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考订中国宫廷历史名人古字画知识。

大中华盛世传奇搏物文化艺术馆

<p>4.宋元以前的书画,其传世保存需经过若干次的重裱,每次操作都要加胶、加矾,并且用石头加蜡将这些书画的背面用力地轧光。次数累积的多了,往往从侧面看上去,绢面上有一层淡淡的光亮,俗称“镜面光”。明清及其以后的绢本,一般是见不到这种情况。</p><p>5.元代的绢丝比宋的绢丝稍粗一些,绢料也显得粗糙了一些,经纬密度与织物紧度且较稀松,不如前朝的宋绢细密洁白,差距很大,这大概是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所致。</p><p>6.明代早中期的绢料较为粗糙、稀薄,由于绢的经纬密度太低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装裱后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潮湿等原因,托纸与绢极易起层脱开,绢的本身也因陈旧而呈现黑色,到了清康熙期间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p><p>7.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的绢本,基本上沿袭了旧法,但质量日见下降。在粗绢上常加上各种颜色的粉浆、画花和撒金等,加重胶矾并辗压成扁丝,从表面上看不显得特别的稀薄了,可用这种绢料无论写字或绘画,均有透黑的墨痕。</p><p>8.很多的古代书画家用绢作画也有着自己的习惯。如南北朝的张僧繇、唐代的阎立,传到现在的作品都是生绢本;唐玄宗的作品前期均用生绢作画,后期改用半熟敷粉的扁丝;五代的徐熙喜用粗绢:元代的赵孟頫、王渊、盛子昭则多用浙江嘉兴产的“宓家细绢”。</p><p>9.保存好的绢本之寿命可达千年以上。但年代越久远,就越会丧失原有的柔韧性和拉伸强力,甚至稍一用力就会折断。其筋骨需靠糨糊所粘结维持,如果没有糨糊的维持,极有可能导致散架。所以丝的脆化程度与断裂强度也是鉴别的重要指标。从外观上看,古绢自然破裂的口子类似鱼口形,并伴有雪丝。用指尖在古绢上轻轻地拖过,则绢面形成短时间难以恢复的皱纹,且丝不发毛。新做旧色的绢料,对着光线照时色泽欠均匀,可以随意拉扯,经纬线随之歪斜,却难以破裂。</p><p>10.唐宋以来的书画用绢,其制作规格,只要是同一地域生产,用同一种直径的丝,制成同一等级的面料,如果仅从制作上来看,很难识别,极易混淆生产的年代。常见的江南绢料,经粗而纬细,有背面。黄河以北的绢料,经纬相等,不分反正面。3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