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在呼玛 —— 张莹芳《十三》(原創)

白桦 : 老褚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制作 : 白桦:老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文字 : 白桦:老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卓依婷 一 好人一生平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阅读文章前,先点击关注,你将看到我的更多作品,谢谢。</span></p> <p>  知青是一个历史问题,如何反思?如何认知?依然任重而道远……时光苒苒,虽己逝去五十多个春秋,想当年的激情和疯狂,心酸和不易,但那段难忘的北大荒生活依旧刻苦铭心,无法抛却。</p><p> 一 编者 一</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张莹芳遗作) </span></p> <p>  在黑龙江省呼玛县5516名上海知青中,有一位执意报名去呼玛县上山下乡的上海女知青,她因家庭出身问题,学校没有批准她的要求,她数次跑到接知青的接待处,找有关领导,甚至将手指咬破,写下一份血书,她的这种意志,感动了呼玛接知青领导,领导找到市里有关部门,终于满足了她的要求,她就是张莹芳。</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上海市第四女子中学名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市四女中高三一班名单)</span></p> <p>  张莹芳: 1949年出身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第四女子中学,高三一班毕业生。在学校期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反修前哨呼玛去。由于家庭出身资本家,学校没有批准,张莹芳就去区里,市里,坚决要求去呼玛县插队落户。</p> <p>  张莹芳被批准去呼玛县后,被安置在呼玛县金山公社新街基大队插队落户。</p><p><br></p><p> 1969年20岁的张莹芳告别上海,告别亲人,乘上知青专列,向遥远的北方塔河驶去。11月25日到塔河后,由于张莹芳心脏不太好,经上海干部和呼玛接知青干部商量讨论后,张莹芳在同为上海徐汇中学女知青李继红的陪伴下转到呼玛县“五七”农场插队落户。</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张莹芳遗作)</span></p> <p>  张莹芳到农场后,首个工作就是担任农场在嫩漠公路上设立的边境捡查站,捡查来往的车辆与人员的通行证,她对工作认真仔细,由于在寒冷的季节里,在捡查工作中不慎将手指冻伤。</p> <p>  1970年3月,农场组织呼玛知青与上海知青,在嫩漠公路277公里处的公路西侧的桦树林里打拌子大会战。</p><p><br></p><p> 呼玛男知青负责放树,上海知青与呼玛知青3人一组,拉锯的,打树叉的,劈拌子的,码拌子的,大家忙的满头大汗,张莹芳就为大家出黑版报,报道打拌子进展和好人好事,同时用快扳鼓励大家,使大家干劲更足,纷纷脱下棉衣,干的热火朝天。</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张莹芳遗作)</span></p> <p>  张莹芳因懂点医务知识,所以调到农场医务室工作,她经常背着药箱下各连队送医送药。在医务室工作期间,有一呼玛男知青,经常借故到医务所找张莹芳看病和聊天,慢慢的就与张莹芳谈上了恋爰,他就是呼玛老高三知青田长友。</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张莹芳遗作)</span></p> <p>  田长友: 呼玛一中高材生,老高三知青,有着俄罗斯血统(俗称二毛子)的农场电厂老师傅和负责人,田长友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p><p><br></p><p> 他思路敏捷,智力过人,有着高超的电力机械技术的师傅,在工作中,对电厂知青严格要求,深受知青们的赞同和美言。</p><p><br></p><p> 张莹芳,田长友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恋,在农场喜结良缘,结婚生子。有一年张莹芳携田长友带着孩子回上海探親,在火车上,挂在窗边的挎包(书包)遗失,同行的上海知青帮忙行李架上,坐椅下寻找,无果,大家提出找乘警报案,此时他俩口子说,不用找了,挎包里沒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小孩的尿片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张莹芳遗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中为张莹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右一张莹芳女儿)</span></p> <p>  由于张莹芳是高中生,农场把张莹芳安置到农场子弟学校教书,任班主任老师直至随田长友调往呼玛。</p><p><br></p><p> 由于田长友的电工技术水平高,上世纪七十年代没有技术等级,工人的技术水平靠口碑获的传扬,田长友作为电工人才,被引进到呼玛粮油加工厂工作。“五七”农场离县城近150华里,为解决田长友夫妻两地生活,张莹芳随田长友一起调入呼玛粮油加工厂工作。</p><p><br></p><p> 到呼玛后,由于种种原因,俩人在婚姻上出现了裂痕,最终以离婚而告终。离婚后,张莹芳独自一人回到上海,成了没有户口的“流浪者”,靠代课维持生计。</p><p><br></p><p> 在上海期间,她也奔走呼喚,到相关部门再次申报出生地的上海户籍时,始终得不到解决,由于没有上海户籍,社保养老尤其是企业的退休养老金与医疗保险等无法享受。</p><p><br></p><p> 2014年8月,呼玛县(五七)农场上海知青樊肇,徐振忠二家在北京旅游时,亲赴张莹芳家探望,此时她在生活上稍微还能自理,当时还没住进养老院,住女儿家。</p><p><br></p><p> 在张莹芳为养老,医疗保障纳喊时,(五七)农场的上海知青集体出证明並按手印。樊肇亲自去徐汇挡案馆开出上山下乡证明,邮给有关部门。</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张莹芳在养老院最后的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张莹芳在上海期间,参加了1999年11月的三十周年农场上海知青联谊会,並献出了自己画的山水画。此时的张莹芳己经得了风湿性关节炎,由于没有及时治疗,最终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莹芳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在北京的俩子女很孝顺,把她接到北京,由于子女工作忙,无法照料有病的母亲,她被送进了丰台区的老吾养老院。没有退休养老金靠社会救济费在养老院度余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场上海知青洪建伟,在北京游玩期间,去养老院看望了坐轮椅上的张莹芳,此时的张莹芳在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全身的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等疼痛难忍,在手指关节肿大,僵硬的情况下,仍在病中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画画和翻译古诗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莹芳是一位坚强有毅力的女性,以她代课微薄的收入供俩孩子上学,並培养成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均在北京工作。张莹芳在京期间,她用残疾的手指,画了一幅幅山水画,送给前来看望她的人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莹芳加入农场群微信后,她用几乎僵硬的手指,敲打键盘,雷打不动的天天给农场知青群里一天一首唐宋古诗词,並朗读翻译成现代汉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在微信群里给她晒出了她母校上海市第四女子中学的名录和她高三一班同学的名录,她很高兴,连说又见到了班上同学的姓名,值得收藏。</p> <p>  张莹芳在离开世界的前两天,在农场知青群的微信里晒出了在病榻上創作的花鸟山水画,並在微信群里用微弱的声音给大家朗诵最后一篇古诗词,並朗读翻译成现代汉语。</p><p><br></p><p> 2019年3月,张莹芳走过了70年的人生之路,她那宁静安祥的面容,安息在北京,在天堂与田长友相聚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 : 褚念华上海县人,生于1952年2月,原呼玛县 “五七”农场一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