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常州园林之精妙

言和意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到江南园林,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我三次到苏州,都是慕园林之名而去。苏州园林的传世之作,一如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一篇经典范文《苏州园林》中所说,是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堪称绝笔。它不仅仅是建筑上的艺术,不仅仅是人创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更是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结晶,因而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然,江南园林不独苏州,在扬州、无锡等地,我都看过类似的园林,它们也都独领风骚,成为江南园林整体文化的重要补充。而常州的园林,我却闻所未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次到常州,我们的目的地本是天目湖,常州市区只是路过而已,因为有了半天的空闲时间,便临时决定看两个园林,没想到却让我有了一个意外收获。这才发现,藏于深闺的常州园林,比之苏州等地的园林竟有的一拼,毫不逊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梅公园,位于常州市中心地带,是市区内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3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公顷。它一改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品位,以博大的气势呈现在世人面前,这让我多少有些匪夷所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还是导游为我们解开了疑团。原来,红梅公园在1958年建园初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园林。2005年市政府决定,对红梅公园全面实施敞开扩建,这才使其成为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水平最现代、文化内涵最深厚、功能设施最齐全、植物种群最丰富的江南园林“巨无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乘车在园中游览,我真的领略到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生态景观。遇有市民在园中怡然自得地漫步转悠,我的思绪似乎也与他们有了通灵,于是忘我而尽情地畅想人生的梦想与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红梅公园不仅以大取胜,而且不失江南园林的浓缩和精致。进得园来,步步为景,处处生辉,令人目不暇接。园中各大景观,既争奇斗艳又相互凭借,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笔夕照”,这里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堪称公园的精华所在,每至夕阳通照,顿生“浮图会的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之意境;“青鸾倒影”,这里峰峦起伏,山道弯弯,百米长廊宛然期间,山上遍植各种花木,树影婆娑,叠石堆景;“林园钟声”,这里三面环水,古树森森,小桥流水潺潺,晨钟暮鼓,又显幽深静谧;“吴风遗韵“,从常州几百座牌坊中,选择与崇文密切相关的8坊,作为吴风遗韵传于后人,以展示常州八邑名都、中吴要辅的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游红梅公园,最不能遗漏的是红梅阁,公园就以此阁而得名。红梅阁始建于唐代昭宋年间,距今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红梅阁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阁高17米,分上下两层。整个建筑古朴厚重,气势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每到冬末春初之时,红梅怒放,人们或游园赏梅,或登楼眺望雪景,自有乐趣。清代常州著名诗人赵翼曾如此称赞红梅阁的美景:“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可惜,我们来的太晚了,只能望着梅树想象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距红梅公园仅百米之遥,便是东坡公园,建在苏东坡当年弃舟登岸入城之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11次来常州,并终老于此。若不是导游的介绍,我还真不知道小小的常州市还有这等的福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坡公园位于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地。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两岛间有一座明代古桥将其相连。东坡公园占地只有4.3公顷,虽没有红梅公园那样的规模,但也别有洞天。游东坡公园,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园内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繁茂多姿的树木花草,而是众多古迹和景点围绕东坡文化在设计上的精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进入洞门,便有一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虽只有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乍一看,好似泰山、华山之缩影,主峰高耸,次峰恭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苏东坡深受世人敬仰的立体图画;细观之,这画面不正是先生“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真实写照吗?主峰后的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与前面的三座湖石相呼应,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顾名思义,这庭中景色自然与苏东坡息息相关,让人触景而生怀苏之情。先生生前爱石,便在庭中置“雪浪石”。庭中两株玉兰,让人想起“谁信花中原有笔”之咏颂玉兰诗句,寓意先生“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的大手笔。望着庭中苏东坡的塑像,一位博学广记,才华横溢,文章、诗词、书画堪称千古一绝的大文豪的形象不仅在我的脑中鲜活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行不远,有一引运河水形成的大水池,池的南边有御碑亭,亭内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时所写的6首诗的碑刻,这些诗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对地方官员的训导。其中的一首被我抄录下来:“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经过舣舟亭时,有感而发的,表达了对东坡高尚品格的敬重,及以此醒悟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御碑亭前有一小桥,可见假山一座,小巧玲珑,形态生动。在导游唠叨起常州的能工巧匠的杰作时,我却留意到置放在这里的东坡洗砚池。它长1米,宽0.5米,深0.5米,以白石凿成。原藏在顾塘桥孙氏馆,地方官员知道乾隆敬仰苏东坡的才学,为讨皇上欢心移到此地。我想,也只有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才配用这么大的洗砚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舣舟亭,园内最主要的古迹。 “舣舟”二字,第一次见到,听导游解释,是“系舟”或“停船”的意思,这让我这个长期生活在海边、与船打了半生交道的人,多少有些汗颜了。苏东坡在杭州通判任内运司,差往润州(今镇江),路过常州时在这里系舟野宿。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舣舟亭建于东坡公园的最高处,此亭四角双檐飞甍九脊,饰有精美砖雕木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石柱上的两副对联格外引人注意,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另一副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离开舣舟亭,沿着河边的石栏小道漫步,凭吊东坡古迹,鉴赏假山回廊,眺望古运河南来北往的航船,江南水乡的美色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不过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感受:名副其实的东坡公园,真的是做足了苏东坡的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