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润的传奇人生(上集) 董金堂

董金堂

<p><br></p><p> 提起老润在村里也算得上是个新闻人物。因为他经历了不同时期社会变革洗礼,体验过奋斗与拼搏的艰难困苦,感受过人生挫折与得失。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曲折人生,传奇故事,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p><p> 老润出生在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困难阶段,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他排行老三,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尤其他父亲是梁村上下、左邻右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地地道道的实在人。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你踢他俩脚也踢不出一个屁来。”</p><p> 原清水河县小缸房公社、桑林坡大队南梁村就是老润的出生地。这里紧靠黄河,沟壑褶皱,土地瘠薄,能够耕作的田地也是在半山腰陡坡上。生态脆弱,灾害频繁,朝夕不保。村里居住着20几户人家,生产艰难,生活困苦。交通靠步行,运输靠驴驮,人背肩扛那是常见的事。村里人吃水也要到山下的黄河里用木桶,人背或者驴驮来解决,是典型的贫困村。他们的生存命运、贫富哀乐都掌握在老天爷控制之下。</p><p> 不过,穷归穷、落后归落后。村里祖祖辈辈留下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老润家里虽然弟兄姊妹多比较贫穷,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习俗还是没有改变。在他九岁那年,父亲将他送进村里的学校。老润天生一副好脑瓜,再加上勤奋好学,从一年级上到六年级,年年是班里的尖子生,学校的三好生,荣誉奖状得了不少。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水河县第一中学。但由于家境贫困,未能如愿以偿到县一中入学。无奈之下转入五良太公社乡下中学,就此进入初中苦读的寒窗生涯!</p><p> 老润也没有小看这个乡下中学,也不会放弃这样的上学机会。一门心思认真学习,争取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可造之才。将来为社会,为家庭撑起一片天。正当竭尽全力投入学习的时候,上初二这年冬天,父亲因去黄河边背水不慎摔倒,将一只胳膊摔成骨折,不能干活。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能劳动,挣不到工分就分不到口粮,背不回水家里人就吃不上饭。在这种情况下老润被迫放弃学业,辍学回家挑起了家庭这副重担。</p><p> 回到家乡的老润,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操持家务,空闲时间还不误读书学习。在他回家第二年,村里学校要招收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勤奋好学的老润就被选中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热爱这份职业,珍惜这份工作,以爱岗敬业的师德,教书育人的本质,把全部心血注入到教育事业中去。</p><p> 1971年,小缸房公社组织民工连队开赴挡阳桥增援水库建设工地。老润辞去教师职务,随同民工连队来到工地,希望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自己。在劳动中他不怕吃苦,不惜体力,搬石头,挖土方,苦活累活抢着干,积极向上的良好表现得到了领导一致认可。</p><p> 繁重的体力劳动虽然辛苦,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使老润深切地认识到劳动是最光荣伟大的使命。</p><p> 进入深秋季节,指挥部为了突击工程进度,昼夜奋战。在经过千百年浑河水冲刷、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挡阳自然峡谷两端,一盏盏交错照射的探照灯,照亮了水库夜战工地;大喇叭播放着战天斗地的革命歌曲。各连队民工参战、施工技术人员指挥、各级领导亲临现场督战。车水马龙的建设工地红旗招展,机声轰鸣。奏响了开天辟地,拦河筑坝的嘹亮战歌——他们用青春,用斗志,用汗水书写着时代变迁的壮丽诗篇;将一块块石头,一车车混凝土,一根根钢筋凝结成不可摧毁的铜墙铁壁。铸就了劳动人民用智慧、用汗水编织的不朽业绩必将载入史册。</p><p> 老润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融入到人山人海的劳动中去。也就是在这干劲冲天的劳动当中,他发现了一名血气方刚的壮年汉子。中等身材,体型端正,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头戴解放帽,身穿黄大衣,将两个人抬起的石头一块块背到了坝梁上,还不时招呼着身边的人“加油干!”</p><p> 后来他了解到,这就是高茂泉窑大队党支部书记李秀,带领高茂泉窑生产大队突击队,在白天不耽误农业生产、利用夜间参加水库建设义务劳动。就此他从内心佩服高茂泉窑的干部群众真的了不起,认定高茂泉窑大队的名头确实不一般。</p><p> 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冻、冰雪覆盖,但工程建设还在继续。挡阳桥指挥部的三位施工人员乘车在运送施工物资路途中,由于下雪路滑不慎翻车出了车祸,将三位施工人员砸成重伤,紧急送往清水河县人民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在住院治疗期间,指挥部要从工地选派护理人员到县医院负责三位伤员的护理工作。老润自告奋勇、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份苦差事。</p><p> 在护理过程中,他不怕脏,不怕累,视伤员为亲人,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端屎倒尿,喂水喂饭,一直在医院陪伴了三个多月,这年春节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在医院精心治疗和老润的悉心护理下,三位伤员终于痊愈出院了,老润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的表现也得到了挡阳桥指挥部领导的高度重视,破格将老润提拔到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办公室文件整理工作。