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革命先驱</p><p>马福益(1865--1905)男,原名福一,又名乾,均楚人,务农,哥老会会员。</p><p>自幼不满黑暗社会统治,认为“既是要死,何不聚众反抗?”,清光绪17年,创立“回仑山”,开堂收徒近万人,自任总领,势力遍布醴陵、湘潭、浏阳,远及江西、湖北。光绪20年发展到数万人,成为清末湖南省势力最大的会党首领。光绪30年,黄兴致信马福益,策动共举大义推翻满清王朝。商定光绪31年10月10日,趁慈禧大太后七十岁生辰时,在长沙起义,黄兴为主帅,刘揆一马福一分任正、副总指挥。后事机尽泄,黄兴潜逃上海,马避走广西,起义未成。光绪31年,马由广西返湖南,图谋再举。三月初八日在萍乡江口被清兵捕获,三月十六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英勇就义。</p> <p>宁调元(1883--1913)字仙霞,号太一,男,汉族,东富人。留日学生。为反对满清王朝反动统治,曾组织和参加过多起革命斗争活动。1912年冬,袁世凯称帝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宁奔走于上海、广东、安徽等地联络各省都督,制定七省讨袁计划,被孙中山委任为秘书长。次年二月密电谭延闿、胡汉民,指责袁世凯破坏共和,建议“东南各省,丞宜联为一气”共同谋袁。后受黄兴派遣到武汉,参与策划鄂军发难,事泄,六月被捕,九月二十五日被害于武昌抱冰堂。时年30岁,后归葬于醴陵西山。</p> <p> 潘疆爪(1894--1928),原名乔发,字继岳,男,汉族,清水江井冲人,1922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马日事变”后,毅然脱离镇压革命的国民党政府,出任“湘东赣西工农义勇军”总司令。率部向长沙进军,在易家湾首战告捷。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中共醴陵县委委员。1928年1月至2月,任醴陵农军攻城总指挥,发起“年关暴动”,并率工农武装两次攻打县城。1928年4月,因叛徒出卖,潘疆爪与儿子在江西安福同时被捕,16岁的儿子潘青云当即惨遭杀害。潘被押送长沙监狱,5月19日英勇就义。</p> <p>孙筱山(1891--1928),字宗铎,男,汉族,城郊丁家坊人,同盟会会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6年,当选为醴陵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1月毛泽东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时,对孙筱山组织农民运动评价很高。“马日事变”后,由潘疆爪任总司令,孙筱山为党代表的醴陵工农武装进攻长沙,后转移到安源,参加秋收起义部队。1927年9月10日从安源出发,12日攻克醴陵县城,建成“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后因坏人告密,于1928年4月23日被捕,当日就义于县城状元洲,时年37岁。</p> <p> 朱克靖(1895--1947),字竹懿,原名宏夏,男,汉族,中共党员,板杉人。1925年7月,自苏联回国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江西省政府秘书长,南昌起义第九军党代表,新四军政治顾问兼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 苏北参议会副议长。1945年,随军北上山东,任新四军联络部部长。1947年被叛徒出卖,先后关押在徐州、苏州、南京监狱。同年10月,被害于南京。终年52岁。就义前曾高吟:“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身心许党国,一死何足愁”。</p> <p>陈觉(1907--1928),原名炳祥,男,汉族,泗汾陈家垅人。中共党员。1925年在苏联学习时与共产党员赵元宵结为夫妻。1927年9月,陈偕赵回国。先在东北工作,后在湖南省委机关工作。1928年9月,陈受中共湖南省委派往常德,负责组建湘西特委。10月,因叛徒告密,夫妻两人同时被捕,囚于长沙陆军监狱署,省清乡司令何健,派员劝陈觉投降,遭陈怒斥。10月14日陈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21岁。临刑前致妻赵云宵遗书云:“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完成。”赵在狱中分娩,一个月后于1929年3月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21岁。</p> <p>陈恭(1905--1928),字子平,号仿篪,男,汉族,泗汾湾塘人。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陈两次参加平定陈炯明叛变的作战,以其出色的宣传和讲演能力,多次受到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赞许。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二十军第二师党代表,协助贺龙率部攻打朱培德总部。同年十二月,任广州起义总指挥副官长。到湘东组织工农武装,并与省特派员陈觉、湘东特委书记滕代远、醴陵县委书记林蔚等人两次组织农军攻打醴陵县城。1928年4月8日,陈恭和林蔚去东乡主持军事会议,返回途中被捕,12日被杀害于状元洲。时年23岁。</p> <p>张挹兰(1893--1927),原名季兰,女,汉族,生于洲坪许家湾(今属株洲县),17岁嫁高桥万福桥农民龙海芦为妻。张自幼勤勉好学,乡邻称她“女秀才”,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李大钊等人的思想熏陶,先加入“中山主义实践社”,后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北平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妇女部长。并创办《妇女之友》刊物撰写《妇女运动史略》、《妇女的使命》等文章,受到李大钊等人的赞颂。曾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不幸与李大钊同时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审讯,始终坚贞不屈。1927年4月28日,张挹兰与李大钊等2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南汉村新阳黄茅岭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被奉系军阀处以绞刑。时年34岁。</p> <p>二、军政要员</p><p> 左权(1905--1942),原名纪权,号叔仁,男,汉族,新阳黄猫岭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1942年5月日军调集了万余兵力,由山西辽县五路向八路军总部进行扫荡,25日下午,左权指挥突围战斗,不幸头部中弹,以身殉国。