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北京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摄影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皇帝</p><p class="ql-block">兴造一个园林,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指出:“三分匠,七分主人。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指出造园艺术的根本不是工匠,也不一定是园主人,而是“能主之人”,即园林的总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文人皇帝</p><p class="ql-block">十分仰慕汉文化的乾隆皇帝,一生作诗4万余首(共中为清漪园赋诗1523首),在他钟情的清漪园设计中处处体现诗情画意,表达乐山乐水的山水之恋。当然,皇家园林与江南园林不同,还要体现皇权与等级观念。</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造园艺术之总揽全局</p><p class="ql-block">清漪园以绵延起伏的西山为远景,与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互为借景,昆明湖沿岸不设宫墙以将园外的田畴、村舍、园林纳入自身的景观体系中,园内园外浑然一体,从而构成了一个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和谐统一的园林组群。清漪园则成为景观构图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造园艺术之“一池三山”</p><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一池三山”模式一一是中国皇家园林传统的造园手法,营建理想中的蓬莱仙境。昆明湖占据整个颐和园四分之三面积,水面十分开阔,所以在水面艺术处理上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留三个岛的形式,而是创造性地分成三个水面,形成湖、岛、堤的新的“一池三山”格局。</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p><p class="ql-block">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一八六O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O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牛</p><p class="ql-block">铸于亁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时铸铁牛镇氷的典故而造,表达了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铜牛铸造精美,牛背上铸篆文乾隆御笔《金牛铭》,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艺术和水利文化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p><p class="ql-block">万寿,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p> <p>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p> <p>今天的颐和园里,昆明湖是一派波光浩淼,万寿山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站在远处遥望,古建的飞檐翘角隐现在茂密的树丛中,虽含蓄,却失去了建筑本来结构的整体美。由于这里两遭兵燹,复建后,几个原本高大的建筑却因钱紧被“缩水”,加上国家政策主张绿化,这些建筑就只能东鳞西爪地隐现在茫茫的树海中。那些消失了的高大建筑,就是几座被称为“阁”的建筑。在清漪园时代,园中计有:宝云阁;文昌阁;佛香阁;澄晖阁;望蟾阁;花承阁;香岩宗印之阁;治镜阁;昙花阁。</p> <p>昆明万寿佳山水,</p><p>中间宫殿排云起。</p> <p>1886年,光绪以恢复昆明湖水操为由,在清漪园废墟上重建园林;1888年,正式更名清漪园为“颐和园”,作为慈禧的“颐养”之所。从1891年到1908年,颐和园成为帝后园居、理政、外交的主要场所,是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11月,秋意正浓,我踱步走进颐和园,寻一处长条椅坐下。抬眼望去,金黄的树叶在枝头摇摇欲坠,残荷在湖中静立,勾勒出一幅别样的秋景。微风拂过,带来历史的低语。此刻,心中万千感慨翻涌,为这美景,也为岁月长河里颐和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长廊里的漫画</p> <p>长廊</p><p>全长728米,共273间。在颐和园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p> <p>十七孔桥</p><p>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们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键,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p> <p>颐和园西堤从北至南共建有6座桥,它们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p><p><br></p> <p>豳风桥</p><p>《诗经》中《豳风-七月》里描写西周时期寸豳风桥西面耕织图中水乡泽国、男耕女织的表现内容十分吻合。清末豳风桥西有涵洞,此桥又与北长河(玉河)支流连通,玉河水可经豳风桥入昆明湖。</p> <p>玉带桥的倒影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桥多,一是出于实用需求。园内湖泊众多,桥是连接各区域的交通要道,方便游客、行人往来。二是为了景观营造。形态各异的桥,如十七孔桥、玉带桥等,横跨水面,与周围的山水、建筑相互映衬,增添园林灵动感,是画龙点睛之笔,赋予园子别样意境。</p> <p>玉带桥</p><p>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代与北长河(玉河)相通,北长河南支水经玉带桥流入昆明湖,为昆明湖最大入水口。清代为御船往来昆明湖与玉泉山的必经之路。</p> <p>南湖岛</p><p>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宁岛、桥、亭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可岛上现存有涵虚堂,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月波楼、澹会轩等景点建筑。</p><p>《走过七孔桥就是南湖岛》</p> <p>颐和园造园艺术之山环水抱</p> <p>这宝塔是当年清漪园的孑遗之一,也是昔日花承阁的一部分。花承阁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一组集寺庙,厅堂轩廊和山石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主要由花承阁,六兼斋,多宝琉璃塔,莲座盘云佛殿等组成。</p> <p>廊如亭</p><p>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廊亭,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裕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p> <p>文昌阁</p><p>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p> <p>二孔闸</p><p>是东堤上最重要的一座出水闸口,主要用于调控昆明湖东部地区用水,可用于泄洪、调节水位、灌溉园外农田,还可接济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用水。由于有两个出水闸口,所以也被称作“二龙闸”。</p><p><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铜狮子是中国古代铜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们不仅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传递着威严、守护等丰富的文化寓意。</p> <p class="ql-block">踏入颐和园,便踏入了一座古建筑艺术的殿堂。每一处房檐都是岁月雕琢的杰作,飞檐斗拱,灵动飘逸,似欲展翅翱翔。木质结构的房间,榫卯相接,精致细腻,每一处纹理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举起相机,定格这古朴而典雅的美,将历史的韵味珍藏。</p> <p class="ql-block">11月,我漫步于颐和园。湖面之上,夏日里争奇斗艳的荷花已然谢幕,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残荷。它们虽芳华不再,却风骨犹存。干枯的茎杆倔强地挺立,残破的荷叶或平铺水面,或微微卷曲,在日光与水波的映照下,别有一番宁静悠远的意境,美得动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踏入颐和园,目光总会被那片灵动的水域吸引,鸳鸯便是此间当之无愧的明星。它们成双成对,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弋,五彩斑斓的羽毛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时而一头扎进水里,再冒出头时,水珠顺着脖颈滑落。鸳鸯的每一次嬉戏、每一回亲昵互动,都为颐和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与浪漫 。</p> <p class="ql-block">猫咪用它最美的舞姿接待游客。</p> <p class="ql-block">11月的颐和园,像是被岁月精心晕染的油画。踏入园内,一条小径被金黄的杏叶层层铺满,踩上去簌簌作响。我们俩并肩站在这诗意的小道上,身后杏树身姿挺拔,繁茂枝叶间,金黄叶片在日光下闪烁,恰似碎金。微风拂过,杏叶飘飞,定格下只属于我们的美好瞬间 。</p> <p>颐和园是皇家园林中的精品,也是空前绝后的鼎世佳作,还是国宝级的历史名胜。每次游览都有新的收获。</p><p>2020.11.30一一王明林</p> <p>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园林艺术己经远远超越赏心悦目的层次,极力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p> <p>结语</p><p>今年是颐和园建园270周年,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无可替代的。颐和园是我们心中恒久敬仰的文明。整座园林,历经了百年的风雨和阳光依旧璀璨夺目,沉淀着醇厚的人文意蕴、东方之美。我们要把颐和园如诗如画的园林美景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让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永远闪耀璀璨的光芒。</p><p>2020.11.19一一北京颐和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