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合理用药

静安

<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份儿童用药“黑名单”请收好</span></p><p>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约有7000名儿童死亡。孩子的身体是脆弱的,一旦用药不当,轻则病情加重,重则致残甚至死亡。</p> <p>7类儿童抗生素使用禁忌</p><p>为更好的保证儿童用药安全,需要针对性的了解一些药物的禁忌。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些抗生素药物,以及国家明文规定的一些儿童禁用或者慎用的药品。</p><p>1、氨基糖苷类</p><p>常见: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新霉素等。</p><p>禁忌:6 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6岁以上慎用。</p><p>原因:可致肾毒性和耳毒性。</p><p>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p><p>禁忌:2 个月以内尽可能避免使用,2个月以上慎用或医生密切监护使用。</p><p>原因:严重者导致儿童肝脏损伤、肝功能衰竭。</p><p>3、磺胺类:复方新诺明(SMZ-TMP)</p><p>禁忌:新生儿禁用、2岁以上医生指导下使用。</p><p>原因:新生儿表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新生儿黄疸。</p><p>4、喹诺酮类药物</p><p>常见: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p><p>禁忌: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不宜使用。</p><p>原因:可影响幼龄儿童关节和软骨发育。</p><p>5、氯霉素</p><p>禁忌:新生儿、早产儿禁用氯霉素,包括眼用制剂、搽剂和滴耳液。</p><p>原因:可致新生儿灰婴综合征。</p><p>6、替硝唑、奥硝唑</p><p>禁忌:替硝唑口服,仅限3岁以上儿童治疗肠道阿米巴病;替硝唑注射剂,12岁以下儿童禁用;奥硝唑注射剂,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用。</p><p>原因:治疗厌氧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p><p>7、四环素类药物</p><p>禁忌:8岁以下儿童禁用。</p><p>原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着色变黄和骨生长抑制。</p> <p>儿童禁用或慎用药“黑名单”</p><p>除了上述药物,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药物都涉及儿童慎用或禁用的内容,而且国家已对这些药品说明书进行了修订。</p><p>1、呋喃唑酮片</p><p>2018年7月10日,国家药监局决定对呋喃唑酮片说明书【适应症】【禁忌】【儿童用药】【注意事项】等项进行修订,并增加【警示语】。</p><p>明确提及在【儿童用药】项下增加:14岁以下儿童禁用。</p><p>2、血塞通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p><p>2018年7月13日,国家药监局决定对血塞通注射剂[血塞通注射液、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和血栓通注射剂[血栓通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增加警示语,并对【禁忌】和【注意事项】项进行修订。</p><p>明确提及【禁忌】项应增加:儿童禁用。</p><p>3、清开灵注射剂</p><p>2018年6月28日,国家药监局决定对清开灵注射剂[清开灵注射液、注射用清开灵( 冻干) ]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项进行修订。</p><p>明确提及【禁忌】项应当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孕妇禁用。</p><p>【注意事项】项应当包括:虚寒体质者、使用洋地黄治疗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者、老人、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以及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并加强监测。</p><p>4、天麻素注射液</p><p>2018年6月12日,国家药监局决定对天麻素注射剂(包括天麻素注射液、注射用天麻素)说明书【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儿童用药】项进行修订。</p><p>明确提及【儿童用药】项修订为:未进行儿童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儿童慎用。</p><p>5、含可待因感冒药</p><p>2018年9月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含可待因感冒药说明书【禁忌】【儿童用药】项进行修订。</p><p>明确提及【禁忌症】中相关内容修订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p><p>【儿童用药】中相关内容修订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本品。</p><p>6、万通筋骨片</p><p>2018年9月3日,国家药监局决定对万通筋骨片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项进行修订。</p><p>明确提及【禁忌】项应当增加:婴幼儿禁用。</p><p>【注意事项】项应当增加: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脾胃虚弱者慎用。尚无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证据。</p> <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儿童用药的一般原则</span></p><p>儿童的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今天和大家聊聊,儿童用药的那些事儿。