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民国第一豪宅”——阎锡山故居</p><p> 文/红尘客</p><p><br></p><p> 十一月一日午饭后,我们榆社文友和原平文友们依依惜别,踏上归途并绕道到定襄县去探访闻名遐迩的阎锡山故居。</p><p><br></p> <p>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镇,原属五台县河边村。阎锡山具有五台人鲜明的性格特点,是五台人的杰出代表。奉行“中庸哲学”的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开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被称为“山西王”、“土皇帝”。他不光统治山西时间长,更主要的是在他统治期间,山西的经济、教育、军事等在全国来说都是名列前茅,山西在当时被称为“模范省”。凭心而论,抛开政治因素不说,阎锡山在为人处事、人格修养、管理水平、御人能力等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他执政山西的三十八年里,山西的老百姓没有经受军阀混战之苦,工农业发展迅速,可以说,他对山西的贡献是很大的。一路上,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在想:阎锡山作为一代风云人物,曾经称霸一方的“山西枭雄”,统治山西的“土皇帝”,他的故居又是怎样的呢?</p><p> </p> <p>进入河边镇,远远地便看见大道中竖有一座硕大的牌坊,牌坊正面写有“阎锡山故居”五个大字。下车后,我们踏着一条石板大街往东走,街两边是灰色的仿古民居和商店及摊点。摊点上摆放着一些地方土特产、砚台和纪念品之类的东西,那些摆摊的老人看见游客到来,有的热情地招呼着,兜售着摊点上的物品。沿街走过大约五百多米,然后向南拐,便来到了阎锡山故居。</p><p> </p> <p>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共建有都督府、得一楼、二老太爷府、上将军府、同武将军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慈幼院等大小共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阎锡山故居有雄伟豪华的宫殿式建筑和典雅精致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三十多座院落既严谨有序又富于变化,同时具有鲜明的晋北民居风格。1986年8月,阎锡山故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开辟为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2009年阎锡山故居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p><p> </p> <p>走进东花园的大门,只见有一影壁上书“阎锡山故居”五个大字,背面有孙文书赠的“博爱”二字,此为东花园第一院,名“归仁堂”。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会亲笔题赠阎锡山“博爱”二字呢?原来,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认识孙中山,武昌起义,山西首先响应,因此参加辛亥革命成为阎锡山人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孙中山于1912年9月来山西考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伯川之功。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行省亦当致谢。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阎锡山因缘时会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站在影壁前,回顾过去,可以想象,孙中山先生对阎锡山的敬重情谊,而孙中山先生的书赠和盛赞也成就了一段“惺惺相惜”的美好佳话。</p><p> </p> <p>东花园一进三院,建筑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为主,第一院颇宽阔,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南北两面的出厦大瓦房。二院的正厅为三间大房,屋内陈设着桌椅,供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使用,南北均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而且大,站在三楼顶端,可远眺全村。</p><p> </p> <p>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来到二院。此院是阎府建筑群中最雄伟豪华的院落,整个院落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飞檐、斗拱均是晚清宫殿式建筑风格。阎锡山先生的父母曾在此居住。正房名为居仁堂,寓意左右逢源,上下通达。</p><p> </p> <p>最值得让人玩味的是二院西北角的厨房院,大门上写着“有饭吃”三字。显而易见,这是阎氏在吃饭方面的标准,不求山珍海味,不求美味佳肴,只求有饭吃就好。试想一下,在近代的中国,特别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能够填饱肚子,有一口饭吃都是莫大的奢望。经受多年战乱,深知民间疾苦的阎锡山当然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以此为标准和警示自己,一生非常节简,生活上不讲究排场,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华。