毕立即行动,当时以来不得半点迟疑,已经没有退缩的余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时上来的敌人正在步步逼近,枪声喊声混成一片,炮弹在轰鸣,眼看着敌人已经包围上来,一场突围恶战打响了。张静命令战士上好刺刀手持手榴弹,在两挺机枪的掩护下,战士们甩出一排手榴弹,趁着烟雾和爆炸声,个个犹如下山的猛虎,手持上了刺刀的长枪冲入敌阵。同志们冲啊!战士们与敌人拼杀在一起,打倒一批敌人又杀退一批敌人……终于突出了重围,把敌人甩在了后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他们一口气在敌群中冲杀出去三里地,来到了清凉江的东岸李寺村。然后清查人数看冲出了多少人,只见冲围出来的人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福胜,军分区组织科长冯川流,衡水县大队副队长阎乐道,阜城县大队教导员李克,再就是警卫连的战士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想等后边的同志跟上来,等了片刻,仍不见后续突围部队跟上来。哪料到在突围中,战斗如此激烈,敌人又多火力又猛。当他们杀开一条血路,马上又被敌人堵住,后续部队冲不上来,被敌人拦了回去。赵司令员临时又改变了突围方向,掉头向清凉江北岸冲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敌人众多(两千多日伪军,我军二百余人,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二十比一),战斗十分激烈、残酷,突围十分困难,最后突围的只有分区参谋长陈明义,武装科长牟海秀率部分突围,和张静、张祥甫二人带两个排,掩护部分干部突围出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赵义京司令员自己两进包围圈救援被围战友,战斗中遭日军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副司令员陈耀元,武邑县大队大队长范振熙,副大队长曹仕襄等三十二位战士牺牲在枣强县现王常乡西江官村北的清凉江畔。地委书记李尔重因突围中弹负伤,藏在了江边芦苇中,躲过一劫,他的警卫员也牺牲了。任仲夷专员有其它任务,晚到一步,免于一难。他在回忆录中对战斗的残酷、激烈、危险性是这样描述的:“我这一生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43年夏天5、6月间,当时我任冀南五分区的专员,行署和军分区都在枣强县的一个村庄,我单独出外检查工作,为了开会连夜往军分区赶,由于天晚村干部建议明天拂晓再走。第二天拂晓我、王玄和警卫员赶往军分区,半道上突然听到从南面传来“突突突”的机枪扫射声,许多群众赶着牛、驴向北跑,鬼子又进行铁壁合围式的‘扫荡’了!敌人从南面来,我们向东南跑,寻找到一个空隙,侥幸的冲出了合围圈。只听机关枪、步枪、手榴弹的声音在昨晚住宿的村庄响成一片。黄昏后敌人收了兵。后来才知道军分区司令部被敌人合围在水齐腰深的河沟内(注是在枣北县西江官村北的清洋江),分区赵义京司令员、陈耀元副司令员都牺牲了!参谋长陈明义侥幸脱险。地委书记李尔重也逃出,但左腕中弹受了伤。这次我们如果晚走一步,就会被包围在河沟里,说不定早见马克思啦,凡是向我们这样经历枪林弹雨、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人,都算是大难不死的幸存者……”(注:任仲夷回忆说的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43年夏5、6月间……。他时间记模糊了,实际是在1943年的8月30日,发生在枣强县现王常乡的西江官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事后组织上组织人员将两位司令员和部分牺牲的烈士,埋在了西江官村北的地里。1984年枣强县共青团委组织修建了烈士纪念碑。2019年枣强县委在西江官村建了赵陈司令员烈士纪念馆,并在村北建烈士碑陵园。为了纪念赵义京司令员和陈耀元副司令员两位将军,经上级批准,将枣北县更名为赵陈县。抗战胜利后枣南枣北(赵陈县)两县又改回为枣强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8·30”突围的教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43年8月30日,在枣强县西江官村突围战斗中,在清凉江畔牺牲了包括两位将军(五军分区正副司令员)在内的32位中华优秀儿女,同时被俘还有二三十人。在这次突围中,战斗是十分激烈残酷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中得到的血的教训也是深刻的。说教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我部出现了内奸</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叛徒、汉奸、卖国贼是最可恨的,而叛徒在没被发现铲除之前,对革命队伍,特别是战争年代是十分危险的。内奸不除危害极大,他的破坏性和后果是相当的严重,给我党我军的革命斗争事业造成的损失是极大的,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很值得注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枣北县清凉江畔“8·30”合围,我冀南五地委和军分区八月召开的会议期间造成的损失严重后果很大。会议没有进行完,牺牲了以赵义京司令员陈耀元副司令员两位将军,还有县大队的大队长、副大队长等32位革命先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枣南县县委书记,中共五地委民运部副部长杜道周同志的回忆,1943年8月中旬冀南军区给第五分区的密电:“活捉潜伏在景县南王瞳的特务妙山和尚。”分区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景县县大队侦察班长周桂发去完成,并调了一个排,负责外围警戒,另外八名战士随同行动,顺利的将妙山少将和尚捕获(周桂发同志从妙山上衣袋里搜出一个皮夹,上面有一张盖着红印的证章,上面有妙山照片,写的是“少将”阶级,并有北至北平,南至济南,西到太原,签字说明是他的管辖范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德州的日寇知道妙山和尚被捉去,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北平很快派来四个高级特务,召集石家庄、天津、济南各大据点的特务来王疃开会,内容是要用武力劫回妙山,并决心说:“不能劫回活的,尸首也要弄回来”。为此不惜花很大的价钱,收买有关八路军把妙山关押在什么地方的情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43年8月30日,我参会人员被围的原因,我部刘浩同志让德州的地下工作人员调查事情经过后查明:冀南第五军分区修械所所长白瑞亭(武邑县大白庄人),“8·30”合围前就叛变投敌,当了德石铁路线上的特务。还有五军分区被服厂厂长彭云汉(景县龙华镇彭村人),他两人都被妙山和尚高价收买,成为叛徒,当了内奸。在冀南五地委和军分区开会期间,白瑞亭、彭云汉两个叛徒向敌人提供情报,给我部造成了重大损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衡水解放后,冀南区第五专署公安局,将叛徒白瑞亭逮捕。经过审讯,确与“8·30”合围事件有关,随即押往武邑县李石店集上,执行枪决。另一个叛徒彭云汉,全国解放后,在景县彭村隐藏下来,于1965年12月初“四清运动”中畏罪自杀。