朱德总司令撰诗吊唁:“名将以身殉国男。,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89年,中央军委授予左权军事家称号。</p> <p>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男,汉族,城郊福建围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他和刘少奇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此后,还参加了“五卅”运动南昌起义。1928年到1930年在中共中央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常委兼秘书长,是我党当时的领导成员之一。1930年,犯立三路线错误,但不久就认识并改正了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劳动部部长、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是第四、五、六、七、八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7年6月22日,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198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追悼大会,为其平反昭雪。</p> <p>刘文学(1909--1994)男,汉族,沈潭美田桥人。1930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久经考验,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兼上海防空司令部副政委、浙江军区副政委、上海警备区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p>耿飚(1909--2000)男,汉族,黄獭嘴严家冲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加工农运动,任游击队长,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参谋、教导队长、科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长征以后,历任红四军参谋长,八路军第385旅副旅长兼副政委,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第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建国后先后担任我国驻瑞典、丹麦、芬兰、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等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兼国防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2000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1岁。</p> <p>李明灏(1897--1980)男,汉族,新阳乡横田人。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毕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南京中央军校教育处长,为我党地下组织提供了国民党进攻苏区的重要情报。在重庆任职时,多次与周恩来秘密联系,因特务告密被撤职。1946年任中央训导团分团主任时,因不满时政而辞职。1946年蒋介石批示“永不录用”后,毅然脱离国民党。两次到西柏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接见,为促成湖南和平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南省军政委员、湖北省副省长等职,被选为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5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病逝于武昌,终年83。</p> <p> 杨东蒓(1900--1979),号人杞,男,汉族,城区西山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 ,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先后从事著译和高等教育工作,并任过广西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学院院长。后来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回北京,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党务副主席,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大批“唯生产力论”时,杨在全国政协组织的各民主党派联组座谈会上,引经据典,联系实际,针锋相对,驳斥谬论。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终年79岁。</p> <p>张子意(1904--1981)男,汉族,石亭塘山口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与领导醴陵农民运动。1927年1月。参加了毛泽东同志在醴陵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在长征路上,拒绝散发张国焘反对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的小册子。在新疆被捕入狱时,紧密团结在狱中的100多位同志,及时揭露和挫败了敌人的阴谋。解放后,历任西南地区党政军重要职务,中宣部副部长,中纪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摧残,长期卧病,于1981年5月31日逝世。</p> <p> 易湘苏(1909--1978)女,汉族,沈潭三星里人。1922年参加革命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杰出的女干部,长期在苏区坚持革命斗争。历任醴陵县妇女联合会委员,江西安源交通处特派员,交通员,湘赣北路新峡县委宣传部部长。湘赣湘东南特委白区工作部部长,茶陵、攸县、莲花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央组织部干事。1949年后曾任湖南省妇联主任,中央监委驻中南局监察组审批处处长等职。