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经的重要国宾道:从新华路到虹桥路

天高云淡

<p>  新华路,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凯旋路,原名安和寺路,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新华路的所在地本是农田,随着“租界”的建立,有些人看中这里的幽静,就把家建在了这里,逐渐发展为高级住宅区,当时不少外国侨民居住于此,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美誉。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将其更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以就近法华禅寺和法华古镇之名改称法华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又改名为新华路,现属长宁区。</p> 梧桐掩映下的新华路,只需用两个字来形容,便是“静美”。我的寻访从新华路一号开始,这里是由淮海西路和新华路的夹角形成的一块三角地,已被香港九龙仓集团开发为低密度花园式社区。 <p>  新华路73弄、84弄(包括番禺路561、571、581、591弄),抗战胜利后由中国农民银行(旧中国官僚资本四大银行之一)投资兴建的新式里弄住宅共40幢,因外墙用红砖砌成故名红庄。新华路以南称南红庄,新华路以北称北红庄。钢窗蜡地,煤卫俱全。</p> 新华路番禺路口西北角,当年曾是一片用砖墙围起来的空地,里面有一排平房和几排马厩,为颇具名气的哥伦比亚骑术学校。因为周边居住的外侨多,尤其是英国人喜欢骑马。1991年在此建设了沪上首家五星级影院——上海影城(新华路160号),开创了中国多厅式、多功能影院之先河,集电影放映、会议、餐饮、娱乐、书屋、广告、展览于一体,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点之一。 影城对面的新华路番禺路转角围墙,是一组典雅优美的古希腊雕塑,似在讲述一个悠久的神话故事。而围墙内,为番禺路504号三层欧式花园住宅,建于1936年。 新华路119弄和155弄之间沿马路的鹿园(新华路119弄1号),装修得确有几分姿色。老洋房讲究色调,和谐的色彩就会让人很温馨。另外一点是住的人不能杂,人一杂连房子也会黯然失色。 <p>  新华路179号住宅,颇像欧洲童话故事里的田园小屋,这是1925年美商普益地产投建的一幢德式风格别墅,设计者邬达克。大名鼎鼎的邬达克是我崇敬的建筑大师,我曾经走遍上海的邬达克建筑,写过系列美篇《记住邬达克》[<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1s8nlz6i"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上</a>][<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1t77xiij"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中</a>][<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1tz8wzs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下</a>](长宁区在中篇),所以新华路是我到过的地方,今天算是故地重游了。179号住宅的身世应该没有传奇,譬如住过什么大人物、发生过什么稀奇事啦,解放前住的是外侨,解放后有过一段新华路派出所的身份,现在是上海外滩花园酒店新华路分店,目前正在大修。还好,翻出2张我2年前拍的旧照。</p> 新华路185弄1号则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同样没有什么传奇色彩或风流韵事可供后人窥探,身处其中的历位主人无一例外均只能用简而又简的两个字来称呼:外侨,留下姓名的还是只有美国人雷文•法兰和他的普益地产公司以及那个伟大的匈牙利人邬达克。 <p>  185弄内建筑特色突出的据说还有3、6、7号,这3号倒是见着了,怎不见6、7号的门牌呢?弄底为5号安徽沪办招待所,没了方向。185弄的门牌号确有点搞,近弄口为3号,近弄底为1号,并与5号为邻。</p> 走入5号大门内才知,6、7号洋房实际上已被安徽沪办收入囊中。 <p>  同时也明白了,上次在211弄内2号与4号之间见到的一幢蛮有特色的洋楼,其实是属于185弄5号的。这楼听说不是“古董”,但足可以假乱真。后造的新楼往往是在那些别墅花园里见缝插针,所以我估计它主要占用了185弄7号的花园,也可能占到了211弄2号的花园或4号的领地。</p> <p>  新华路191号洋房之后,是两条组成英文“U”字形的弄堂:新华路211、329弄,当年由邬达克设计建造的主要就是这两条弄堂,今新华别墅。原系左家宅张、卢两家及蒋家巷蒋、王两姓的土地,1925年公共租界当局越界修筑了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和安和寺路(今新华路),美商普益地产公司于是在此购进大量土地,由柴顺记营造厂承包建造了29幢二层高级花园住宅,有英国、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式样,满足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侨民需要,因而人称“外国弄堂”,而此地区则总称西郊“哥伦比亚圈”。上次去外国弄堂,我的关注点在哪栋房子为邬达克建筑,这次我则对历史建筑现状和往事兴趣更浓。</p> 211弄1号,原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英藉经理旧居。当年哥伦比亚收购了百代公司之后,英国人李奇(Ritchie)为总经理,他应该就住在这里。因大门紧闭,花园和别墅都看不到,不过这房子是沿马路的,后立面清晰可见。<br> 211弄2号,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旧居。1882年,李佳白(1857-1927)奉美国长老会之命首次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1894年他筹办了尚贤堂,此后30年一直活跃在中国社会的舞台上。从外国弄堂1925年初建和1927年李佳白在上海逝世这一点来看,这里应该是他晚年最后时光的寓所。 <p>  两扇大门均关得死死的,什么也看不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求之不得亦急不得,这往往要碰运气,譬如2号宅2年前装修,我趁门开着马上进去抢拍了一张照片,随后就被“赶”了出来。急不得和慢不得是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像我们这种到处游逛的,闭门羹是家常便饭,所以一有机会一定要果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嘛。这听起来怎么有点像流浪的“乞丐”?嗨,你别说,还真有点这滋味呢。</p> 211弄3、4、5号虽没什么名气,但能面对面欣赏,它们姿态各异,我觉得还是有看点的。 211弄10-16双号住宅,设计上博采众长,带有多国的“混血基因”。这些建筑里住过谁我不清楚,只听说12号住过汪精卫偏房,重要的是这些建筑已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p>  211弄16号对面为329弄40号,也就是说这儿是两条弄堂的分界点。</p> 接下来的329弄38号小楼很漂亮喔。 <p>  再漂亮恐怕也抵不过隔壁329弄36号的风头,因为它是上海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邬达克最得意之作“蛋糕房子”,曾是西班牙总领事的官邸,后来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民主人士周均时(1892-1949)购得。周先生因主张和平,于1949年被蒋介石逮捕并殉难于重庆白公馆,如今这建筑的产权属于旅居海外的周均时女儿。有文章如此赞美蛋糕房:“如同辉煌的火炬,它挣破所有建筑的理念傲然崛起,以‘无法之法’而特立独行——平面圆形,立面简洁,入口两侧用玻璃砖砌筑,衬托出攒尖红顶,以径向墙分割空间,六合受风而八极采光,令人久久不忍离去。……即使在各有风味的‘外国弄堂’中,它的蓝色屋顶和圆圆的蛋糕造型也显得与众不同。”由于我所处位置太低,无法清晰观赏到蛋糕造型,只能通过一角的弧形自己去想象了。</p> <p>  329弄34号洋房在蛋糕房西侧,同样被其光芒掩盖了。</p> 蛋糕房对面的329弄15号花园洋房,上次去就听里面的人说过,本来花园很大,后来东面造了两幢五层新工房,西面造了一栋市府某办领导住的小楼,故成了今天的样子。 329弄32号,属英国民居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建筑,建于1930年。1936-1947年间此为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原瑞典驻沪总领事Malte Pripp于1940-1945年曾在此居住,后来转卖给晚清重臣、清末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盛宣怀(1844-1916)五子盛重颐(1893-1960),由盛重颐之子盛泮澄全家居住。住宅位于弄堂转角的凹处,比较隐蔽。但旁边的多层楼房也是32号,因此我判断新楼造在了该户原花园中。 <p>  329弄30号,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如同弄内一些花园住宅,古铜色的豪华铁门挡住了视线。不过遗憾也是一种美,看不到才会有想象的空间,才会有发现的惊喜,才会在脑子里一直萦绕、回味,对吧?</p> 329弄17号,由上海商棉纺业巨子薛福生早年购得,他的孙女薛安伦在这座1936年竣工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在周游列国大半生后现又回归到这座情有独钟的老宅里快乐作画,自在生活,她的居所和身影仍然保留着沪上名媛的生活方式。她说:“世界上最好的房子我都住过了,包括比弗利山庄,那时候,我的邻居是周润发太太和成龙太太。” <p>  329弄口的新华路321号,建于1930年后,西班牙式样带法国建筑风格假三层建筑。军阀混战时以“飞将军”著称而在抗战中一败涂地后引咎辞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蒋鼎文(1895-1974),1945-1949年在沪经商时曾居住于此。现在是人气法式餐厅,老板兼主厨为法国人,跟着中国老婆回国开了这爿店,它的名字叫“VILLA LE BEC”。</p> 新华路315号这幢建于1930年的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则是盛宣怀之子盛重颐本人的一处清凉世界。这幢花园住宅,上海解放后曾被用作上海市第一商业局疗养所,现在则是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地。 <p>  盛重颐继承了父亲注重实业的家风,专心于自己的房地产事业和金融业,与官场瓜葛较少,所以在抗战打响之前一直生意兴旺,但命运对他的眷顾没有持续到抗战胜利后,他开始学做股票,结果因不懂行而大伤元气,股票生意牵连到他的房地产生意也江河日下,解放前夕他携家带口移居香港,可他没有吸取教训继续股票生意,结果几乎赔掉所有家当,只能靠有限的几处房产租金为生。人生终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即使像大名鼎鼎的银行家和地产商雷文•法兰,1904年以普通美国工程师的身份来到上海工作,后来他创立了上海滩著名的美丰银行和普益地产公司成为富有的大亨,可是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后风云突变,最终亦没能逃脱倒闭、潦倒的命运,本人也被美国法院判刑回国。花开花落,物是人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以往曾经发生的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只有美丽却无言的建筑,不仅有着更久的生命力,它还是历史的见证者。</p> 新华路231号,有明显意大利风格的二层英国乡村别墅,人称“新华路上的罗马花园”,应该也属于外国弄堂的范围,却是由中国人实业家荣氏购地建造的,建于1932年,建筑师丁氏。这个荣氏就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荣德生(1875-1952),231号据说是荣德生送给女儿荣漱仁(1914-1987)的结婚陪嫁,荣漱仁的弟弟即原国家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荣毅仁(1916-2005)。