这两个不齿于人类的民族败类,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杜道周回忆105—110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敌情没能及时准确掌握是根本原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战争时期及时准确的了解敌情是十分重要的,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敌情不明就不能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必然会贻误战机。因敌情不明,指挥员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很难定下决心。因情况不明没有及时跳出敌人重围的包围圈,因情况不明没能及时准确的选对突破口,在敌人没有完全形成包围时及时突围出来,所以说在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对敌情报十分重视,专设情报人员在各地敌占区设了很有组织比较系统的情报网点。有的被敌人破坏了再及时的建立起来,在战争年代对于每次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十分至关重要的作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可是在八月的会议期间,因为内部出现了内奸叛徒,没能及时发现。我情报人员当时掌握了敌人的动向,认为不正常。因在传递情报中失误,没能及时送出,是这次“8·30”合围遭受重大损失的一个根本原因。</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时任枣北县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张静的回忆录(他亲自参加了会议并亲自指挥两个排突围)(第160页)写道:8月27日在南石村开会时,会议进行到近中午时,村外传来一阵枪声,便暂时休会。后来听说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是敌人的武装侦察队打了一阵枪后逃掉了。地委领导为安全起见,会议只开了一天,决定马上转移开会地点。半夜11点转移到武邑县大白庄,第二天继续开会(在这里28日29日开会两天)。此时根据掌握的情报敌人在行动,领导认为日军很可能要有大的扫荡,但还没认识到就是针对这次会议的……。根据冀南军区派到德州进行秘密工作的刘浩同志讲(杜道周回忆108页),已经发出紧急情报,指出德州、衡水、石家庄大量增兵,估计有非常重要的军事行动。他把这一消息送到德州附近的敌工站,但是敌工站未能及时送出,晚了一天(就是这关键的情报关键的一天),以至第五军分区未能事先跳出包围圈,于30日拂晓被2000多敌人,骑兵、步兵层层包围。因此造成我军伤亡严重,成了震惊冀南人民“8·30”合围事件。在这次沉痛的教训中,有个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损失,就是日本大特务妙山,在敌我双方激战中,从水中逃跑了(杜道周回忆108页)。从中可以看出准确的掌握敌情,了解敌人的兵力动向(布置),对我军作战是多么重要,这次血的教训是十分痛心的,我们应永远记住这次教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敌强我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次“8·30”合围中,敌强我弱悬殊很大,论人数敌众我寡,日伪军以2000多的兵力向我部包抄过来,而包围圈紧缩的很小。而我方只有200多人,多数为参会人员,只有一个连警卫。论人数十比一,论兵力是二十比一。这么大的兵力差距,必然在突围中对我方十分不利。在武器装备上敌精我劣,敌人是武器精良,有装甲车、骑兵、三八大盖、轻重机枪加小炮,而我方的武器参差不齐,只有几挺轻机枪。无论是人数相比还是武器装备相比,都没可比性,所以说对我方突出众围是十分不利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敌对“8·30”合围目标十分明确</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日军这次行动主要就是针对这次冀南五地委和军分区这次会议来到,重点很突出,目标很明确。从开始因有内奸配合,敌人准确的掌握我方开会的情报,就抓紧行动,企图出重兵一举将我五地委和军分区及各县大队领导一举消灭。所以从开会第一天起开始兵力布置,集结四周各据点兵力,从四面八方向我部包抄,而紧紧盯住不放,敌对我开会地点、兵力情况、转移路线等了如指掌,目标十分明确。从枣北县游击大队政委李晓明回忆录中就完全说明(看出)了这一点。李晓明写道:“8·30”合围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枣北县境内,最后一次我部受损失,并且是抗战八年中,损失最大的一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43年8月30日,头天晚上我带县大队住霍杨庄,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天了。晚上各路侦查员回来,说敌情无变化,决定再住一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干部战士都睡觉了,我睡醒了一觉,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为什么这好几天敌人也没出来扫荡?今天又是敌情无变化?我忽然想起“多流汗少流血”的经验。管他敌情有没有变化,一定要转移,就是没有敌情,我们也毫无损失。于是叫值班的通信员,通知部队集合。那时站岗放哨没有钟表,是用香,一班一炷香,约一个多小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带部队转移到南边王常村北李家庄去了,到了那村,部队集合在村头,管理员进村号房子(即分房),我带干部到村周围看地形,划分抵抗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进村住下了,这时天还不明,我想再上炕睡一会,刚坐在炕沿上把鞋脱下,村西就响起了激烈的枪声……从枪声判断,敌人不少,最少有一二百人,并且是日军(日军用的是三八步枪和歪把子机枪,从声音中可以听出来……)情况不明这仗不能打。于是部队向东南方向顺着路沟撤走了,早晨住到了毛庄村……(李晓明回忆录144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枣北县大队指导员刘英的回忆录《冀南硝烟——八年抗战亲历记》中写道:“江官合围,我们赶上了个南边。那一天我两个排跟随枣北县委住在了江官村南边的李庄村,拂晓敌人从村西头突入村中,住在村西头的四区队稍作抵抗就溃退。这时县委一个通信员从县委住处突围出来向我报告,敌人从西边进村,县委被敌人堵住住处,情况十分危急,让我解救。我带队顺街往西进到街当中和敌人相遇。战斗一开始便和敌人拼手榴弹,硬把敌人赶出了村,县委得救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从李晓明和刘英的回忆录中分析判断,可以清楚的说明,日军的目标不是这里,而是五地委开会地点,因此敌人没有恋战就撤退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完成主要目标战斗任务,我在西安政治学校学习时曾学习有关论述,并在考试中列入了考试题。根据我现在的记忆,基本内容就是:在战斗中当上级向部属下达了死命令,在几点必须赶到集结地点。所以在行进中遇到小股敌人,前进受阻,绝不能忘记上级交给的主要任务,要完成一次战斗任务,必须明确你所担当的主攻方向和你所负责的主要任务,任务明确了,就要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第一时间允许能绕过去就绕过去,绝不被敌人所托住。第二不要恋战,能迅速消灭的立即消灭。