是湖南省第二届省委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1978年病逝。终年69岁。</p> <p>郭鹏(1906--1977)男,汉族,黄獭嘴人。1927年参加秋收暴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二军团六师师长,红三十二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参谋长,副旅长,晋西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曾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全国解放后,先后任南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 <p>程潜(1882--1968),字颂云,男,汉族,官庄长连冲人。早年晚清秀才。后弃文从武。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前往武昌参战,后任湖南省军事厅厅长。1913年至1925年追随孙中山,在讨伐袁世凯佛和平定陈炯明叛乱的战斗中,深得孙中山赞赏。北伐时期,率部征战,攻克安徽。抗日战争爆发,程英勇抗战,再建功勋。1949年8月4日,程和陈明仁举行起义,使湖南和平解放。解放后,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苏友协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5日病逝。终年86岁。</p> <p>程星龄(1899--1987),男,汉族,官庄长连冲人。早年参加国民党,在李大钊等同志的影响下,成为最早与我党合作共事的朋友之一,1945年7月,程被蒋介石以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拘捕,关押重庆、台湾一年多。1948年秋回湘积极促成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1949年程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后相继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7年10月病逝,终年88岁,根据程生前多次申请,中共湖南省委追认程星龄为中共党员。</p> <p>宋时轮(1907--1991)男,汉族,枫林市人。1926年春天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与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些重大战役。曾任红三十军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九兵团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等职。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顾委委员、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9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p> <p>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男,汉族,洪源人。1924年由讲武堂转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战功卓著。曾任国民党陆军第71军军长、第七兵团司令员、第一兵团司令员等职。1949年8月4日在长沙与陈潜将军等联合发出通电,宣布起义,和平解放湖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司令员,五十五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1924年与黄埔军校第一期。。1974年5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p> <p>蔡申熙(1906--1932),字旭初,又名申善,黄沙汤家湾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营长。1927年8月参加广州起义,任第二十四师参谋长。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长。1928年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和军委副主席,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等职。1932年10月9日,在湖北河口镇仙人洞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6岁。198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家称号。</p> <p>王芃生(1893--1946),原名大桢,板杉七里山人。早年加入国民党。1916年入日本陆军经理学校,广泛考察日本国情民俗,被时人誉为“日本通”。毕业后,到朝鲜、东北三省、外蒙等地考察,著有《外蒙见闻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与收回青岛战斗。历任少将参谋长,中将总参议和安徽省民政厅代理厅长,我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和日本大使馆参事等职。出席过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七七”事变后赴越南、缅甸开展外交活动。次年7月任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将主任。1946年在南京病故。</p> <p>陶广(1881--1951),号思安,男,汉族,大障陶家垅人。毕业于南京江南讲武堂。先归蔡鍔部下任参谋,后投程潜、唐生智。北伐战争中提升为旅长、师长。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任二十八军中将军长。日本侵犯上海后,奉命率部抗敌。天马山、凤凰山一役,重创日寇,升任第十集团军副司令员,游击区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1939年,率部赴浙西,与新四军共同作战。多次粉碎日军“扫荡”,因未卷入“皖南事变”而遭蒋介石猜忌,被削其实力。抗战胜利后,退役隐居。后因参加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活动,策动旧部起义被蒋逮捕,经程潜多方营救获释。新中国成立后,陶受到党和政府的礼遇。1951年8月病逝。