解放后,荣漱仁将此房屋赠与国家开办幼儿园,践行父亲“比办实业更可贵的是办学精神”的理念,听说后来分给了一些知识分子居住。当然我也听说了另一个版本:这宅是1946由荣漱仁的堂外甥丁宜生从一英国人手里购得,解放前夕丁宜生去了香港,于是托荣漱仁代管。孰是孰非?只有等时间来证明了。 <p>  再来看外国弄堂对面的新华路双号一边。</p><p>  新华路200号,这是一座重檐大屋顶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与周围的花园洋房完全不同。谁家的房子敢造成像宫殿一般?网上一说,是民国四大家族中陈果夫(1892-1951)当年的住宅。“蒋家天下陈家党”嘛,确实只有他敢。但大门旁的两块牌子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上明确写着“20世纪30年代建造”,网上传言是民丰和华丰造纸厂总经理金润庠(1890-1961)为虔诚的佛教徒母亲而建;另一块后挂的介绍牌上则清楚写着“宋有佛申请,甘少明设计,在1948年由安泰营造厂建造”,网上传言为上海统一纱厂及永庄老板信佛的妻子杨慧珍主持发起募集资金而建。可想而知,带有浓重宗教色彩、别人集资建起来的、1948年的建筑,综合这三个因素,要说陈果夫旧居实在有点牵强附会。据此看来,新华路200号到底住过谁?仍是一个不解之谜。</p> <p>  新华路236号三层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248号三层现代式风格建筑,272弄2、6号二层西班牙式建筑,都是建于1930年前后的优秀历史建筑。</p> 新华路294弄1、5号均为二层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其中294弄5号花园住宅是1927年蒋介石北伐时期的军事顾问陈止善弃甲归田后,于1935年出资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赵琛、陈植等人所在的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称作“陈止善堂”。 <p>  新华路336号上海民族乐团,内有1926年建造的二层法国式花园洋房。2016-2017年不是刚修缮过嘛,怎么才过3年又要大修啦?以前,这里是曾仲鸣住宅,也有陈纳德和陈香梅旧居、董竹君旧居的传言。</p><p> 曾仲鸣(1896-1939),与汪精卫情同手足,后任国民政府秘书、汪精卫秘书,算是汪精卫的大总管,1938年追随汪精卫离开重庆经昆明到河内叛国投敌,1939年在河内汪精卫寓所中被前来刺杀汪精卫的军统特务误刺身亡。这个人颇有才华但私生活奔放不羁,妻子方君璧(1898-1986)是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画家,1949年去了法国然后移居美国,1972年回国时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p><p>  陈纳德(1893-1958),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陈香梅(1925-2018),早期在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工作,是中央社的第一任女记者,1947年成为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指挥官陈纳德的太太,1949年随夫离开中国,后来一直活跃于美国政坛,现在给她的称呼是世界著名华人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的舅舅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1908-1983),而廖承志的父母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元老廖仲恺(1877-1925)与何香凝(1878 -1972)。</p><p>  董竹君(1900-1997),出生于贫民窟,12岁押给青楼成为卖唱女,在妓院里她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1887-1950),于是逃出妓院与之结婚,后成为四川省都督夫人,但最终还是与丈夫离婚回到上海。随后她历经无数难以想象的艰苦,闯过无数无法逾越的难关,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气,成为人人皆知的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p> <p>  此处往西的新华路上洋房逐渐稀疏,我随手拍了新华路354、360号花园别墅等。这一段建筑可能多为民国晚期或解放后的了,更多体现在现代风格。</p> <p>  定西路口的新华路483号就是一幢现代式三层钢筋混凝土混合建筑,建于1947年。比较确定的是此为造纸大王金润痒住宅,另有传说也是戴笠与胡蝶旧居。戴笠(1897-1946),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以残酷无情著称。大家知道不?戴笠担任着国民党的军统局长要职,但他一直拒绝参加国民党,到死都不是。大家还知道不?戴笠非常喜欢电影明星胡蝶。关于胡蝶(1908-1989),我这月刚在《<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38tozdl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这三条马路,让你认识虹口区</a>》中谈到她的四川北路余庆坊旧居。再说戴笠接近胡蝶需要一个机会,只是胡蝶在抗战初已去了香港,直到香港沦陷后她决定返回内地并前往重庆,戴笠认为机会来了。当时胡蝶已有丈夫潘有声,但这对于心狠手辣的特务头子不是难事,当他指使手下的特务利用威胁手段迫使潘有声离开胡蝶,他便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胡蝶。传说中的戴笠与胡蝶同居地在重庆,具体地点据说是神仙洞公馆。那问题来了,什么时候变成上海了呢?所以,上海新华路483号为戴笠与胡蝶旧居我是坚决不信的,何况传说中的戴笠与胡蝶同居时间是1944-1946年,戴笠1946年飞机出事死了,胡蝶便又和丈夫潘有声生活在一起并再次去了香港,怎么可能与1947年造的上海建筑搭上关系?