第三一时消灭不了的要用少数兵力牵住敌人,其主力继续前进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主要任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从以上分析判断,这次敌人的行动是有备而来,完全可以证明日军的行动目标就是企图围歼冀南五地委和军分区这次召开的与会领导等参会人员。所以特别危险,损失这么严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我写的“8·30”突围,赵义京、陈耀元将军牺牲在枣强县西江官村北清凉江畔。我查阅了很多史料和一些个人的回忆录,我感到时任枣北县县大队副大队长张静写的比较详实。因他不仅参加了会议,参与了全过程,而且他还亲自指挥率两个排突围。枣强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五辑王世德、吕静写的赵义京司令员和陈耀元副司令员的报导,他是根据阎之青、李尔重、陈登昆、李晓明、李克、李景星的回忆整理。根据杜道周的《记忆》一书,讲述“8·30”情况比较详细,从中看出他掌握了很多的实际情况,所以我写此文参考的这几位内容较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8·30”被围的教训,只是我的分析判断,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全面,请读者批评指正。</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赵义京(1914—1943):1914年生,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1933年入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长征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任师通讯队长、作战参谋和科长等职。1938年后,历任冀南五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1943年8月30日,壮烈牺牲,时年31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陈耀元(1909—1943),湖北省黄陂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至1943年,冀南处于抗战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 敌人对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加上严重灾荒,军民生活特别艰难。陈耀元与战士同甘共苦,常常带领小部队昼伏夜出,打击敌人,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激励大家,使指战员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1943年8月30日,五分区党政机关遭到敌人合围。在激战中,陈耀元和五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先后在河北省枣强县西江官村壮烈牺牲。</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1997年10月,第一次到张静家。和张静夫妇在他家院内合影留念</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2018年5月22日,第一次来到枣强县王常乡西江官村进行寻访时,在村委会门前留影</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2019年5月25日,第二次到王常乡西江官村进行寻访时合影</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2019年10月12日,第三次到王常乡西江官村寻访。这次兴建了赵义京,陈耀元司令员两位将军烈士纪念馆,同时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孙凤来分别在纪念馆和烈士纪念碑前留影</b></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在清凉江烈士牺牲地,装了一瓶土带回了哈尔滨作为纪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不忘初心】纪念著名作家李晓明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征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本期发表的孙凤来老师纪念李晓明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名曰“敬仰篇”,叙述和表达了两位由于一部小说而成为忘年交的老乡而又同为军人的真挚感情,同时本篇也是“纪念李晓明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征文活动的“结尾篇”,历时一个月的纪念征文活动到此圆满落幕,感谢众多好友提供的稿件和广大读者的参与,活动虽然结束,但弘扬正气,宣传红色文化,会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老照片:李晓明(左二)赫光(左一)杨杰(左三)史克明(右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老照片:前排左一李晓明 中间杨杰 右一张景明 后排左一郑书考 左二赫光 右一史克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老照片:这些女兵是当年战斗在枣强县的小八路,前排中间是赫光的女儿赫建中,左一崔玉璧(团级离休),右侧王秀明;后排左一王毓明,中王静波(离休干部),右苏爱鲜(南下过黄河时牺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与李晓明合写《平原枪声》的作者韩安庆夫妇及孩子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军旅风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纪念著名作家李晓明同志诞辰10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写在前面的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孙凤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多年前的1963年秋,我自读了《平原枪声》这部著名小说,就和《平原枪声》结了缘,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部小说。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英雄人物,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回想起来就像昨天。它教育了我鼓舞着我,也可以说影响着我的一生。因为我的执着,最终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认识了作者李晓明同志,使我没有想到的是不仅仅相识,还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所以我必须写纪念李晓明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文章,虽然我的写作水平有限,但我一定要写,无论怎样写,也表达不了我对这位德高望重的李晓明同志的敬仰之情。