</p> <p>杨光钰(1903--1970),醴陵新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排长,党军第一旅第一团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连长,中央军校第七期中校兵器教官。曾任国民革命陆军第三军中将副军长。1966年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70年在北京病逝。</p> <p>刘建绪(1892--1978),男,汉族,仙霞清安铺人。早年投身唐生智、程潜所领导的湘军,与北洋军阀作战。“马日事变”后,随何键投奔蒋介石,任二十八军军长 ,后晋升为陆军上将。随后,刘在长沙创办复兴银行,任董事长。为了造福桑梓,解放前曾出资创办兰谊中学,捐资赞助湘东中学。1941年,刘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暗中掩护过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何民主人士,如王亚楠南、杨朔、余志宏、陈公培、马子谷等。民国政府垮台前夕,福建省地方势力提出“以闽治闽”。刘辞职回乡,暗中赞同程潜起义。1951年初,离开祖国,定居巴西。1978年在巴西病故。</p> <p>王亚文(1910--1999),男,汉族,泗汾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离休前,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王亚文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大学毕业后,奉中共南方局之命,留在重庆周公馆做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1947年3月,奉命到上海,从事策反工作,解放后,先后在上海财经学院等高校,任教,发展的著作主要有《马日事变与秋收起义在醴陵》,《对罗学赞的回忆》《我参加和目睹的一二九》运动、《对外经济开放比较》等。1999年在上海病逝,终年89岁。</p> <p>刘佛年(1914--2001),男,汉族,大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前曾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济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师范学校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务长、校长、名誉校长,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教育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教育工会名誉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和教育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布鲁姆及顾泛沅经验》以及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30多篇,主编《教育学》,译有《物理学的进化》。2001年在上海逝世,终年87岁。</p> <p>邓文来(1935--)男,汉族,白兔潭人。国立政治大学毕业,曾任秘书,主编、专员、经理,现任台北市化兴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组组长。邓先生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和编辑。自1955年5月,第一篇散文在台湾《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之后,轰动全岛。作品曾在台湾获得“青年文艺征文小说奖”、“文化协是会小说创作奖”、“新文艺奖”、“短篇小说金像奖”、“散文铜像奖”、“光华文艺奖”等。除文学创作外,邓先生曾主编《青年生活》《妇女》《中华文艺》和《服务旬报》。邓先生是醴籍在台同乡理事会理事长,是醴籍台胞知名人士回醴陵参加市庆十周年活动的组团负责人之一。</p> <p>刘晨晖(1936--),男,汉族,沈潭美田桥人。历任齐齐哈尔市电业局工程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1981年,赴瑞典皇家工业学院进修。潜心撰写了《多变时过程控制系统解藕理论》、《电力系统负荷预报的理论与方法》等五本专著,累计100余万次,被选入《控制与信息科学讲座原稿从书》,向世界发行。他先后荣获学院授予的技术科学博士,加冕技术科学博士,能源研究高级成员,终身荣誉等称号,并获金质奖章。回国后,他又撰写了《投资的经济决策与盈亏分析》等经济专著共300余万字。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1986年国内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8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p> <p>汤万清(1932--)男,汉族,城区东门人。现代著名画家。武汉中国书画院高级画师。汤自幼酷爱绘画,早年学西洋画,后专攻中国画30余年。1990年至1993年,三次应邀赴日本举办画展,他的作品表现手法多样,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笔力遒劲,墨彩俱佳,雅俗共赏,既能作巨幅长卷,又能画小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还得画曾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展并出版。他在《漓江秀色》(12米乘3米)巨幅山水画现存于京西宾馆,《漓江积翠》《黄山云霭》巨幅山水画均为日本东京收藏。新加坡、美国、西德,和台湾都有其作品展。</p> <p>肖传仁(1924--1983)男,汉族,东富小洞塘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解放后先后参加了汉水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辽宁巨流河大桥、陕南、陕北、西韩线、阳安县和四川青衣江等多座大桥的修建工作及黄河大桥的抢险工程。1963年参加援越专家组,修建咸龙桥。在修建武汉大桥时,首次运用苏联“管柱钻孔法”代替传统的“汽压沉箱法”,大大提高了工效。同时创造性地改进了钻头重量和刃脚形式设计。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大创举,曾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劳模、全国铁路一等先进工作者。抢修黄河大桥时立甲等功。东北修桥梁时立特等功,援越时获越南勋章。