实在莫名其妙。</p> <p>  新华路不只有外国弄堂,也有中国人自己开发、设计和建造的梅泉别墅(新华路593弄)。1933年,房地产商吴其达用真金白银买下土地,他邀请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进行设计,并交由李顺记营造厂进行施工,2年后20幢花园洋房拔地而起。</p> 建筑造型美观,水、电、煤、卫设施齐全,每幢小楼都有汽车间和花园,吴其达自己亦住进了10号。 原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1917-2003),1946-1949年参与收复西沙、南沙群岛,在永兴岛立下过“南海屏藩”的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他也曾入住梅泉别墅20号。 原进弄左侧有一小花园,花园内有一水池和喷泉,周围种植梅花,这就是别墅名称“梅泉”的含义。 凯旋路以西的新华路,精确地说是杨宅路以西的新华路,为1968年修建的新华路隧道。这条700米隧道,先穿越早年的沪杭铁路(今凯旋路3、4号线轨交路基),再穿越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校园,是上海城市第一座“下立交”。 <p>  说到新华路隧道,其实还有一个故事呢。1964年虹桥机场国际航班开通,外交礼宾中有“夹道欢迎”仪式,虹桥路从那时起便成了“国宾道”,上海市民在虹桥路上夹道欢迎来沪访问的外国元首或首脑。当年虹桥路和延安西路在古北路口成“Y”型交叉,“夹道欢迎”仪式中所用的敞篷车开到古北路口后就转向延安西路,到中山西路口街心花坛(今内环线、延安路两座高架的中心立柱)边上停车,从敞篷车上下来的外国政要在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绕花坛步行一圈向四周夹道欢迎的群众挥手致意,夹道欢迎仪式到此结束,然后外宾换乘轿车驶向下榻的锦江饭店,此后的行车路线是延安西路 - 凯旋路 - 新华路 - 淮海西路 - 淮海中路。老上海人都知道,从延安西路右转到凯旋路必经沪杭铁路道口,尽管外事活动事先有周密安排,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因气象原因导致航班延误,进而延误了设定通过道口的时间,火车又不能随叫随停,于是就发生了外宾车队被生生挡在栅栏前等候火车通过的事故。这必然惊动了最高层,解决铁路线挡道问题迫在眉睫,唯一办法是从地下过铁路,但难题是从延安西路到凯旋路再到新华路两个直角拐弯在隧道中行不通,而从延安西路直通新华路的话则要把当时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劈”成两半。限于当年没有盾构技术,新华路隧道是采取“明挖”的方法施工,挖好后加上盖,中间开三处“天窗”以利通风和采光。新华路隧道建成不久,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破冰之旅来上海签署“上海公报”,紧接着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到访上海,外宾车队再也不用担心通过道口时的挡驾。</p> 新华路隧道上面的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延安西路1882号)。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的纺织院系合并而成,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东华大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由实业家张謇(1853-1926)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38年改名后的南通学院纺织科迁沪办学。 <p>  新华路隧道到中山西路前为止,中山西路至延安西路的新华路末段是开挖隧道后的延长段。这段路主要就是一座锦江国际集团旗下的四星级酒店——虹桥郁锦香宾馆(延安西路2000号),即原来的虹桥宾馆,择百年一遇的吉日——1988年8月8日开业。当年这幢高楼,算是虹桥开发区的标志性建筑了,如今被夹在内环线高架和延安路高架之间,肯定喧闹了许多,附近的高楼也是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p> 延安西路2238号新虹桥中心花园,位于延安西路东南,伊利路以西、虹桥路以北的三角地带, 2000年正式开园。花园以植物造景为主,中央一个湖和湖心亭(由亭、平台、九曲桥、水体组成)。 <p>  这些年,上海的公园、绿地确实增加了不少。以前那一带,我记得也就一个天山公园(延安西路1731号)吧,位于凯旋路口延安西路地铁站旁,今天正好顺便进去转了转。天山公园相比新虹桥中心花园要早得多,1958年为填埋法华浜而在园址大量取土,故形成了一个人工湖,因其形似葫芦而取名葫芦湖。1959年辟建为公园对外开放,取名法华公园,1965年改为长宁区国防体育园,1975年改今名。现在公园两边又增加了海粟、延天两块绿地。上海的公园虽然多了,不过我的感觉无非是植物加草地加湖泊,再弄个坡道称作“山”,亭子千篇一律,太缺乏个性和亮点了。</p> 言归正传,我从伊犁路97号新虹桥中心花园东门出来右转南行,来到了伊犁路2号上海肺结核病疗养院(后称虹桥疗养院)旧址,现在是上海市血液中心所在地(大门在虹桥路1191号)。伊犁路虹桥路口东北角位置可见2幢老洋房(其中1幢正在修缮) ,建于1934年。原有病房大楼、化验大楼和4幢别墅,由社会名流、防痨先驱丁福保(1874-1952)、丁惠康父子筹建。 <p>  伊犁路的南稍即虹桥路,我今日之旅的目标之二。虹桥路东起华山路,西至虹桥机场,系1901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至程家桥,以其附近的虹桥镇命名。最初虹桥路东端的走向为今广元西路,起点在交通大学, 1990年代打通了徐镇老街后改道至徐家汇,全路段跨长宁区和徐汇区。</p><p>  虹桥路沿路在1930-1940年代修建了一批别墅建筑,我就从虹桥路1390号花园住宅开始一一寻访,该宅与虹桥疗养院旧址隔虹桥路相望。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代的三层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建筑,解放前为国民党军(桂系)高级将领白崇禧(1893-1966)的私人住宅,解放后一度由部队干部居住,后来成为餐饮娱乐场所。