写的不好,请大家理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12月28日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摄于2020年9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不忘初心】纪念著名作家李晓明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征文(敬仰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孙凤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枣强抗战驱倭寇,平原枪声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四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著名作家、《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大家来纪念他,敬仰他,怀念他,学习他,宣传他,因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令人十分尊敬的人,目的就是通过纪念李晓明同志,宣传《平原枪声》(《平原枪声》是枣强县的名片),宣传平原抗战,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宣传枣强人民的抗战精神,以及枣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奉献牺牲精神,就是宣传正能量,宣传红色历史文化,来教育后人,特别是教育青年一代,使青年一代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不忘历史,真正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正确领导,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几十年的艰苦奋战和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新中国的今天,就更谈不上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总之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好,把今天的事情做毕。大家共同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把国家建设好,以实际行动感恩,报效伟大的祖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今生有幸,结识了我十分敬仰的李晓明同志这位长辈,成为好朋友,通过多年的交往,由相识到相知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老乡,都是枣强人。我为枣强出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文武双全的不可多得的著名人物,作为一个枣强人感到为家乡骄傲和自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李晓明同志一九二零年十二月初七(属猴)生于枣强县肖张镇程杨村一个农民的家庭。我和李老的故居程杨相距有七十多华里,是一北一南,李老家在城北,说离县城18里(小时候听大人说18里一达拉就是25里),我家在枣南大营镇魏洪流故村,距县城50华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李晓明同志1947年6月南下,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战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长江一带。新中国成立,后来家安居在湖北武汉。我1965年12月入伍离开枣强,到东北辽、黑转了一圈,定居在黑龙江的哈尔滨市,又形成了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 5千华里)。无论相隔多远,我们的心都连在一起。我和李老从相识到相知成为朋友,自相识后相交甚密。按李老给他定居在石家庄多年的战友郑书考(郑润芝之子,父子三人受党委派打入敌人内部)去信写到:“我和凤来是挚友。”在我去石家庄看望郑书考老人时,他对我说了,在他说时,我真的有点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当时楞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李老是长辈是著名人物,这样对我们的友谊给予这么高的评价。郑书考老人看我不太相信的样子,他还把信拿出来说:凤来你看是李晓明来信说的。嘿嘿!郑老还叫起真来。按照李老的老伴贺清萍同志对我说的,凤来咱们是忘年交了。我太幸运了,我又是怎样和李老相识的,又是怎样由相识到相知成为最好的朋友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转下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接上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我就向大家汇报和李老多年来交往难忘的感受较深的几件事(故事很多不知从何说起,怎么说也写不出对李老的感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结 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李老结缘于李晓明和韩安庆合作写的《平原枪声》这部小说,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平原枪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说起《平原枪声》这部著名小说,自1959年第一次出版,轰动了全中国,影响力很大,教育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一提起《平原枪声》没有不知道的,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说起《平原枪声》人们都能说出书中一些人物的名字,马英、苏建梅、赵振江、王二虎、赶大车的老孟头,开馍房的侯老奎和打入敌人内部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地下党员郑敬芝等英雄人物的形象。还有那最可恨的卖国贼刘中正、杨百顺大汉奸。这部著名小说《平原枪声》流传甚广。《平原枪声》一版再版,总是供不应求,还出了小画书,由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都多次反复印刷了多种版本,出版后很快就抢购一空。艺人编成了评书,还有河南坠子进行演唱,1988年还拍成了六集电视剧,1989年在央视播出。2001年拍成了电影。2010年还拍成了二十八集电视剧等。总之《平原枪声》是枣强的名片,影响很大,受教育的人很多,其中我就是一个。我是对《平原枪声》很有感情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李晓明同志结缘,源于《平原枪声》,说起这部小说,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记得那还是在1963年初秋收获的季节,一天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我的一位小伙伴坐在柳树荫下,正在聚精会神的看书,我叫他叫了几遍,他也不搭理我。