</p> <p>肖传俊(1919--),男,汉族,东富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国立湖南大学矿冶系。毕业后,从事冶金矿山的勘察与设计长达50年,历任江西乌矿山、南昌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副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常委。现任设计院技术顾问。从“一五”计划开始,肖领导完成江西省的乌矿山、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所属主要矿山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出席了新中国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此后还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并被载入《中国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大师名人录》。在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p> <p>易鼎新(1887--1953),男,汉族,东富四柱坪人。1910年入美国里海大学电机系,1915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汉阳冶炼厂工程师、湖南大学教授、杭州机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1933年任湖南省电灯公司总工程师。成功地建成了一点二万千瓦的新厂。1942年回醴陵,任东方中学校长。日本投降后,先后任湖南大学任教授兼电机系主任、教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湖南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代理校长和省政协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励磁机震荡及反极现象》《汽轮机发电机最近的进步》等。1953年3月在长沙病逝,享年67岁。</p> <p>李昌槿(1920--)字庚仙,男,汉族,王仙枫树坪人。中央政治大学毕业。曾任美国,俄亥俄大学及乔治亚大学研究员、台湾土地银行总经理、台湾裕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台北市信托投资商业同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台湾土地开发银行行长。1994年应李鹏总理邀请来北京参加了两岸经济研究会。</p> <p>阳名珠(1933--2016),男,汉族,城区人。中共党员。1956年秋 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阳一直致力于数学问题的研究。先后任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美国《迁移理论与统计物理》编委,中国《数学物理学报》执行编委,《中国泛函分析学科》联络组常务联络员、《中国应用泛函分析》系列丛书主编。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重大成果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荣获“五一”劳动者奖章。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夫人顾秀莲,原任国家化工部部长,全国妇联主席,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对发展醴陵经济十分关心。</p> <p>李铎(1930--2020)字青槐,男,汉族,新阳易家渡人。著名书法家,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任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专业技术一级,文职一级。几十年来,李铎墨宝传及日、美、俄、英、德、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享誉联合国,著有《书法入门》出版有李书前后趋势表里头提发七里托书,孙子兵法。碑拓前期等作品期2001年和中国虚幻亦须才别贡献奖2006年和第二)届中国旭华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和中国文联第八届造型艺术成就奖。</p> <p>李传信(1926--2005),曾用名吴非,男,汉族,富里人。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党支部副书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兼教务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副校长。1984年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并先后选为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在教学上,特别专长于《无线电技术基础》、《超高频电子管》等课程,并翻译了《反射速调管》《速调管》两本专著。2005年10月1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p> <p>林汉藩(1912--1990)男,汉族,城郊碧山岭人。著名兵工机械学家,教育家。我国火炮制造工艺学科和武器液压随动系统学科创始人。1946年自美国留学回国后历任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术评审委员会兼机械制造专业评审组副组长。林长期从事兵工机械工程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自20世纪30年代起,先后讲授过机械学、兵工制造工艺学等十余门课程。1960年,主持了265科研项目的工艺研究和审查工作。主要著作有《铸造工学》《齿轮制造》《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史》等,并翻译了《苏联机器制造百科全书》的有关部分。1990年3月,病逝于北京</p> <p>张泽明(1940--),男,汉族,中共党员,技术少将军衔。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宇航学会发射工程与地面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在近30年中,出现完成的主要设计科研任务有:我国导弹发射地下实验井工程的前期预研和方案论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程的方案论证,发射阵地技术方案和勤务塔工程设计,以及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有关工程设计、重兵器环境实验室工程设计,某新装置的井下实验工程设计、国家重点工程改扩建工程等,其中1982年至1984年主持的装置井下实验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系统总设计师。