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世子蹬“京城第一车”,风雨无阻38年

北京大妞(免私聊)

<p>梁凤仪在《花帜》中写:“再大方的人,面临巨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都会受不住压力而稍稍变质。”</p><p>生活是不断变化的,但这些变化往往是细微的、一点点增加的,一段时间后回头看,才惊觉这变化是如此的翻天覆地。可惜的是,生活并不会一直这样善良,它会不顾你的意愿,以沉重的方式直接进入你的生命。</p><p>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接受生活的巨变,尤其是“由奢入俭”。但现实就是要逼迫着你接受一切,要么苦难当中成长,要么一蹶不振。面临生活的巨变,清朝皇室后人爱新觉罗·安林就做得非常好,他没有活在从前的回忆里,也没有借着自己是清朝皇室的身份招摇撞骗,而是坦然地接受一切,面对生活。</p> <p>青年时期的安林</p><p>爱新觉罗·安林,据说他的父亲是溥仪的堂弟,按理来说,溥仪是皇帝,他父亲就应该是王爷,而他就是世子了,安林出生于清朝结束后的第35年,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青年时期的安林和一群小伙子没事儿就骑车满京城里转,骑出城就在麦田里比赛谁骑得更快,安林就想着以后要当邮递员,能骑大自行车,特帅,虽然最后的三轮车多了一个轮子。</p> <p>安林的父亲曾开过商铺,算是一个商绅之家,后来由于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商铺被收走,好在安林的父亲还有一门木工手艺,但孩子繁多,家庭负担重,生活情况可想而知。安林的第一份工作跟父亲一样,当木匠。上世纪80年代初,安林娶妻生子。本来生活非常安逸,但后来他的母亲被查出得了食道癌,月工资72元支付母亲的治疗费用,实在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另寻他路。</p><p>l开启蹬三轮的生活</p><p>母亲得了癌症后,他听说蹬三轮车可以赚钱。于是他花140块——2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旧三轮,打算和老舍小说中的洋车夫一样自食其力。</p><p>在老北京的胡同里蹬三轮车是一件惺忪平常的事,许多老北京人都会选择这份工作。北京作为首都、文化中心,游客特别多,对于一些胡同小巷,这些游客很多时候时候都会选择叫一辆三轮车,一边听三轮车师傅讲老北京的故事,一边看文物建筑。</p> <p>1982年夏天,安林第一天出车,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把锃亮的车往商场门口一摆,很快就来了两个客人。第一趟挣了15块钱。</p><p>最初也有人是因为“爱新觉罗”的名号才选择坐安林的三轮车,安林也使用过“王爷”的名号招揽客人,但这不是什么百试百灵的好法子,用得了一时,用不了一世。而安林,在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出生、长大,比许多人都要熟悉这条街道,而且因为祖上是清朝皇室中人,安林的故事和见闻,比起普通老百姓要丰富得多,这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p> <p>安林这个人热情、踏实,有一回拉客人去机场,路过三元桥,三轮车蹬不上那么陡的坡,他愣是用拉纤的方式把车拖了上去,那一来一回用了8小时,赚了300块。因为干活实在,他也有了不少回头客,即便价格从当年的几块钱涨到了现在的75元半个小时,还是有许多人想要一睹这位见多识广的“王爷”的风采。久而久之,安林的三轮车也成为了北京的一道风景线,承载着胡同文化。</p><p>1995年,有媒体在什刹海录节目拍到了安林这辆车,称他这是“京城第一车”,这个称号一直流传到现在。</p> <p>风雨人生,归于平淡</p><p>安林有个存钱罐一样的箱子,每天把挣的钱往里一塞,他用这箱子里的钱给两位老人养老送终,把一双儿女养大成人。一蹬就是38年,他从“小安”变成了“安老爷子”,但身体还很硬朗,十分健谈。几年前,他给三轮车装上了电瓶。身边的人都劝他别出车了,他不肯。蹬三轮已经不是为了生计,而是成为了一种情怀。</p> <p>蹬了大半辈子三轮儿,市井里泡了一辈子,老来有吃有喝、有人敬重,他非常知足。现在看安林的一生,是平凡而幸福的,其实早些年间生活很是辛苦。但他一脚一脚,硬是用三轮蹬出了生活,蹬成了京城第一,蹬出了一个传奇故事。</p><p>没有人能自信到预言自己的一辈子无风无雨,不会遇到任何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安林脚踏实地、知足常乐的态度,才能度过苦厄,好过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