我心想今天他这是怎么了,于是我就走到他身边,一看原来他在看一本小说。我心想是什么小说这么吸引人,让他看的这么专注这么入神。我说我看看,他还不让我看,也不说话,直给我摆手。他越是这样我还非要看看不可,就这样我和他相约,让他抓紧看完,我好借来看。开始他不答应,说还要马上还给人家(书的主人),在我再三请求下,他终于答应了。当我把书拿到手读起来,使我让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这时我才理解了这小子我喊他他不搭理我的原因,开始我还很生他的气,现在我原谅他了。《平原枪声》确实是一本好书,它不仅仅是写了我们枣强的事,是以真人真事写的,主要是讲的故事情节打动人教育人。读起来就让你放不下,真是使我对这部小说爱不释手,我是有点时间就抓紧看。下地干活在生产队去劳动带上书,休息时看一会,吃饭时是边吃边看,晚上加班,在小煤油灯下看,一直看到深夜。读《平原枪声》这本书,有句成语:废寝忘食!我真正加深理解了这句成语的含意。说实在的在农村比较困难,买书的人不多,见到本书不容易,特别是看到像《平原枪声》这样好的书就更难了。因此我很少看到本书,读的书就更少的可怜。回忆起来在我小的时候青年时代听到有文化的人讲故事,就很佩服他。原来是他们读书多就知道得多,我现在还经常回想这件事。话又说回来,《平原枪声》小说一本39万多字的厚厚的书,我很快就看完了。看了一遍很不过瘾,于是第二天我骑上自行车(向生产队请了一天假),跑到枣强县城新华书店去买《平原枪声》这本书。可是到了书店一问售书员,她的回答很是令我失望,我不相信,又问了一遍,售书员说真的没有。我心想《平原枪声》是枣强人写的枣强的事,怎么枣强县书店还没有这本书呢?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想起来正是因为这本书很受人们喜爱,所以书来了卖得很快……。书没买到,高兴而去失望而归,中午也没吃饭,饿着肚子,往返一百多华里,回到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读了《平原枪声》,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久久在脑海中回想,到如今也没离去。因此当年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写这本书的作者李晓明同志和韩安庆同志现在在哪儿,我如能见到他们该多好,向他们请教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这个想法在我心中埋藏了多少年。因此因《平原枪声》这本著名小说,让我和作者李晓明老师这位长辈结了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就向大家汇报我是怎样和作家李晓明老师联系上成为朋友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自看了《平原枪声》小说,我产生了想见到作者想了几十年。功夫不负我的心,我终于在1997年和李晓明同志联系上了,是怎样联系上的?这要感谢枣强政协出版的一本文史书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自我和《平原枪声》结了缘,就想认识李晓明同志,这一想法在心中埋藏了三十多年,是枣强政协文史帮忙使我认识了心里想了多少年的、令我敬仰的作者李晓明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1997年的秋天,我又回到了故乡枣强县,我热爱故乡热爱我出生的地方,因为我的根在枣强。每次回去都想到枣强县城去看望朋友,看望我老伴的表哥谷秀炳全家,同时看望战友和朋友。在我来到县委办公室看望好友老乡办公室副主任魏长宝时,他的桌上摆放着一本枣强县政协文史(我热爱家乡因此对枣强县的历史特别关注),于是我就打开书翻了翻,当我看到目录王世德、吕静写的中共枣北县县委书记李晓明时心中大喜,这不就是我想了多年想找的《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同志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当时我立即打开26页看了起来。魏长宝看我对其文史史料这么喜爱,就给他的朋友政协的联络联谊科科长田运实打电话。田科长带我到资料室找了几册(不全)枣强政协出的文史资料,从此我和枣强政协结了缘,认识了县政协的领导和一些朋友,还认识了人大、中共枣强县委党史研究室、桑榆文苑文学社等朋友,认识这些朋友说起来都与《平原枪声》这部著名小说有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认识枣强的各位朋友缘于《平原枪声》,又是政协文史帮忙(提供线索),我才有幸联系上了家住湖北武汉的老乡,《平原枪声》的作者李晓明同志。过去心里想了多年也联系不上,原来的一点线索就是在《平原枪声》小说中说到的“马英和王二虎的对话,说火车进了郑州站,王二虎下了车,和他们挥手告别,他还是那样爽朗的大笑着,云秀的眼泪却止不住的流出来了。当车子继续开动以后,她感慨的对马英说:‘我们这些人要都能在一起工作该有多好’‘你怎么竟说孩子话呢,祖国处处都是亲人’马英虽然这样说着,心里也感到这次相聚实在太短暂了,因此也不免感到一阵阵难过,已经是深夜了,火车继续向南行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只从小说中得知说明马英在南方工作,可其它线索一点也不得知,现在想起来很可笑,为什么没有到他的老家去打听呀,到他老家一问地址不就知道了吗,这只是后话,还好功夫不负我心。枣强政协帮了大忙,我就按着政协文史资料上讲的他在湖北武汉省委任宣传部副部长工作离休,我就向武汉湖北省委宣传部老干部离退休办公室去信联系,真的联系上了。我给李老写的第一封信就提出几个要求:第一请他送我他本人和全家人照片,请他写幅书法作品。信发出后我就一直算着时间盼着回信,怕李老收不到信。使我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李老给我回信了。不仅回了信,还按我的要求照片(全家的个人),书法作品都邮来了。书法写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收到信使我特别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高兴的不胜酒量的我还多喝了杯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我把照片摆放在室内正中书柜中,把书法作品装裱好,挂在家中最明显的地方,天天欣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和李老联系上了,从此我俩书信电话不断,经常联系,在交往中不断增进友谊。我在和李老多年的交往中受益匪浅,在李老身上学到了很多,不只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李老的高贵品德,学会懂得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这一点上对我帮助教育很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转下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接上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就谈一下我和李老交往中使我受教育最大的令我感动的几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第一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拜 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到武汉看望李老和家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自读了《平原枪声》小说就有个心愿,想认识作家李晓明同志。