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获总装备部载人飞船首次发射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p> <p>黎澍(1912--1988),男,汉族,茶山岭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1935年,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读书时,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历任总编、经理、主笔、主编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新闻总署研究室主任、中宣部秘书室主任、报纸处处长、出版处处长、党史资料室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历史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等职务。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论历史的创造者及其他》《早岁》等。1988年病逝于北京。</p> <p>袁昌英(1894--1973)字子兰、兰紫,女,汉族,转步枫树塘人。著名教授,作家剧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史家。袁博览欧洲戏剧名著,写下了《孔雀东南飞》等10多个剧本,后编辑出版了两大剧作集。1932年,袁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所著《法国文学史》《西洋音乐史》等广泛发行,多次重印。袁专长散文和小说,代表作有《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游新都感想》等。解放后,袁将毛主席部分诗词英文,传播国外。还用英文编辑和出版《中国的爱国文学》,像西方介绍爱国诗人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等作品。1957年错划为右派。被送回老家。1973年4月病逝于转步,1978年平反。</p> <p>傅角今(1895--1965)男,汉族,王仙李家山人。著名地理学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湘后,他相继在长沙一中、二中、长郡中学任教。著有《中学地理》教科书。后任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主任,编辑湖南气象、物价、人口、特产等资料。1936年赴莱比锡大学地理研究进修。回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内政部技正、方域司司长,主管国土疆域,领导过中缅国界线勘测工作。主编《南海诸岛地理志略》《湖南地理志》《地理学导论》《世界经济地理》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大学教授。著有《世界石油地理》。</p> <p>姜今(1923--2007)原名蒋龙华,男 ,汉族,黄獭嘴白竹山人。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发画家。与著名国画家关山月、黎雄才并称为“广州国画界三老”。早年毕业于国立艺专,从事美术创造、文学和理论研究50余年,并担任指导研究工作,其作品于1956年获国家文化部一等奖,曾担任广东省高等教育重点科研项目《打散构成》的研究工作,并作专著出版。他的中国画已在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展出。1980年参加“中央文化部对外名画家展出”。著有《打散构成》《画境》《中国画美学初探》《画面的构思》《图案》等。2007年逝世于广州。</p> <p>屈子梅(1939--)男,汉族,城区南门人。中共党员。现任西南金属制品厂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长期从事于羰基金属粉末与复合粉末研究。他所主持的羰基镍粗粉和镍包铝与双全属粉末五项成果,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所撰写的十多篇论文,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和学术交流会上发表。其中两篇分别在九二(美)、九三(日)世界粉末冶金大会上宣读。受到同行好评。1977年被评为冶金工业部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授予“四川科技精英”称号,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p> <p>赖和怡(1925--2009),男,汉族,泗汾何家垅人。曾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1978年至1980年,两次受国家派遣,分别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和美国华盛顿出席国际粉末冶金会议,并发表了《烧结与扩散》《稀有金属加工》等论文。1991年,他又应苏联科学院院士马暂诺夫的邀请,出席苏美联合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自蔓自燃高温合成法学术讨论会”。1967年以来,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大会或杂志上,发表论文27篇。有三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冶金部、机械工业部的奖励。并享有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7月8日逝世,终年84岁。</p> <p>傅熊湘(1882--1930),名专,字文渠,号钝安,男,汉族,黄獭嘴人。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从政多年,1906年与宁调元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与胡适等编辑《兢业旬报》宣传推翻帝制,后于柳亚子诸人结“南社”。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先后在绿江中学、萍乡中学、长沙明德堂任教。