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统论的颠覆者——读汉书《帝记第一上》、《帝记第一下》

无极

<p>在刘邦现身说法,以身垂范之前,不会有人相信一个布衣平民会成为君临天下的帝王。虽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这只是警醒统治者以人民为重,重视民生。</p><p><br></p><p>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呼?”,是频死之人的挣扎,看起来他的格局不大,只想做个一方诸侯。陈涉是第一个公开为平民代言,反对血统论的人。在陈涉之前也就只能是心中想一想了,肯定是有人动过分贵族蛋糕的念头,但没有人真敢付之于行动。</p><p><br></p><p>刘邦是第一个动了那块蛋糕的人,并且重新分配了蛋糕。</p> <p>“帝起细微,拔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平民政权,第二的出现要等到一千五百多年以后的朱元璋了。</p><p><br></p><p>刘邦是确定中国人为汉人的皇帝,也是奠定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人。在汉以前虽有短暂的秦朝,但还是以七国划分人民归属,民众对秦并沒有归属感,而是想方设法复国。刘邦以后都是中国人了,都叫汉人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成为了主流价值。</p><p><br></p><p>秦朝吞灭六国后,人心不服。加之秦严刑峻法,暴虐奢侈,思乱者众。只不过秦始皇威名太大,时人不敢忘动。始皇一死,自然一哄而起。豪杰亡秦,算是中国平民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以前的汤流放桀,武王代纣,秦灭周,都是诸侯革天子的命。三家分晋,田和篡齐,是大夫革诸侯的命。而跟随汉高祖起事的一般人:萧何、曹参是刀笔小吏,陈平是不事生产的浪子,韩信、彭越更不必说了,只有一个张良是世家子弟,然他本身与江湖之人多有接近。这样的人事班底,居然成功了!</p> <p>刘邦起义是被时事逼到非起事不可的,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p><p><br></p><p>以后的事,自然是萧何、曹参等人入股,然而他俩虽然是大股东,地位也高于刘邦,但为文吏,皆怕担责。这时刘邦的领袖气质得到了施展,担起了领头人的重担。从此大汉公司开张营业了,不到十年便兼并了其它公司,成为明正言顺的正统。</p> <p>楚汉是当时争天下的对手,比较一下刘邦与项羽,不难发现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项王“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项羽分明带有贵族性质,败亡是必然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一班无赖而又带了气运的的一帮人最终成事了。</p><p><br></p><p>他俩都不喜修文,但是刘邦好谋划,能广听手下的言论,项羽听不进手下言论,刚愎自用;刘邦重大节轻小节,重奖大臣,项羽重小节轻大节,不赏大臣;刘邦真爱民,讲政策,项羽屠城,不讲统战;刘邦屡败屡战,百折不挠,项羽百胜一败,一厥而亡。看来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成为赢家,非为上天垂爱,而是人事至达,收拾民心的结果。</p><p><br></p><p>项羽垓下一战,败则败亦,卷土重来未可知,何至以死铭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累及美人。项羽最后把失败归于天数时运,其实是人事未尽吧。</p> <p>汉高祖登基后,在亲征英布叛乱后,徒径故乡沛县,与故人及父老兄弟喝酒,醉了,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想过往旧事,英雄垂暮,慷慨伤怀,泣泪俱下。刘邦是心怀天下的,渴望人才倍出守卫大汉,人民安业乐居。</p><p><br></p><p>在刘邦看来建立平民政府须完成两大任务:首先完成统一,其次完成文治。这完全符合历史的潮流。汉高祖完成统一大业后,逐渐在文治之路上前行,终于在景帝时达成了文治,而文治大成时在武帝时代。社会治理逐渐由无为而治过渡到儒家进取。这一二干余年中国封建主义前行发展的基础是由布衣皇帝刘邦奠定的基础。</p> <p>班固说:“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即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就是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出生的皇帝,在为国家的初创构建着架构,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谋画。还不忘与功臣们定下霸王条约,大汉帝国永远刘氏一股独大,其他人只能做管理者。</p><p><br></p><p>没有几个人能看上刘邦的人品,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吧。但是刘邦对汉文化的贡献,中华版图的奠定,大一统国家观点的确定,居功至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