认识了联系上了,并信件电话来往不断,于是产生了第二个心愿,想见到李晓明同志,而且心情比较急迫。2001年9月3日,我和老伴还有几位朋友,游览了三峡,从宜宾专程来到武汉,拜访了多年想念的李晓明老人及家人。多年来相互通信已相互了解建立了感情,我这个老乡的到来,确实给李老和他的老伴增添了快乐。见到了家乡人,特别的高兴,我更是兴奋激动。我的到来,李老高兴的首先打开空调,又是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并亲自打开,让我们喝,忙了半天才坐了下来。那个热情亲切劲真是令我感动,至今难忘。因八十高龄的李老耳背,我俩交谈不方便时,我便写在纸上,他再回答我。我们交谈并拍照留念,交谈了几个小时,我和老伴告别两位老人要走,李老老两口留我们住下,说家中有住的地方。我真的想在李老家中住下多和李老交谈,多学点东西。但考虑老两口年龄已大,感谢老两口的热情接待,还是和李老告别了。走时李老还送了我两盒茶叶,并说凤来你来也没什么准备,送你两盒茶。茶叶喝了,茶叶盒我还留着,留作永久的纪念。老两口从楼上送到楼下,我和老伴再三不让送了,可是老两口一直把我们送到湖桥边很远。当我和老伴已走出几百米,回头望去,老两口还在那站着目送我们,我们每次回头老两口都挥手再次告别,这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010年12月份,我去长沙参加雷锋纪念馆组织的纪念雷锋同志诞辰70周年活动,路经武汉下车,再次到李老家中看望,李老夫人对我说:凤来咱们是忘年交了。见到大婶身体还不错,就是因年龄大了,走路困难了。见到了大婶心里很高兴,但同时也有种伤感,看着室内挂着李老的遗像,我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默默的半天没有说话,沉寂了很久很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到如今,李老老两口都走了,但是我们多年的交往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美好的回忆。我这一生有幸认识了李晓明同志,并成为好朋友,李老和夫人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第二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通 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李老自相识联系上以后,1997年10月至2007年12月的十余年里,电话信件来往不断。通信有六十余封,平均每年六封。我们相互通信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平原枪声》小说的写作,小说的写作过程,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有哪些真实故事,哪些是虚构的,他和韩安庆是怎样相识的,又是怎样合作写出这部《平原枪声》小说的,以及他对韩安庆同志的高度评价。我提出问题,有李老回答。使我感动的是一封信写上九页多,最后说写到这里吧凤来,手都疼了,下次再写。有时我忙于其它事物没能及时给李老去信,李老就主动的给我来信。这还不仅仅是一两次,看来这是一件小事,但让我特别感动。所以说我在李老身上学到了很多,从一件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李老做人的高标准。在我和李老联系上后,我去信了解《平原枪声》中的人物。根据我的了解书中很多事都是写的李老的亲身经历,所以在我给李老去信了解书中人物的第一封信中,我写到李老您就是《平原枪声》中的原型人物马英,马英就是您。可是李老回信说马英不是我,我主要写的是两位战斗英雄,一位是刘英,一位是王小宽。李老在我们多年的通信中和他写的文章及报社记者采访他,他从来没有说过他自己就是马英的原型人物,并说小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都能找到我曾经在一起战斗的战友的影子,并不是说哪一件事就是哪一个人,很多人的事有的写在一个人身上,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虚构的。我认为虽然李老没有说自己就是马英的原型,从书中写到的马英的原型人物第一个就是李老他本人;第二是时任县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张静;第三是两个战斗英雄,刘英和王小宽。从此看出李老是多么的谦虚,令人敬仰。关于《平原枪声》书中的人物,正面的反面的,不再细说,我以后还会一个一个的单独介绍,还会详谈。在和李老多年的通信交往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第三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书 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李老的书法写的很好很有特点,我请李老为我个人写过三幅作品,第一幅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二幅毛主席诗词:长征(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展出);第三幅写的“革命战争史料家庭收藏馆”。李老还送了我几幅,一幅是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一幅是小楷九百多字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裱好挂在家中,很多朋友来我家看到一幅一幅李老写的作品,赞不绝口。省书协副主席、省妇女书法家协会会长王凯霞女士,来我家看到作品说了几遍什么关系送您这么好的作品。因大家知道我和李老相处的关系,有的看到给我写的作品,就想让我请李老写幅作品。算起来为我的朋友书写作品也有数十幅。我说请李老写好作品邮到河北枣强、北京、辽宁鞍山、黑龙江哈尔滨就更多了。李老一幅幅写好的书法作品,都邮到各省我的朋友手中。写了这么多的作品,从来也没有驳我一次面子,真是令我感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第四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贺 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97年12月开始,在每年的12月份,元旦新年到来之际,李老就会从武汉给我邮来一张贺年卡,这一张张贺年卡,都是用钢笔书写。有楷书、隶书和篆书,还有他自己独特的字体,具有独特的风格。每次接到贺年卡,我会高兴几天,把它放在家中客厅的最显眼的地方,为了多看上几眼,欣赏他的字体和内容,回忆我们相识后的交往。使我没想到的是每年的12月元旦前都能收到,一年也没有忘记过,我们相识交往十余年时间,就收到十张珍贵的贺年卡,然后精心的把这十年贺年卡整理好,贴在卡片上包装好,放在卡册中,精心的珍藏起来。留作我永久的纪念,同时也是我和李老多年交往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第五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访 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多年来和李老相交,不仅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密友、忘年交,同时还把他在抗日战争一起战斗工作的战友,介绍给我。