曾主编《长沙日报》,参与编定《醴陵兵燹纪略》,主编《醴陵旬报》《通俗报》。后历任湖南省参议员、省长署秘书、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中山图书馆馆长、第三十五军参议、沅江县县长、安徽省民政厅秘书、省棉税局局长等职。1924年任醴陵模范窑业工场总经理,参与倡修渌江石拱桥,被推为主修。著有《离骚章义》《国学概略》《醴陵乡土志》《湘灾纪略》等。</p> <p>彭培良(1929--),男,汉族,教授,清水江文山村人。1947年,去台湾基隆,任上士文书、司书。后考入台北大学,边经商边读书,大学毕业后,留在台北大学任教。1979年,设法与家乡兄弟取得联系,1986年第一次回乡探亲。一直关心和辅助家乡教育、卫生事业,先后捐赠美金4.2万元,人民币5.7万元,还准备投资40万美元,在家乡筹办职业中学。</p> <p>汤飞凡(1897--1958)男,汉族,神福港人。著名微生物学家。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25年留美回国后,即从事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抗战结束后,生产出中国自己的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解放后,成功遏制1950年华北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在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先后发表论文44篇,并译有美国秦思尔的科技巨著《秦氏细菌学》。曾任国家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国家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被错划右派,含冤去世。1979年,卫生部为其平反昭雪。1981年,第25届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汤飞凡防治沙眼金质奖章。国家追授他“成功分离沙眼衣原体”科学发明奖。</p> <p>刘建熙(1906--1980)男,汉族,仙霞人。1933年春留美回国,先后负责湘鄂,平汉、浙赣、湘桂、天成等铁路干线的全面技术工作。以后任交通部技正、铁路总正队工程师,兼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12月,担任贵州友前抢修工程组组长。在贵州修复湘黔、川黔、贵昆等西南铁路大会战中,负责全面技术工作,攻克了许多难关。晚年,刘带病翻译了《内攻力学》《岩石力学》,撰写了《机力剖面在铁路设计的应用》等书。1980年1月,在成都病逝。1985年,因其《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的业绩,被追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p> <p>刘夕惕(1908--1966),字建薰,男,汉族,仙霞人。1926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同年八月,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1929年11月。入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致力于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历任江苏省医院内科教研组主任、内科主任。系中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内科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理事、内科学会委员。传染性肝炎研究组长。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先后发表了《600例肾脏疾患之探讨》《肺结核演变系统的展望》《甘草浸膏对十二指溃疡20例的疗效观察》等著作和论文。“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冲击。1966年9月4日含冤去世。1983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p> <p>彭道儒(1928--)男,汉族,沈潭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邮电学院副教授、教授、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曾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专于有机化学、金属防腐及电接触保护。1957年发明“02--钢铁酸蚀缓蚀剂”,并创立“02缓蚀剂锅炉酸洗除垢法”。1975年发明“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滑剂”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982年又研制出“DJB--823电接触固体薄膜保护剂”。1979年至1994年攻克了工业锅炉烟气脱硫除尘两大难关。创造重大科研成果五项,国家专利两项。两次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四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p> <p>四、功臣模范</p><p> 陈盛芳(1874--1946),字茂兰,男,汉族,浦口河泉人。年少从师学砌工</p><p>,技艺精优,1896年,经人推荐去安源矿务局建造烟囱,因质量优良而享盛名。1924年,陈捐银洋3.4万元,田租250石,倡修渌江桥,改木桥为石桥,陈任工程经理。1936年,陈又捐银万余元,倡办醴陵电器公司,县城始有照明用电。1940年在浦口创办盛芳小学。1942年在城东狮子坡创办东方女子初级中学,并捐田租1050石为校产。教育部嘉其捐资兴学,颁给“兴学育才”一等奖。1946年11月病逝,葬于西山,终年70岁。</p> <p>李呈桂(1915--1994)男,汉族,浦口保丰人。中共党员。1951年因种植间作稻获得高产,被评为省、地、县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种植的连作稻又获得高产,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水稻生产劳动模范称号,同年9月,捐献1000斤稻谷,购买“左权”号飞机,并作为湖南农民代表去朝鲜慰问志愿军,12月出席省第二届劳动模范大会并授予省特等农业劳模的称号。1953年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954年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7次见到毛主席,其中两次是毛主席专门接见的。