挂着的“白公馆”“长江鲜”“养生菜”招牌已经摘除,门口仍写着“小白楼”。</p> <p>  顺便一提,下照1中小白楼顶部有一个远看着像外太空来的飞碟,这不是小白楼头顶上的哦,而是虹桥路1376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广播大厦,1996年从北京东路2号搬迁到此,飞碟形的建筑物为观光厅。</p><p> 我觉得观赏小白楼,站在十字路口对角看层次感更强。这叫什么来着?噢——距离产生美。</p> <p>  前述海粟绿地的位置其实是刘海粟美术馆(延安西路1609号),而相距不过2公里的虹桥路1398号又是一座程十发美术馆。中国新美术运动奠基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896-1994)和中国海派书画画匠程十发(1921-2007),两位大师百年之后“相聚”在长宁。两座美术馆均免费对外开放,有空去看看展览不错。刘海粟美术馆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程十发美术馆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后停止入场),疫情防控期间需通过上海中国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p> 虹桥路1430号宋子文旧居,建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的假二层英国乡村式别墅。宋子文(1894-1971),宋庆龄(1893-1981)的弟弟,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 1925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1945年出席联合国大会任中国首席代表,1949年去香港,后移居美国纽约。作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在上海的房产如同白崇禧、孔祥熙等权贵,远不止一处,这里不过是他的度假别墅。我所知的还有东平路11号、岳阳路145号,这两幢法国式建筑为宋子文之最爱;永嘉路501号德国城堡式三层花园洋房,则为宋子文另一处旧居。 下面这楼以及隔壁的楼是老宅吗?后一幢楼有门牌:虹桥路1436号,但地图上都毫无显示,网上也无详情信息。这虹桥路就是如此神秘,看上去并不像私宅,但很少有挂牌明示的。 <p>  再往前的虹桥路1440弄有优秀历史建筑铭牌,弄内9号为陈纳德旧居,据说是陈纳德与他的中国新娘陈香梅结婚的地方(关于陈纳德和陈香梅的介绍见上述新华路336号段)。门口这楼正在装修,门卫还不让拍照呢。经查询,此地为申康宾馆,是否易主了不太清楚,里面坐落着11幢西班牙式别墅。当年这里叫美华新村,是昔日虹桥路上最大的花园别墅区,建于1930年代。可惜,连门前拍张照都不让,别说进去看了。不过我从东侧伊犁路地铁站和高岛屋百货旁的通道兜到了红宝石路上,从南面透过铁栅栏围墙拍了一张施工中的1440号院照片,我想施工完了应该是会开放的,除非变成了某个单位。院内1号楼,原为大风车私家菜馆,它是上海最早也是最有名的老洋房餐厅之一,由电影皇帝赵丹(1915-1980)的儿子赵劲于1993年所开。</p> <p>  金珠路口的虹桥路1468号鲜墙房虹桥酒店,是一家老牌高档饭店,坐落在一幢面积很大的别墅里,浓浓的老上海味道。因为1468号之后就是1476号,那么传说中的虹桥路1472号孔祥熙旧居是下照4、5中凹进去的西班牙式房子么?我有点将信将疑。如果这里不是,则必是虹桥路2258号无疑了。</p> <p>  古北路口的虹桥路和延安西路交汇处,路口延虹绿地中五彩缤纷的花树雕塑有些年头了。我特意查了一下,是2006年版,美国人设计。当年虹桥路和延安西路组成一个“Y”型,虹桥路“国宾道”在此折向延安西路。</p> <p class="ql-block">  大花树旁的虹桥路1518号为白崇禧旧居,建于1930年代的假三层德国式花园住宅。门口有优秀历史建筑铭牌。这是白崇禧在虹桥路上的第二处住宅,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回到上海,除了回忆汾阳路上的故居,就是想念小时候养过病的虹桥路上别墅。姓白,果然对白色建筑情有独钟,白崇禧的汾阳路、虹桥路及多伦路四处别墅,全部是白色的。</p> 让我特别意外和惊喜的是,过去每每路过时在车上总能一眼瞥见的上海市舞蹈学校,现大部分地盘已经成为公共空间,如今叫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虹桥路1650号),意在打造一个比肩法国国家舞蹈中心、英国拉班舞蹈中心、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地标。 其中1号楼是舞蹈剧团排练与创作组团, 2号楼是专业的舞蹈演出场馆——设有1080个座位的舞蹈中心大剧场,还有一个300座位的实验剧场,演出对外售票。 1930年代,本地块建有六幢花园住宅,园内小桥流水,花艳林茂。1961年,成立不久的上海市舞蹈学校搬迁至此,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也于1979年先后在这里成立。这六栋花园洋楼,曾是舞蹈家的摇篮。 水城路口的虹桥路1704号,据悉为解放前曾担任国民党空军军事顾问的德国将军住宅。他在上海解放前夕离沪回国,新中国成立后由南京军区空军接管了该别墅,现在里面住的都是南空的一些离退休干部和家属。 虹桥路1850号上海市盲童学校,是上海市唯一一所教育培养视力障碍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学校,是上海特殊教育历史最悠久、国内外有影响的窗口学校,1912年由苏格兰人、圣公会教徒傅兰雅(1839-1928)创办。在洋务运动中,傅兰雅以传教士传教布道一样的热忱和献身精神,向中国人介绍、宣传科技知识,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以至被传教士们称为“传科学之教的教士”。在当时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输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任何外国人比他做得更多,甚至也很少有中国人比他做得更多,清政府曾授予他三品官衔和勋章。 <p>  虹桥路1921号(青溪路580号)西郊宾馆,上海档次最高和最大的五星级花园别墅式国宾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绚丽无比的园林美景,错落有致地散布着80多栋风格各异的别墅,接待过英国女王、日本天皇、德国总理、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在内的百余批国内外政要名人。可是,说到西郊宾馆的前身414招待所,恐怕外人就知之甚少了。兴建414招待所的根本目的,是给毛主席视察上海时提供一个专门的住所,也就是社会流传的主席上海“行宫”,负责保卫的是8341警卫部队。1960年前毛主席到上海,住过瑞金宾馆、锦江文化俱乐部和兴国宾馆,1960年414招待所兴建之后,1960-1967年间毛主席14次到上海,每次都是下榻414招待所,其中1967年连续住了59天。当1971年发生震惊世界的林彪叛逃事件后,414招待所处于闭门谢客状态,直到1979年邓小平到上海,下榻在414招待所一号楼。住在如此大的花园别墅里,邓小平找来上海市委接待处处长问话:这么大,这么古香古色的漂亮花园,每年管理它势必要花一笔很大的钱吧?专门为我们几个人?可是我们一年又能来住几天?实在是浪费!他沉吟一下又说:这是一块美景如画的黄金宝地啊,国外哪有这么大的房子和花园作别墅?我看平时应当对外开放!随后邓小平又在召见上海市委全体常委的小范围谈话中说:这么大的花园别墅,给外国人住,可以收外汇嘛。我给大家半年时间准备,半年之后414别墅就对外开放。神秘的414招待所,就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变身西郊宾馆对外开放了。</p> <p>  当年的414招待所,选址在水泥大王姚锡舟儿子姚乃炽的别墅“姚家花园”(原淮阴路200号),可私宅变身招待所,原先房子肯定不够用,于是再向四周扩大范围,这就是一、二、三号楼的来历,姚氏住宅为四号楼。姚宅被称作“怪屋”,据说夜深人静时会听到屋里劈啪作响,这不是遇到了“鬼”,只是房子里的竹材热胀冷缩发出的声音。但这怪声正是怪在它超前的设计理念:传统做法里放在室外的小桥流水被移到了室内的客厅,又用一道玻璃幕墙使得室内外自然融合,那在当时这确为一番超乎想象的大胆实践,但并非异想天开,它是复刻了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杰作“落水山庄”。原主人姚乃炽的父亲姚锡舟(1875-1944)创办了姚新记营造厂,建造了上海第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德律风电话公司大楼,还参与了外白渡桥、中央银行大楼、法国总会等工程;姚乃炽本人则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水泥厂的总经理,其厂内生产的“泰山”牌水泥曾用于钱塘江大桥、中山陵等工程。自小就有强烈建筑审美意识并喝过洋墨水,加上独特的性情人生,从某个角度讲,是“怪人”姚乃炽创造了“怪屋”。姚乃炽还做出过的一件出人意外的怪事是,他1956年刚主动申请公私合营,1957年却经香港抵台湾,决定不再回大陆,丢下了企业还丢下了一家老小,国民党台湾省主席陈诚召见。这样的消息传到大陆,共产党高官当然十分不悦,宋庆龄也非常生气,因为姚乃炽出国是找宋庆龄担保的。于是,姚家的漂亮大房子被贴上了封条,从此收归国有。后来姚乃炽离开台湾去了美国,一直当寓公。1986年姚氏回上海访亲,有关部门予以落实政策,说是要把房子还给姚家,但姚氏看到房子已经被西郊宾馆纳入,失去了过去独家庭院的韵味,因此将房子作价卖给了西郊宾馆。(注:下照摘自《【阅读建筑•悦读长宁】——淮阴路200号•姚氏住宅》)</p> <p>  414招待所,由于原有的基础是西式园林和西式建筑,总体规划和园林设计的构思也沿用了这个思路,最终建成了一处绝美的大上海世外桃园、人间秘境,其环境之美绝对不亚于上海任何一座公园。如今平民百姓步入西郊宾馆,亦不是痴人说梦。你可以在1921西餐厅用餐,或牡丹厅吃自助餐,或莲花台喝下午茶。关键是风景如画,环境美不胜收!不过需要预约订餐入内,通过西郊宾馆微信公众号即可。预约后前后两处大门口均有名单,报订餐人姓名和手机号放行。</p> <p>  虹桥路上不仅有414招待所,还有同样鲜为人知的415招待所,就是西郊宾馆以东不远古北路口的虹桥路1591号(虹古路221号)虹桥迎宾馆。现在也是一家花园别墅式的五星级商务酒店,但其历史查无所获。应该是与414招待所同期建设的,接待的级别可能稍低。</p> <p>  虹许路797号也是虹梅路3338弄,这是一处休闲地标,在沪上首创把十几个国度的风味餐馆浓缩到了一条街上,且过半的餐饮店铺都是外籍人士所开,所以称为老外街。我离开虹桥路,专程跑到延安西路以南的老外街走一趟,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外街上可以看到一列车头写着“101”的火车模型,牌子上写“1971年9月10日,毛泽东101专列曾经停靠此站后上南京,回北京”。这有什么意义呢?原来涉及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恐怕只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才会明白。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之后,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出现裂痕,他开始担心起林彪一伙会干出什么突然袭击的事情来,觉得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了,于是决定南巡。整个南巡,从1971年8月14日至9月12日,停留过郑州、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城市,所到之处,毛泽东就找各地方的党政军要员谈话。林彪得知毛泽东的这次南巡讲话内容后十分惊恐,于是林立果一伙企图将毛泽东暗杀在南巡路上,但被毛泽东察觉并提前结束南巡,秘密乘坐101专列回京,结果直接导致了“九•一三”事件,林彪知道事情败露仓皇出逃,坠机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p> <p>  再说上海的这条铁路,称之为“民航617铁路专用线”或“徐虹支线”,一头连着沪杭线铁路,另一头通向虹桥机场,它不归铁路局管,而是属于民航局,从凯旋路原沪杭铁路徐家汇站附近(虹桥路凯旋路南侧)向西一直到虹桥机场,所以同虹桥路也是有缘的。老外街的地方是徐虹支线中途的一个临时停靠站,设此站的目的是方便毛主席去414招待所。而在1960年以前没有414招待所的时候,主席到沪若乘坐火车,一般是在沪杭线上的徐家汇站下车,然后驱车前往市中心住。