按着李老提供每个战友的家庭住址和电话,联系上的有:他当年任县委书记时的老领导、家住武汉的原任冀南五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八十年代到河北省担任省长省委书记的李尔重同志;家住衡水地区(市)枣强县的、时任枣北县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平原枪声》中马英原型人物之一的张静同志;家住石家庄的当年任枣北县游击大队中队指导员、战斗英雄马英原型人物之一的刘英同志;家住石家庄总参离退休干休所的、当年父子三人(郑润芝、郑书考、郑书成)经组织批准打入敌人心脏的郑敬之的原型人物郑润芝的儿子郑书考;家住北京市原时任枣北县敌工科长(教导员)的赫光之女、当年在枣强参军的小八路赫建中;家住湖北省宜昌市的当年经组织批准打入敌人内部、时任地下工作人员的党支部书记的王俊同志;和郑润芝、郑书考、郑书成、侯杰等建立地下党支部一起战斗、家住哈尔滨市的在枣强县战斗了多年,后南下大别山,新中国成立后又转到哈尔滨市工作任平房区区长的杨化民同志,他在枣强工作时名叫杨杰,因调来任县委书记杨杰重名,他改名叫杨化民。李老的这些战友也都成为我的朋友,多数都见了面,并二、三次到家中看望。回想起来令我遗憾的是和李尔重同志、王俊同志只通了几封信,没有见面。两位老领导都给我邮来他们的大作——书法作品。李尔重同志在九十岁高龄时送我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九十五岁时还为我收集出版的《五十六个民族书写毛泽东诗词书画作品集》题写书名(九十七岁逝世,并将李尔重同志逝世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鸡西收藏界出的有关报道的报纸及李尔重出版的《新战争与和平》等书籍,收藏起来)。在我到各位老前辈家中拜访时,都十分热情,真是使我感动。二次到张静家中看望,并在院中石榴树下照相留念,还签名盖章赠送给我他写的回忆录《劲草迎风》一书。二次到石家庄看望刘英同志并签名赠送写的回忆录《冀南硝烟——八年抗战亲历记》一书,并照相留念,多次通信。最令我感动的是刘老师安排去住院,接到我去的电话,院也不住了,在家等我,并把女儿和儿媳找来做饭,招待我和老伴。多次到石家庄看望郑书考同志,并两次住在家中数日。说起来多次在石家庄见面,1998年在石家庄火车站还巧遇,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家中住使两位老人受累了。郑书考老师八十多岁高龄,听说我去石家庄,亲自到火车站接我。二次在哈尔滨看望杨化民同志,我去了电话他就盼着家乡人的到来,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早早坐在二楼的凉台上等着我。老乡来了,见面了格外亲,还要把他当年的军功章和纪念章多枚全送给我,我留下了一枚纪念章,还有他当年佩戴的胸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2011年,我到北京市参加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在北京民族文化馆举办的“人民领袖毛泽东——蒋含宇、彭淑清夫妇红色收藏展”时,给家住北京市的赫建中大姐打电话,我们在京会面了,并一起照相用餐,多年我们通了多封信,还建立了微信,经常保持联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可是令我十分痛心的是,老前辈们先后都走了。但是我和李晓明、郑书考、刘英等同志的子女都建立了微信,经常保持联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和这些老前辈多年的交往中,在这些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现在经常回想起来感到十分的美好,让这些美好的时光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我还和《平原枪声》中讲述的有关的一些人物家中去寻访,到他们的家——住址和后人,了解有关情况。(转下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与作者李晓明的书信往来△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接上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六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收 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自读了李晓明和韩安庆合作写的小说《平原枪声》以后,我就爱上了这本书,就和《平原枪声》和作者结了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校学习时,1980年的一个星期天,我来到南街路东的一个小书店,在书架上摆放着《平原枪声》这本书。当时看到便眼睛一亮,心中大喜。请店员把书拿来看,也没看价钱,我立即把书买了下来。从此我有了自己的《平原枪声》。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了数遍,百看不厌。从此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收藏《平原枪声》出版的各种版本,因此也使我养成了爱逛书店的习惯。自1997年认识了李晓明同志,发展到收藏李晓明同志出版的书和物品。到2019年5月,我收藏了全国各地出版社出版的《平原枪声》大书有21个版本,小画书有河北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小画书。只要过去没有见到没有收藏的,见了就买下来。《平原枪声》大书现在收集了二十多个版本(现在方便了,可以在网上寻找),小人书各种版本近百册,还收集到了电影影碟、六集电视剧、二十八集电视剧、评书等各种光碟数册,李晓明出版的各种书七种长短篇小说,及在杂志刊物上发表的小说有李晓明的女儿复印给我装订成册收藏了。到目前来说李晓明同志的各种书籍,我是收集最多的(但不是最全的)。2019年5月21日在枣强召开的《平原枪声》央视播出三十周年座谈会上(枣强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领导都参加了会议),我把多年收藏的各种版本《平原枪声》大(小画书)书及李晓明公开出版的小说共七部,与李晓明的来信五十多封,及其它有关抗战的书籍物品数百件,无偿的捐献给了家乡,希望家乡尽快建一座“《平原枪声》纪念馆”(枣强名片),宣传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后人。我收藏的有关李晓明同志著的书和收集的枣强出版的各种有关书籍,当年参战的领导出版的回忆录,这些物品都是我的宝贝,我要很好地珍藏欣赏学习,充实我的晚年生活,使我的晚年生活的更快乐幸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多年收藏李晓明同志的书籍和物品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使我铭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收集过程中,首先李晓明同志把他所出版的书都签名盖章给我邮来,新出一册就立即邮给我。我爱上了逛书店,每次到书店,问的就是有《平原枪声》吗?只要出了新书,我就给李老打电话问他有没有,他没有的我就多买一册,给他邮去。在我收集到1964年出版的《平原枪声》上下册,写信告知了李老,李老回信说:凤来,《平原枪声》出了多种版本,但64年出的上下册版本我还没有见到。于是我抓紧看,读后速给李老邮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又收到李老写的1973年出版的《追穷寇》一书,告诉了他。李老给我来信说:凤来,《追穷寇》这本书,你如果有两本的话,送我一本,这本书出版了,我还没见到。我很快看完给李老邮了去。