1989年10月1日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p> <p>瞿永寿(1928--2007)男,汉族,沈潭鳌仙人,中共党员。早在1972年就以早稻510.4公斤的成绩,荣获湖南省水稻高产竞赛一等奖。他成功地发现了“前试、中晒、后湿”的“前重速、中空补、后轻巧”的水稻灌溉与施肥的规律。创造了水稻空壳由40%下降到6.9%的奇迹,使水稻单产居世界之首。1985年6月,瞿应邀赴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的庆祝大会,发表了《关于降低水稻空壳率》的论文,被国际水稻研究所授予“国际杰出稻”称号。1978年又参加了全国劳模大会。同年10月,光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大会代表。</p> <p>傅军(1957--)男,汉族,浦口雪峰山人。中共党员。历任醴陵市公安局特派员、公社党委书记、醴陵市经委副主任、市外贸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湖南省工艺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等职。1990年10月弃政从商,创立新华联集团,自此担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现任中国外贸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湖南企业商会会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近年来,因突出的企业实迹和社会影响,获得“中国十大杰出企业家”、“中国十大诚信英才”、“中国企业改革创新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慈善人物”和“全国关爱员工沈。秀民营企业家”、“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p> <p>张家满(1970--)男,汉族,城区烈士塔人。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副主席,省残疾人协会副主席。1976年因车祸左腿致残后,仍坚持参加专业游泳训练,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游泳大赛,先后打破全国纪录27次,共夺得金牌39块,银牌七块。1988年张家满在汉城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残疾人奥运会上,一举夺得6枚金牌和2枚特殊纪念奖牌。199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又夺得1枚金牌和1枚银牌。张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运动员、新长征突击手、十佳青年等称号,并被载入《中国残疾名人词典》。</p> <p>五、海外赤子</p><p> 文席谋(1922--)男,汉族,茶山岭大石冲人。现定居美国洛杉矶。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后,考入国民党中央大学机械系。1949年去台湾,从事航空设计技术工作,曾任文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新茂机械工业技师事务所董事长、内政部建设技术审议小组委员、美国冷冻空调学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近些年来,为家乡捐款修桥、修路、办学、安装自来水,并成立奖教基金会和助学基金会。</p> <p>邓文华(1924--)字君牧,男,汉族,城区南门人,现定居美国。早年在湖南省立克强学院毕业后,先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毕业后再赴美国杜威大学深造,获法学博士学位。旅美定居后,曾任旅美湖南同乡会会长、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共同主席、美国华侨出入口商会名誉会长、美国中南部中华会馆理监事、留日旅美学人联谊会会长。邓曾五次回国,三次回醴陵,为促进中美贸易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p> <p>宋天佑(1924--)男,汉族,城区东门龙家巷人,现定居美国。1939年醴师毕业,1942年在黄埔军校第17期第一总队工兵科专业。毕业后,在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任兵工助教、教官。抗日战争胜利后,宋随学校从四川潼南迁往台湾。先后在台湾工兵部队担任连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其间曾留学美国。80年代退役后定居美国关岛。曾任中华侨联会关岛侨联组长、关岛侨联报社长。现任华侨商会副会长,华侨协会副理事长等职。1992年回醴陵老家,邀集家乡几位老同学发起成立了育才助学基金会,并捐款美金2万元,还分别为醴陵一中和醴师捐资办学。</p> <p>钟武雄(1918--2017)男,汉族,官庄桃花人,现定居美国旧金山。早年在重庆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考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1948年被派往美国休斯敦领事馆任领事,1951年任台湾“中国航空公司行政经理”。定居美国后,专务实业,从开设湖南餐馆起步,先后开设武德公司、亨达公司、滨江实业公司。后来又新辟房产业务。多年来,为祖国为家乡做了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90年任“旧金山湖南同乡会”会长。并把自己所办的湖南餐馆作为旅美乡亲和家乡来客的接待站。1976年以后,钟先生十多次回国考察。并多次回醴陵。为家乡教育和公益事业捐款美金4万元,人民币200多万元。</p> <p>刘立(1933--)男,出身于湖南长沙,祖籍仙霞清安铺。1946年,随父母前往巴西定居。1953年就读于爱阿华州立大学。并于1957年获得该校的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加入爱阿华照明电力公司(IES的前身)任工程师。此后曾身任多项技术、管理要职。现任ALLiont公司董事长和IES能源工业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该公司总资产45亿美元,员工6600多名。他的公司在东亚多有投资,其中在中国浙江已投资4000万美元。1997年10月携妻回醴,热心公益事业,先后多次捐款兴教。</p> <p>本美篇资料来源于醴陵博物馆《醴陵近现代名人展》</p><p>熊建群整理制作 2020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