据说他每顿饭只有青菜和馒头,请客吃饭也只有两个菜。</p><p> </p> <p>通过二院东大厅一侧的过道,是东花园的三院。三院建于1932年,正厅当仁堂为阎氏会客室。1937年10月,朱德以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来此与时任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氏在此共商华北抗日大计。三院的东南方向有一座三层大楼称为红楼,是阎府的最高建筑,旁边有一条上楼的台阶,登楼可远眺全村景致。</p><p> </p> <p>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住办公的地方。他每次乘车从外面回来,不需要经过外面的大院,即可将汽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可以从旁门进来,直接进入这个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果有人求见,他亦无需绕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迴廊转到前面正厅(即当仁堂),便可会客办公。 </p><p> </p> <p>最神秘的莫过于那条号称四通八达的阎府地道。据说在这个小院下面有三条直通外面的地道,共计长约10公里,贯通整个阎府建筑的地下。其中向东方向的一条地道直通文山脚下,与汽车道相连。阎府地道内建有警卫室、电台室、作战指挥室、弹药库、会议室、休息室等军事设施。阎府的地道是旧中国最大的私家军事地道。这使我想到了“狡兔三窟”的故事,阎锡山在修建府第时,是出于行走方便,还是基于防身应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其用意很明显,从中可以看出阎锡山的精明和算计,足智多谋,是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p><p> </p> <p>穿过二院北边的小门,拾阶而上,看到一个门洞,门洞上方写有“行的通”三字。此门建于1932年,是连接老宅和新院之间的重要通道。门洞两侧是松、柏、梅、兰、奇石图案,上方是一只蝙蝠倒挂,喻意为“福到了”;下方有一只蜘蛛昂首向上,喻意“喜临门”。两者相合,喻意“福喜临门”,均为精美石雕。当地人有走走“行得通”,便可路路通、事事通,万事亨通之讲究。</p><p> </p> <p>踏入洞口穿行而过,仿若穿行在古旧的时光隧道,光阴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拾阶而上,便进入“得一楼”内部,也就到了阎府的上院。“得一楼”建于1914年,共计三层,顶层一间为阁,小巧精致,是阎府建筑群中唯一的阁,也是阎府的制高点之一。因阎老太爷小名昌春,常在此楼品茗休息,登高远眺,故当地人也称“昌春阁”。“得一”出自《中庸》中“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和《道德经》中“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拉拢各派,封阎将军一等爵位,阎锡山便以老子《道德经》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之意,取名为“得一楼”,以作纪念。从楼名来看,我们不难想象当年年轻有为的阎氏被封爵后踌躇满志的心情。1929年,冯玉祥曾在此楼拜见阎老太爷,1934年,蒋氏夫妇曾登临此楼。1937年,朱德也曾登此楼,给这小小一楼赋予了神秘的政治色彩。</p><p> </p> <p>走出得一楼对面便是都督府,一进两院,是阎锡山25岁时出任山西都督时始建,是“故居”唯一一座东西合璧的院落。后院东厅上方是罗马教堂式前脸,凸显出西方建筑风格。阎锡山的青年做派和新潮思想由此可见一斑。阎锡山曾在此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宋美龄等,故曾有人评价“一座都督府,半部民国史”。</p><p> </p> <p>游览阎锡山故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散落在院内的家训和警句石刻。在二院右侧书房外墙挂着10块长方形黑板石刻牌匾,上书极富哲理的阎府家训共十幅,现摘抄几句经典如下:</p><p><br></p> <p>“计算一年不如计算一月,计算一月不如计算一日,计算一日不如计算一时。合以一时所损益者为数虽小,而累以年月则为数甚大。”</p><p><br></p> <p>“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为做人即应当做事。”</p><p><br></p> <p>“做事最怕没恒心,没恒心一日勤劳半日懒,有始无终不能成事;做事尤怕没方法,没方法终日忙,忙不见功,有苦无智不能成功,当戒之。”</p><p> </p> <p>在三院南边房子及红楼外墙壁上也镶嵌有许多刻有文字的石板,是阎氏告诫后人的警句。两面墙壁上依然完好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这些话语通俗易懂、意义深刻,很有哲理,摘出其中几篇欣赏一下:</p><p><br></p> <p>“人要有五要:一要有强健的身体,二要有正当的职业,三要有精巧的技能,四要有充分的知识,五要有公道爱人的热心,有此五者可谓之完人。”</p><p><br></p><p>“处人不可以太不好的居心,猜人以伤情,人间有善心,亦何至于太无心肝。然亦不可以太好的存心,不防人以中伤,人皆有恶心,亦何至于不能做出恶事。”</p><p> </p> <p>阎锡山还进一步告诉后人,“作甚务甚,作甚学甚,作甚会甚,作甚成甚;作不成甚羞甚,作坏甚补甚。为人事的必要人格,有此人格,则百事皆成。”这些语句应当是历经世事后阎锡山的肺腑之言,每一句都朴实无华非常接地气,但却含义深刻,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于这些石刻能够保存下来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在文革时期,有石刻的房子老百姓住着,为了避免房子被革命小将破坏,他们用泥巴把这些字迹全都糊了起来,然后再用红油在上面写上毛泽东语录,这样没有人再敢动这些石板。