后来我见了就收,又收了几本,还有小画书,都分别给李老邮了去,让他的子女抢着收藏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李晓明同志著的书出版,他本人都没见过,我很不理解,以及后来出现多种盗版的,我买了都给李老邮了去,现在想起来原因多种也不奇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次朋友告诉我说黑龙江出版了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名著丛书,共九册,有《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平原烈火》《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其中有《平原枪声》。于是我1997年10月14日专程去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见到了负责出版的编委韩妙丽女士,她很热情,送了我一套书,我还多要了一本《平原枪声》。她问我李晓明先生现在住哪儿,还说有几千元稿费,不知他的地址,几年了还没给他。根据我提供的地址电话,把出的《平原枪声》和稿费,给李老都寄了过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总之在收藏时发生的故事很多,是不是很有意思呀。从以上我和李老多年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李老2017年12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他走了,听到这一消息,使我多少天生活在痛苦中。回想和李老的多年友情,一字字一幕幕的往事,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和李老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他的高尚品德,他的才华都令人敬仰。他是位有福之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参加并指挥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友,他的几位通信员就牺牲在他的身边。但是他打了多年仗,冲锋陷阵,身上没有受一次伤,真是奇迹,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福将。还有他对人总是那样的和气,没有一点大官名人的架子。听他弟弟李慎吉说他每次回家都是在村口下车,步行到家中,见了老乡,大人小孩,都主动打招呼,受到乡亲们的尊敬,成为村中人们的美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因我对李晓明同志的感情,曾五次到他的故乡肖张镇程杨村寻访,和李老的弟弟联系上后,每次去都很热情,每次都到故居去看一看,照相留念,还两次从他住的房子捡了四块砖和几片瓦。其中第二次两块是李晓明弟弟给我找了和上次不一样的大砖,这大砖是由肖张镇教堂拆掉运回盖的房子的砖。我从枣强带回了哈尔滨,放在客厅里,留作永久的纪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永远的纪念李晓明同志,我想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写一写“平原枪声幕后的故事”。我在2019年5月21日枣强县召开的纪念《平原枪声》电视剧央视播出三十周年座谈会上表了态,我表态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促使我下决心努力学习下功夫,用四到五年时间把这一想法实现。多年来我的工作作风是说了的话,定了的事,就要认真去做。定规划要留有余地,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绝不能说假话,要按自己说的一一落实,这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失信(诚信为本),。一个人一旦失去诚信,失去大家对他(她)的信任,这是一个人做人一辈子最可怕的,就是一辈子做人的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18年10月已写出几篇几万字的文稿,请几位文笔好的作家和文化艺术界的朋友指正,大家都给予肯定,说就这么写,我心中大喜,心里有了底数,兴奋的我几天没睡好觉,一晚上只睡了两个多小时,怎么也睡不着,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因此也折腾了我好几天,准备好了安眠药,我坚持没服,几天才调整过来,这也是我敢于表态的一个原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决心后,辞去了在社会上担任的的两个秘书长的职务,然后为了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把这一艰巨任务完成,争取完成的好一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心愿要完成,任务是艰巨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计划写每一个专题,首先读《平原枪声》小说中是怎样说的,然后读书了解多方的史料,还有是李晓明同志写的回忆录,我和李老的信件往来,以及李老战友的回忆,为重要依据。根据史料寻访了解的一些情况,最后综合分析判断,把一些故事写出来,目的就是纪念作者李晓明和韩安庆先生,宣传《平原枪声》,宣传枣强人民的抗战精神,教育年青一代,继承发扬光荣传统。下定决心,下大功夫,努力学习,认真研究,努力争取在我八十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向家乡父老乡亲交一个合格的答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能不能向家乡父老交一个合格的答卷,完成我几十年的心愿,我自己决心努力是一个方面,还要看苍天究竟还给我多长时间。我曾说过,过了七十岁我随时准备着,但是我还不服老,我还要继续奋斗,只要苍天再给我四五年的时间,老年痴呆来的慢一点再慢一点,有我现在的身体和精神面貌,我一定努力完成我多年的心愿。我相信有很多关心支持我的朋友,我相信我的身体,我会尽力努力争取完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21年1月6日上午完成第一初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月24日定稿。</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与李晓明夫妇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与李晓明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夫妇与李晓明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与李晓明的两位女儿一位儿媳妇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夫妇与李晓明子女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孙凤来夫妇与中共枣强县委党史研究室同志及李晓明子女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本集已编入【回故乡一枣强平原抗战寻访记】一孙凤来红色之旅系列报道集錦(22)、(23)和孙凤来撰写的,纪念著名作家李晓明诞辰100周年文章(敬仰篇)。敬请分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 △</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