</p><p> </p><p><br></p> <p>  1973年,老润迎来了人生旅途的一次转折。高茂泉窑大队为了壮大集体力量,增加生产劳动力。向清水河县境内偏远地区贫困村吸纳移民,老润所在的南梁村部分社员被定为移民对象。他随同村里的70多名、10多户社员、带着从生产队分到的一辆二大车,三头骡子一起移居到了高茂泉窑大队安家落户。</p><p> 在当时农村资源匮乏,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落后,极度困难的背景下,高茂泉窑大队已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老润从一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偏僻小山村走出来,踏入正在进行朝气蓬勃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先进生产大队。无疑让正值青春年华、怀揣理想与抱负的老润有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nbsp;</p><p> 凭着一颗红心,满腔热情,老润决心在高茂泉窑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干一场,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快加入了青年突击队,奋战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最前线,并且成为夜校学习辅导员、生产队记工员、劳动小组长。曾被派往托克托县新营子国营林场、凉城县果园学习果树管理嫁接技术。成为高茂泉窑大队果园技术员,得到大队领导的器重。</p><p> 老润说起在带领生产小组一次劳动中发生过的一件事情让他至今难忘。那就是1974年秋季,他带领十多个男女社员在地里收割谷子。天空中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呼啸,倾刻间电闪雷鸣,倾盆暴雨夹杂着杏儿大的冰雹侵袭而来。在这紧急关头,老润一声令下:“快跑——”便撒开双腿带领社员群众冲向附近土崖下寻找躲雨的地方。当他带领大家躲到土崖下,发现李仲堂夫妻二人没有跟来,老润心神不定,担心他们夫妻二人会不会出事?就冒雨出来寻找。由于李仲堂妻子腿脚不利索,被暴雨袭击倒在泥泞之中,无情的冰雹击打她的全身。情急之下,李仲堂把身子伏在妻子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为妻子遮挡,任其冰雹击打自己也不让妻子受到侵害。老润看到这如同戏剧般的动人场景,不由得让他感悟到了人间真情的震撼;还是夫妻同心、生死与共啊。“不羡鸳鸯不羡仙,心满来路景共瞻。”似乎老天也被感化、暴雨也停了。李仲堂为了保护妻子,被冰雹打的遍体鳞伤,青一块紫一块,躺在家里休息了好长时间。</p><p> 老润不仅劳动积极,政治思想也很先进,各种组织、各种活动他都乐意参加。大队组织的文艺宣传队,请来了清水河县一中音乐老师白亮指导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出。老润是说快板的好手,口齿伶俐,声音圆润,表演的快板战山头:“那是挡阳的开山炮,不是过年的小鞭炮……”引起很大轰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1976年王桂窑公社举办的文艺宣传队汇演中,有十一支文艺宣传队参加的文艺汇演评比中,高茂泉窑文艺宣传队荣获文艺汇演评比第二名。</p><p> 老润口才好,文化水平高,还写的一手好字。能写会算,打算盘,写毛笔字,样样精通。每当春节来临前夕,老润家里你来我往,人流不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的对联几乎是由他来完成,乡亲们也把老润视作村里的文化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老润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p><p> 经历了近30年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的广大农村,需要迎来新的变化;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解放生产力共同致富是当务之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发展定出了总基调:改革开放包产到户,让农民劳动致富,解决温饱问题。唤起了农民的积极性。</p><p> 老润也分到了自己的承包田,在辛勤耕作下,生活得到改善,手头宽裕也有了点积蓄。他平时爱听广播,常看报纸,对政策了解的比较透彻,能够放开思想,紧跟时代。老润开始酝酿新的致富门路,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部。酱油咸盐、香烟白酒、牙膏牙刷、毛巾肥皂等各种生活日用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既方便了村民,又能赚点零花钱。</p><p> 你还别说:老润的致富思路还真有点儿头绪。他发现村里学龄前儿童很多,但学校没有学前班,就琢磨利用自己当过教师的特长,在自家窑洞里办个学前班。这个想法得到村里学校的大力支持,很快招收了20多名学前儿童成立了学前班。老润自编教材,开设了文化、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文化课教孩子们学写“毛主席万岁,”点、横、竖、撇、捺;体育课带孩子们玩丢手绢、老鹰抓鸡等游戏;美术课让孩子们学画马、牛、羊;音乐课领着孩子们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学前班办的有声有色。</p><p> 老润致富尝到了甜头,随之也调动了他更大的胃口,接下来又开始谋划紧跟时代创业计划。他从电视里看到,在广播里听到,许多国家工作人员都下海经商,风起云涌的个体商户做生意都发了财。老润蠢蠢欲动,再也坐不住了,准备出去闯荡闯荡,尝尝下海的滋味,摸摸海水的深浅——</p><p> 未完/待续</p> <p><br></p><p>作者简介:董金堂,男,汉族,1961年出生,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窑村人,高中文化。从事过养蜂行业、商业营销、搞过工程建设等多项自主创业,民间文学爱好者。致力于本土文化作品创作,尤喜散文,多方位体验人生。清水河县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员,作品多发于《清河创客》《土默特之声》《内蒙古融媒网》《中国阴山作家网》《中国阴山作家网华人号》【百花文苑】。</p><p>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