这条铁路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路过次数较多,印象是比较深刻的。现在这条铁路已经没有了,毛泽东101专列只是老外街揽客的一种手段罢了。不过我非常熟悉徐虹支线的残余段在哪里,一段位于吴中东路502号处,另一段位于中山西路1301号虹珠市场旁,两段之间则形成了一条弄堂。从中山西路口处西望,可见一条已被封闭的明显通道,这就是徐虹支线的残留痕迹。徐汇区与长宁区的分界点正是这条铁路,后面的基本走向为今古羊路,亦是闵行区与长宁区的分界线。</p> 虹桥路向来“内敛”,改革开放前,一路上除了人人皆知的西郊公园,大概就三处在我脑海里留下了较深印记:舞蹈学校、盲童学校和空军干休所。后来干休所前面的空地改造成了绿地,这是上海较早形成的公共绿地,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绿化带郁郁葱葱,如同一条绿色屏障,后面的干休所便随之被淡忘了。今路过想起,干休所已改名蓝天别墅(虹桥路1980号)。 虹桥路2258号,民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度假别墅,属于英式别墅,1934年建。白色建筑是姓白的白崇禧最爱,那么孔祥熙喜好什么类型建筑呢?若你比较一下孔祥熙在上海徐汇区东平路、黄浦区(原卢湾区)复兴中路、虹口区多伦路和长宁区这里的四处旧居,将会找到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大的阳台。所以相比虹桥路1472号,我更相信虹桥路2258号是孔祥熙在虹桥路上的花园住宅。 虹桥路2275号,听说现是部队高级军官的宿舍楼,俗称“将军楼”,别的一无所知啰。因铁门挡目,故退到马路对面拍照,无奈窥一斑亦见不了全貌。 <p>  虹桥路2310号罗别根花园,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房地产大王、英籍犹太人沙逊兴建的私人度假别墅,属典型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风格,英商公和洋行设计。维克多•沙逊(1881-1961),出身于沙逊家族,世袭准男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作战中左脚负伤致残,人称“翘脚沙逊”。1918年他在印度继承家产,取得新沙逊洋行的经营权。20世纪20年代,由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他便将新沙逊洋行的经营重点转移至上海,1923年来上海主持业务,除贩卖鸦片、军火外,还扩大房地产投资,建造了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河滨大楼、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格林文纳公寓(今锦江饭店中楼)、都城饭店(今新城饭店)、汉弥尔顿大厦 (今福州大楼)等建筑,又建造了凡尔登公寓(今长乐村)、仙乐斯舞宫(旧址为今仙乐斯广场)以及罗别根花园、伊扶司花园等房产,还相继开设了华懋洋行、业广地产公司、祥泰本行、安利洋行等企业。1932年,因日本侵华局势严重,沙逊开始抛售在上海的产业。抗战胜利后,他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伦敦,并将新沙逊洋行的总部迁至巴哈马首都拿骚。解放后,其在上海的企业因拖欠国家大量税款,于1958年全部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以抵销各种债务,在中国的业务至此完全结束。</p> 跨新泾港的程家桥,早年的虹桥路就修筑到这儿。其实老程家桥跨原塘泗泾,本是人行小石桥,程家桥地区由此得名。后因虹桥路上的这座马路桥改称程家桥,原程家桥遂冠以“老”字,以兹区别。程家桥地区的大致范围,东至原濮家桥,西至虹井路,南至原沪杭铁路徐虹支线,北至王满泗桥。抗战前程家桥东堍仅有南货店、饭店、茶馆、烟杂等几家小店,1937年抗战爆发后,地境北面的王满泗桥镇被日寇烧毁,镇上百货、油酱、药材、肉店等店铺纷纷南迁,程家桥遂成市集。 虹桥路2374号住宅,建于1930年,属于虹桥路上建造较早的别墅,建筑具有明显的西班牙风格。这里没有住过如宋子文、孔祥熙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也没有住过沙逊那种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巨贾,建国初期曾是前来支援的苏联空军专家暂居地,后来成为了部队干休所。 <p>  虹桥路2381号上海动物园,是承载了很多上海人儿时美好记忆的西郊公园。可你知道吗?这里曾是虹桥杓球俱乐部球场旧址。什么叫杓球?就是高尔夫球嘛。杓,匙形的铲子。由于高尔夫球杆形似中国杓子,故高尔夫球在上海也叫做杓球。旧址原是英国侨民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的老裕泰马厩,民国三年(1914)太古洋行、怡和洋行、汇丰银行等八家英商联手将其买下,2年后杓球俱乐部在此成立,成为当时上流社会打球度假之处,1953年将其收归国有后变身动物园。</p> <p>  虹桥路2409号沙逊别墅,原名伊扶司花园,与虹桥路2310号罗别根花园是姐妹花园别墅,主人都是沙逊。沙逊在上海发迹后,大肆买地造房,其中买下的虹桥路上这块地,于1932年花巨资为自己建造了一处别墅,纯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它有一个相当魅惑的名字叫“伊甸园”。沙逊到沙逊别墅度假,经常去旁边的高尔夫球场打球。抗战之前,沙逊看到中国政局不稳,便把沙逊别墅卖给了中国人厉树雄。厉树雄(1891-1987),18岁时便在上海房地产业初显身手,兴建了上海第一座公寓大楼“厉氏大厦”,1915-1925年期间又在江苏、浙江、安徽开办了多家电厂、电话公司和自来水公司,1930年代还创办了上海毛纺织厂、信和纱厂、纶昌纱厂和印染厂。在他的手里,“伊甸园”被改建为了“虹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每周末沪上的大银行家和大企业家都蜂拥而至来此度假消遣,于是有人开玩笑:“如果今天在这里扔个炸弹,明天上海金融肯定瘫痪! ”1990年代初,厉氏后人携有关房产证件来上海要求收回别墅产权,经有关部门核准同意,所以这别墅目前应该是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豪宅了。