</p> <p>一、明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nbsp;</p><p>治疗之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小儿骨骼发育;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引起小儿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p><p>1.给药途径及方法</p><p>给药途径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发挥作用的快慢、持续时间,还关系到儿童患者对药品的依从性。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不同的途径给药。儿童用药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p> <p>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安全、最经济的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较多,剂量不如注射给药准确,特别是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受到一定限制。幼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年长儿可用片剂或丸剂,服药时要注意避免牛奶、果汁等食物的影响。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时将药吐出。病情需要时可采用鼻饲给药。</p><p>2)注射给药 比口服给药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肌内注射时药物的吸收与局部血流量有关,要充分考虑注射部位的吸收状况,避免局部结块、坏死,如使用含苯甲醇为添加剂的溶媒会导致臀肌挛缩症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多选择臀大肌外上方,但注射次数过多可能造成臀部肌肉损害,需加以注意。静脉注射常在病情危重抢救时用,平时多采用静脉滴注,静滴可给予较大容量的药物,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程度控制给药量和给药速度,在治疗用药时间较长时,提倡使用序贯疗法,及时改用口服剂型,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p><p>3)透皮给药 方便且痛苦小。药物剂型多为软膏,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等。用药时要注意防止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不宜使用刺激性较大的品种。</p><p>4)直肠给药 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不经过肝脏直接进人体循环,所用剂型有栓剂和灌肠剂。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退热药物制成的小儿退热栓剂,灌肠法在小儿应用较少,因药液在肠腔不易保留。</p><p>5)单剂量包装问题 避免一日或多次剂量一次误服等。</p><p>二.根据儿童的不同阶段严格掌握用药剂量</p> <p>用药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进行调整,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太大则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目前儿童剂量的计算方法很多,有年龄折算法、体重折算法、体表面积折算法等可选使用。(见后文)</p><p>密切监护儿童用药,防止产生不良反应。儿童应急能力较差,较敏感,极易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药品不良反应。以免造成严重后果。</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儿童剂量计算方法</span></p><p>根据儿童药代动力学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面的特点,儿童用药剂量应较成人更为准确,但由于缺乏适用于儿童的药品规格,有些药品说明书中也没有标明儿童的用药剂量,因此需要计算儿童用药剂量,儿科用药剂量可按以下方法计算。</p><p>1.根据儿童年龄计算1)Fried公式:婴儿药物剂量=月龄×成人剂量/1502)Young公式:小儿药物剂量=(年龄×成人剂量)/(年龄+12)3)其他公式1岁以内儿童用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1岁以上儿童用量=0.05×(月龄+2)×成人剂量根据年龄计算用药剂量的方法不太实用,很少被儿科医师采用,但对某些剂量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镇咳药、助消化药,仍可以按年龄计算。</p><p>2.根据儿童体重计算</p> <p>1)若已知儿童的每千克体重剂量直接乘以体重即可得1日或1次剂量。如口服氨苄西林,剂量标明为1日每千克体重20~80mg,分4次服用。如儿童体重为15kg,即为:(20~80)×15=300~1200mg,分成4次,即为一次75~300mg。2)如不知儿童每千克体重剂量可按下式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703)如不知道儿童的体重多少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6个月小儿体重(kg)=月龄×0.6+37~12个月小儿体重(kg)=月龄×0.5+31~10岁小儿体重(kg)=年龄×2+8如所得结果不是整数,为便于服药可稍做调整。用体重计算年长儿童的剂量时,为避免剂量过大,应选用剂量的下限。反之,对婴幼儿可选择剂量的上限以防药量偏低。</p><p>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剂最为合理,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包括新生儿及成人,即不论任何年龄,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是相同的。