阎氏语录和房子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p><p> </p> <p>最让人心生恻隐的是“红楼”里五妹子凄楚而悲凉的故事。阎锡山堂妹闫慧卿,在家里女儿中排行老五,人称“五妹子”。五妹子(也叫五姑娘)一直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她生于1910年,比阎氏小27岁。五妹子一生结过两次婚,基本上都属于父母包办、政治婚姻,不太幸福。</p> <p>要说阎氏是五台男人的杰出代表的话,五妹子则为五台女人中的典型代表。她不仅善于察言观色、攻于心计,对阎氏非常了解,喜欢听的就多说,不喜欢听的就不说。而且对阎氏的生活起居安排的极为周到,该穿什么,穿多少,吃什么,吃多少照顾的无微不至。每天晚上直到阎氏入睡掖好被角关掉灯,她和侍卫才离开卧室。所以阎氏曾说过,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五妹子比谁都合适。</p> <p>太原解放前,阎锡山谎称到南京公干,实际上是逃跑。为了安定军心,只好把五妹子留下,本来安排飞机接应“五妹子”一起逃跑,却没想到解放军提前占领机场,计划泡汤。五妹子在太原解放前电报给阎锡山一份遗书后,1949年4月24日凌晨,在太原解放破城之际,五妹子与时任山西省代主席的梁化之一起在省政府的钟楼服毒自杀。按照其临终前要求,尸体被浇上汽油焚毁。五妹子以这种刚烈而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忠诚不二,实则难能可贵。可怜这样一位弱女子,竟然处在政治斗争的漩涡和硝烟弥漫的战争中成了一位无辜的牺牲品,香消玉殒,可悲可叹的同时令人感慨万千!这也许成了阎锡山一辈子的遗憾吧!</p><p> </p> <p>阎锡山故居,房中有房,院中有院,青砖壁瓦,曲折连环,穿行在阎锡山故居的檐角廊下,处处是历史,步步有故事。阎锡山的深宅大院以及在这里曾经上演的一幕幕历史,给这个大院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阎锡山故居既有黄土高原典型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宫殿式建筑的特点,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有人评价是“民国第一豪宅”,这样的评价没有半点夸张。作为“民国第一豪宅”,自然是气派十足,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飞檐斗拱神采飞扬,抱厦回廊雍容华贵;砖雕、石雕、木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各式人物风景、故事经典,无不令人驻足玩味,流连欣赏。阎锡山故居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p><p> </p> <p>纵观阎锡山的一生,他是近代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阎锡山出生于1883年10月8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早年加入同盟会、刺杀慈禧太后、曾经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获取袁世凯信任当上山西省都督,后历任督军、省长。北伐时期,阎锡山是与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齐名的四大集团军总司令之一。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抗战时期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在民国摇摇欲坠之际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p> <p>1949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逃往台湾。到台湾后,阎锡山一直住在台湾阳明山上,著书立说,过着清苦的生活。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走完了77载的人生路,葬于七星区阳明山,结束了十分传奇的戎马生涯。阎锡山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也是连结海峡两岸历史的重要人物。</p> <p>斯人已逝,故居犹在。面对岁月沧桑的更迭,历史风云的变幻,当年这座曾经繁华而气派的阎氏“民国第一豪宅”,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尊贵和风光,回归到了人民的手中,成为了供人民大众游览和参观的旅游景区与民俗博物馆。</p> <p>阎锡山在生前,曾经为自己拟定了一幅挽联:“有大需要时来,终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此联是阎锡山人生经历的高度概括,也真正道出了他自己成败得失之经验教训。</p> <p>站在这座阎氏故居的大院中,望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思索着阎锡山自拟的挽联,我不禁在想: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阎锡山因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那个时代的过去,也终究像大浪淘沙一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也许他生前不会想到的是,进入21世纪后,他的故居却以一种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鲜活而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