(注:下照2摘自《【阅读建筑•悦读长宁】——虹桥路2409号•沙逊别墅》)</p> 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与西郊宾馆有些性质类似的饭店,现在完全对外开放了,比起西郊宾馆,它连门卫都省了,大门随便进。除外的是原龙柏饭店1号楼,上述沙逊别墅。龙柏饭店的美馔珍馐固然可圈可点,比之美食更值得娓娓道来、细细品味的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两幢充满传奇色彩的建筑,那是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的鬼斧神工杰作。 <p>  其一,大门口的龙柏饭店3号楼,为美丰银行别墅旧址。邬达克与美丰银行的渊源得从1920年开始说起,位于河南中路521-529号的美丰银行大楼是邬达克献给这座城市的第一份礼物,也自此开启了他的上海职业生涯,也许正是因为对它的特殊情怀,邬达克才在10年后又设计建造了美丰银行别墅。美丰银行别墅也被称为雷文住宅,这雷文就是前面新华路段所述的美丰银行和普益地产公司创办人雷文•法兰。后来美丰银行破产,此处的住宅亦随之易主,归为面粉大王荣德生所有。</p> 其二,今龙柏饭店2号楼,原泰晤士报社别墅旧址。《泰晤士报》由美国人鲍尔创刊于1785年,是历史上存活时间最悠久的报刊之一,也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主流大报。1843年随着上海开埠,在众多外国资本涌入的同时,《泰晤士报》也没有错过这个走进中国的好时机,在上海设立了派驻机构,《上海泰晤士报》的发行量一度达到行业第三的位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报纸被日本人接管,成为日本宣传战争、控制舆论的窗口,直至抗战胜利它更名为《自由先驱报》才得以重生,但仅发行4年也停刊了。《泰晤士报》的水土不服并不奇怪,毕竟在冒险家的乐园上海,从来没有谁的命运可以打上永恒的期限,然而泰晤士报社别墅与世无争,它今年已经90岁了。 <p>  再往前行就到虹桥机场了。虹桥机场始建于1921年,1929年由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沪蓉航空管理处经营,开通了沪宁航空线。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加建跑道和机库等设施。抗战胜利后由南京国民政府空军接收机场,同年由中国航空公司和国民政府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接管,兼作国民政府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直辖空运队的飞行基地。这个直辖空运队即美国陈纳德民用航空队,难怪陈纳德与陈香梅的婚房选在虹桥路上。1947年机场由国民政府交通部民用航空技术员训练所接管,次年直属国民政府交通部民用航空局。1949年,虹桥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作为人民空军的军用机场,后又将机场移交空军驻防,同年批准扩建机场,由单一军用改为军民合用机场,1971年再改为民航专用。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兴建后,虹桥机场也在2010年扩建了2号航站楼,原机场位置即为1号航站楼。机场范围的道路,原迎宾一路已成为了虹桥路的延伸段,虹桥路在此拐弯通向1号航站楼,原1号航站楼前的迎宾五路则改成了迎宾一路。</p> 虹桥机场在解放前的各个历史时期,均留下了一些建筑,有建于1937年前或1945年后的欧式建筑,也有1937年日军占领时期所建的日式建筑,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乃是机场历史变迁的佐证。但最早期也最典型的建筑,要数现迎宾三路298号(空港六路1号)原空管局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大院内的一层仿古建筑,是难得的中西合壁建筑精品。1980年代,该建筑原主人的孙女、一位60多岁的英国老妇人曾来此处寻旧,称这幢房子是她爷爷建造的私人别墅,听说还捐赠了一笔资金要求机场对其加以维修。据查,此处原为英国领事馆霍更斯别墅。霍更斯在北京任外交官多年,特别偏爱北京的建筑和民风,来到上海任职后就要求建筑师按北京建筑的样式加上个人喜好设计建造了这座古色古香房子,约建于1910年前后。来晚一步,已经围起来准备大修,网上有上个月发布的《迎宾三路298号历史建筑修缮项目——补充招标文件公告》。 <p>  在迎宾三路298号西侧,我偶然发现了一段已弃用的火车铁轨,从走向看,莫非是617铁路专用线(徐虹支线)的虹桥机场一端?</p> <p>  虹桥路有多重要,除了是机场路,你可以屈指数一下我们所知的以前接待国宾或内部接待的宾馆饭店:龙柏饭店、西郊宾馆、虹桥迎宾馆、兴国宾馆、东湖宾馆、瑞金宾馆、锦江饭店等,全都位于虹桥路沿线和其延长线淮海路上或附近,连那么出名的国际饭店都不带玩的。旷世才女张爱玲(1920-1995)说,有人发了财,就到虹桥路上买地盖别墅。虹桥路上的别墅,是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所叙故事的重要地点。人们说,外滩是上海的客厅,但是一个完整的上海不能只有客厅,还必须有一个精致静谧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毫无疑问就是虹桥路。虹桥路是贵气的,而且是有传承的,有底蕴的,它一直是达官贵人心目中的理想后花园,过去是,现在还是。</p> <p>上一篇:</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8tozdl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这三条马路,让你认识虹口区</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下一篇:</span></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bhscjxy"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再走南京西路——满满的回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