对某些特殊的治疗药,如抗肿瘤药、抗生素、激素,应以体表面积计算。此种计算比较合理,但首先要计算儿童体表面积。如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0.035)+0.1;如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30)×0.02+1.05。对10岁以上的儿童,每增加5kg体重,体表面积增加0.10m2,如体表面积(30kg)=1.15m2,体表面积(35kg)=1.25m2,体表面积(50kg)=1.55m2,体表面积(70kg)=1.73m2。体重超过50kg时,则每增加10kg体重,体表面积增加0.10m2。①若已知每平方米剂量,直接乘以个人的体表面积即可。②若不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可按下式计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1.73m2</p><p>按成人剂量折算表计算 按下列年龄折算比例表折算,总的趋势是剂量偏小,然而较安全,下表可供参考。</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退热治疗,什么时候用布洛芬,什么时候用对乙酰氨基酚?</span></p><p>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退热药,但二者在分子结构、作用机制、禁忌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同场合下使用各有优劣。那么在什么时候用布洛芬,什么时候用对乙酰氨基酚呢?</p> <p>首先我们通过一张表来了解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区别:</p> <p>遇到以下情况该如何选药?</p> <p>1. 痛经:布洛芬</p><p>女性的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引起女性痛经的大多是无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痛经。月经中,大量的前列腺素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痛由此来。</p><p>因此,痛经应选用有抑制前列腺素作用的布洛芬。</p><p>2. 头痛:对乙酰氨基酚</p><p>对乙酰氨基酚对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都有效,布洛芬对紧张性头痛没有明显效果,并且对乙酰氨基酚起效更快。</p><p>3. 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与炎症相关的牙痛、耳痛:布洛芬</p><p>布洛芬有抗炎作用,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弱的环氧酶抑制剂,不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因此不具有抗炎作用。</p><p>4. 对于有基础疾病者</p><p>(1)有肝脏疾病者:优选布洛芬</p><p>(2)有哮喘、消化道溃疡、心脏疾病、高血压、腹泻、呕吐:优选对乙酰氨基酚</p><p>(3)有肾脏疾病:应咨询医生,遵医嘱用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说明书中都特意表明肾功能不全者慎用)5.小儿发热如何用药?</p> <p>一般认为小儿肛温在 38.5℃ 以下为低热,超过 39℃ 为高热,超过 40℃ 为超高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 38.5℃ 时应采用安全的退热药物治疗,而 3 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热时主张采用物理降温。</p> <p>药物选用:</p><p>1.< 3 月龄的小婴儿,应尽快就医。2. ≥ 3 月龄但是 < 6 月龄的婴儿,通常用对乙酰氨基酚。3. ≥ 6 月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都可以用,但 UpToDate 建议优选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有更长期的安全追踪记录。4. 同时需要退热和抗炎(比如有关节炎的小儿患者)时,建议优选布洛芬。5. 对于两种药物都没有禁忌证的小儿患者,如果服用一种药物到下次服药时间前体温又升上来,可以改用另一种(注意是「改用」,而不是「交替使用」,改用后如果效果良好就不用换回去了)。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可以交替使用吗?《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建议:「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比单用任意一种对退热更有效,但尚不明确这种降温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并且,两者交替使用也并不能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因此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大。</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儿童用药箱应常备些什么药?</span></p><p>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个家庭药箱,尽量精简,只准备一些常用药,并且相对安全的药物。</p> <p>一、解热镇痛药</p><p>对乙酰氨基酚: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不良反应少;如果大剂量长期使用,有可能发生肝毒性。最小适用年龄为3个月,1岁以下幼儿用药时应遵医嘱。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4次。</p><p>布洛芬:不良反应少,治疗儿童高热有效、持续时间长。最小适用年龄为6个月,6个月以下用药时应遵医嘱。间隔6小时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4次。</p><p>二、止泻药和胃肠道调理药</p><p>蒙脱石散:“物理”止泻,可以在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可有效止泻,但使用过量会引起便秘。