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城往事——挖地道

新华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潍县城往事——挖地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十年前的一段亲身经历,时常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有时在梦中也会偶尔出现,使得不吐不快。现将当年的经历记录下来,以抒怀念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9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军委办事组的《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响亮口号下,成立了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全国都积极响应,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地道,修建人防工程的活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潍坊市的工矿企业和街道也开展了挖掘人防工程的活动,街道方面特别是东关公社西南片区,(现奎文区世纪泰华商业圈)在书记李振成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于1969年11月底,召集组织各个居委会的待业青年,在辖区几条主要街道开展深挖防空洞的工程。当时有近百名男女待业青年参与,岁数大的有1966年毕业的高中生,已经二十多岁了,小的有十四、五岁的初中、小学毕业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居委会主要负责中兴街、安丘巷、石家巷、吕家槐树底等街巷的地道挖掘工程。我们五十多个待业青年分为两组,一组由老周、老黄、老张、老梁、老郭等几个大龄待业青年负责;另一组由老徐、老葛、老董、老韩和我等负责,分别带领二十多个岁数小一些的男女青年。居委会只负责分配铁锨、镐头、土筐、滑轮、大绳等挖掘工具。其余,如技术指导等一概不予提供,各自自行想办法解决,并且没有生活补助,没有工作服,没有资金支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挖掘工作开始,我们组的老徐就展示了他在施工方面的天赋,他在家中时就经常自己动手维修房屋,抷草、换瓦、抹墙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他后来的工作性质也是从事了土建设计施工工作)他首先在比较宽阔的大杂院选好地道井口挖掘地址,在中心钉入一支木橛子,上面拴一条活套麻绳,用皮尺量好井口的半径在麻绳的另一端拴一根小树枝,然后牵引着小树枝围绕木橛子转一周,这样井口就画好了。&nbsp;然后凭借着曾经在自己家院里挖菜窖等的经验,用镐头挖松土层,再用铁锨铲出,一点点的深挖下去,达到一定深度后,在井口上撑起用三根粗木棍搭建的三脚架,中间吊着滑轮,穿上粗绳,用人工拉着土筐运出。并在井壁上不规则的挖出浅洞,以便手脚并用上下地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竖井挖深至十米多的地方,开始横向掘进,要求与所在街道平行方向掘进。老徐在井口上横放一根木棍,方向与街道平行,在竖井下对准木棍所指方向开始挖掘。我们几个岁数比较大的男生负责用镐头挖掘,其余人有的负责装土进筐,有的负责运送土筐至井口处,井上有人负责用大绳拉运土筐上来。因当时没有供电设施,只能用煤油玻璃罩灯照明,工作半天上到地面来,人人鼻子下面都熏得黑乎乎的,像极了日本武士的卫生胡,并且吐出来的痰也是黑的。另一组在另一个院落挖掘,两端的深度要求一致,两相对挖,再在街道上量好两端的距离,等地道两端的掘进距离大体接近时,两边互相用镐头敲击洞壁,根据声音互相掘进,很快就打通了地道。第一次打通地道时,双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隔着刚打开还不大的洞口互相握手,欢呼雀跃,不亚于红军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的场景。以后就这样打通了好几个院落的地道,每打通一个地道,我们用铁锨把洞壁两侧及弧形顶部都铲的平整光滑,并在适当部位挖上掩体和灯台。一开始地道高度不足一米七,宽不足一米,人在下面需要稍稍弯腰行走,对面行走则需侧身通过。这样经过近半年的时间,我们先后挖通了吕家槐树底、安丘巷、中兴街的地道,并且互相有串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地道里工作累了,休息的时候,毕竟都是青年男女,朝气蓬勃,闲不住,大家就开始一展歌喉,有唱歌曲的,有唱戏曲的。歌曲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之夜”等,戏曲主要还是唱革命现代京剧,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选段。有唱老生的、有唱青衣的、有唱老旦的等。老周的手风琴拉奏的一级棒,老张的歌曲唱的也非常精彩,二人配合起来不输专业剧团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非常踊跃,既活跃了气氛,又锻炼了嗓音,有多人在就工后成了单位的文艺骨干。在地道里面唱歌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拢音好听,不大的声音就能灌满整个地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劳动虽然脏点累点但也不乏欢声笑语,经过娱乐活动后,不觉精神抖擞,干劲倍增,又重新投入施工中。有时也会利用休息时间,上来回家喝水,上下来回非常不方便。这里要感谢吕家槐树底的梁大娘,当年在她家院子里挖地道时,每次她都早早地烧好水,泡好茶,等着我们上来喝水,非常热情。要知道当年有好多家庭能喝上茶还是比较奢侈的,可见梁大娘的热心肠。梁大娘现在虽然已经作古,但她的音容笑貌还时常在脑海中闪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我们居委会的地道挖的比较规范,质量高,引来了许多单位和部门的参观学习,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树为标杆,重新拨下资金,要求扩宽加高巷道,并且需要全部用三合土夯实加固,还给安装上了电线电灯,用于照明,争取在1970年国庆节前全面完工,向国庆节献礼。地道中施工条件好了,我们大家更加积极参予其中,谁都想积极表现,争取一旦有了招工指标,能首先就工。毕竟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每天待业,没有收入,还要干着又苦又累的挖地道工作。看到许多同龄人每天或骑着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异常羡慕,精神上就觉得低人一等,非常自卑。热切渴望能早日进入工厂参加工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的施工开始了,这次要求扩建并用三合土加固至宽1.5米,高1.9米。挖出来的土基本不用运上井,按比例结合运下来的沙子、石灰混合成三合土。木工师傅做好胎板并指导使用方法,我们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技巧,安装胎板,夯实三合土,拆卸胎板,如此往复,循环使用,施工进度按部就班的有序进行。因为夯实三合土后不能马上拆除胎板,要缓一段时间才行,为赶工期,所以有时候还需加班、上夜班。记得有次上夜班至凌晨四点多钟,大家决定也奢侈一回,犒劳一下自己,相约去国营食堂吃早餐,因时间比较早,满座都是我们这帮人,每人二两油条,一碗豆浆,吃着金黄色外酥里嫩的油条,喝着滚烫冒着热气,飘着豆香的豆浆,有说有笑,那个香甜,那个幸福感和满足感真是油然而生、无法言表。从那以后吃过无数次油条、豆浆,再没有吃出过这样的感觉和美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大家的努力拼搏下,终于在九月初提前圆满完成任务,并开挖了多个独立的房间,或作办公室,或作会议室用。每条地道都标有指示牌,用箭头表明所在街道、方向、通往何处等。每个井口都用砖砌好,高出地表,留有气孔。还将中兴街北端的竖井改造为斜井,以方便上级领导及参观人员上下地道。经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全面达到了优质标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嘉奖和表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挖地道的工作算是彻底结束了,大家又恢复了待业的生活状态。经过近一年的朝夕相处,共同拼搏,我们这批待业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十年后,据说已经有十几人作古,多人也失去了联系,回想起来还是有一些怀念和伤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国庆节后,潍坊市的工矿企业开始大批招工,东关西南片区以及我们居委会的大多数待业青年,都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学徒工。终于抹去了待业青年这个称号,开始了崭新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东关西南片区的人防工程早已在城市改造,商业发展中拆除损坏,埋葬在世纪泰华商业圈底下,彻底不复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异议,定当删除。</p> <p>感谢潍坊二中学长陈景武老兄的精彩诗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