</p><p>口服补液盐:可用于因腹泻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症状。</p><p>益生菌:对调理肠道菌群紊乱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不仅可以治疗腹泻,还可以缓解便秘。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布拉氏酵母菌散等,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p><p>三、泻药</p><p>开塞露:主要成分为甘油,是孩子便秘时临时救急的好帮手。</p><p>乳果糖:温和的泻剂,不良反应少,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腹泻。孩子便秘一般是暂时性的,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节,西梅汁、苹果汁、梨汁等食物中含有缓解便秘的成分,可有效改善便秘。</p><p>四、外用药</p><p>炉甘石洗剂:涂于瘙痒部位,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症状。</p><p>创可贴、碘伏:孩子有皮肤外伤时,可以用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可常备防水、杀菌等种类的创可贴,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创可贴使用。</p><p>五、其他</p><p>此外,药箱中还应该常备医用纱布、医用胶带、医用棉签、量杯和滴管、体温计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婴儿湿疹该如何用外用激素?</span></p> <p>婴儿湿瘆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属于过敏性疾病。因为发作时瘙痒难受,宝宝常将头面部在枕上或母亲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常影响健康和睡眠。宝宝一旦出现湿疹症状,妈妈们便会感到束手无策,眼看宝宝脸颊红得一片一片更是心痛。虽然治疗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是首选,但为了婴儿的健康,建议遵循以下原则:</p><p>(1)尽可能选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婴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较薄,吸收能力强,多应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不宜使用强效药膏,特别是头面部和外阴部,一般选用1%醋酸氢化可的松、0.05%醋酸地塞米松等。中、重度湿疹的急性发作可以短期使用稍强效的激素药膏,但一旦急性期症状控制,也需换成弱效的激素药膏维持治疗。此外,人们熟知的0.025%的醋酸氟氢松等含氟的中等强度的激素,药师不建议给宝宝用含氟的激素药膏,因易造成色素沉着。使用弱效的外用激素,症状消失即可停药,不需要逐步撤药。</p><p>(2)糖皮质激素类药膏一般每日涂抹1〜2次。对于湿疹症状较轻的患儿,如果一天涂一次就能止痒、消退红瘆,一次即可。如果症状控制不理想,最多一天涂抹两次。涂抹次数过多,不仅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p><p>(3)避免全身大面积涂抹。如果全身大面积爆发湿疹,应考虑食物过敏等因素,找出原因并合理治疗。即使全身涂抹,使用面积尽量不要超过体表面积的1/3。</p><p>(4)糖皮质激素药膏使用时间5〜7天为宜,若7天后仍未改善者,要及时找医师评价病情并调整用药。</p><p>(5)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膏,每种药膏之间的涂抹时间要间隔半小时以上。</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儿童常用钙剂的选择及服用方法。</span></p> <p>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儿童常用钙制剂的选择及服用方法进行总结,供临床参考。</p><p>1、适宜摄入量</p><p>人体钙的需要量受年龄、性别、遗传、饮食、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等影响,按照 2013 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制定的标准,儿童适宜的钙元素的摄入量为:</p><p>0-6 个月:300 mg/日;</p><p>7-12 个月:400 mg/日;</p><p>1 岁~:600 mg/日;</p><p>4 岁~:800 mg/日;</p><p>7 岁~:800 mg/日;</p><p>11 岁~:1000 mg/日。</p><p>2、钙剂的选择</p><p>目前市面上的钙制剂品种繁多,给儿童补钙时应首选钙含量多、胃肠易吸收、安全性高、口感好、服用方便的钙制剂,但应关注婴幼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营养性佝偻病患儿等)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的生理特点,注意钙制剂的体外溶解性。目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常用钙制剂元素含量、溶解度及相关特性见下表,表中的参数除含钙量比较稳定外,口感依具体产品而异。3、补钙时间要恰当</p><p>人们的体内含钙量低的时段处于早晨或是深夜,因此,在钙制剂的使用过程中,时间选择在早晨或是睡觉前最合适,此时身体的吸收率是最高的;若采取一日 3-4 次用,最好是在饭后 1 小时后服用,以减少某些食物对钙元素吸收的影响;若是选用含钙量高的制剂,采用一天一次的方法,则以每晚睡前服用为最好。 补钙时要多喝水:钙剂的吸收率有部分因素来自于钙的溶解度,大量喝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钙的溶解度,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钙的吸收率。常见对钙的吸收有影响的物质如下:</p> <p>4.常用钙剂现总结儿童常用钙制剂含钙量及服用方法如下表,建议在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