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青瓷灯

叶生

<p>当我们在明亮的电灯下读书写字时,是否想到过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照明的?他们的灯是什么样的?众所周知,自从人类发明了利用火以后便有了夜晚用火光照明的可能,早期先民就是靠点燃木材照明,如篝火。为了延长照明的时间和增加照明亮度,先民们懂得了将动物的油脂捆绑在木头上加以燃烧,这就是蜡烛的原型。先民们后来发现不仅动物的油脂可以燃烧,植物的油脂同样也能燃烧,他们将植物中的油榨出来放在容器里,当然也可以把动物的油脂放在容器里作为燃料,这就是油灯的原型。由此,古代的照明用具(灯具),逐渐发展成油灯台和烛灯台(烛台)两类,前者用以盛放动物油脂或者植物油,后者用来固定呈油膏状的蜡条(即蜡烛)。其实作为照明用的工具,只要有盛放燃料的器物,加上油或油膏和燃烧物就完成了最原始的灯。而具有某种形制和装饰的灯的出现,则是古人将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结果。从考古资料得知,春秋至两汉皇室贵族使用的灯皆为青铜所铸,后来青铜灯的演变和发展使得灯超越了实用性的具体功能,成为各个时期的礼仪之器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屈原的《招魂》一诗中有“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楚国宫廷各式灯具的豪华和奇异程度。</p><p>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烧制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取代了青铜灯。青瓷灯造价相对低廉,易于普及,因此青瓷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窑厂的工匠们结合窑厂自身的烧制技术和特色,烧造出了造型多样和装饰风格各异的青瓷灯具,包括烛台和油灯。本文先谈谈古代青瓷烛台。</p><p>下图中的西晋青瓷狮形烛台通高16厘米,长23厘米,宽8.5厘米。该烛台整体为一卧狮,狮首高昂,竖耳,双目前视,眼球外凸,獠牙龇咧,颔下饰长须,背脊鬃毛分披,自然下垂至腹部,腹侧鬃毛卷如水波。短足前曲,尾巴弯曲下垂,紧贴于臀部,呈蕉叶状。狮背上有一插烛管,与器身内相通。烛台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匀净无瑕。该狮形烛台造型生动,综合了模印、堆塑、刻花、划花等多种工艺技法。模具制作精湛,刀法细腻,一丝不苟。</p><p>笔者收藏这件青瓷狮形烛台时,曾查阅过相关资料,当时文物界普遍认为狮形器的用途是储水,定为狮形储水器。后来在一墓葬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在狮背的插管内尚存一截白蜡,因此确认狮形器应为蜡烛台。</p><p>通过多年考古发掘确认,狮形烛台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仅流行于两晋时期。西晋时的狮形烛台制作尤为精美,形式多样。自东晋始,狮形烛台逐渐消失。</p> <p>正面图</p> <p>背面图</p> <p>下图所示:烛台釉面的老化现象和釉面反射出的宝光</p> <p>狮形烛台是运用合模技术成型的,在炉内通过垫烧而成。在狮的足部可见垫烧痕(见下图)。</p> <p>下图中的青瓷熊形烛台也是西晋时期的制品,高10.5厘米,底足直径8.5厘米。整器通过拉坯成型,然后通过堆塑、模印、刻划等工艺塑造成熊形。熊呈坐姿,左爪搭在膝上,右爪托食,两眼圆睁,眼珠突起,张嘴露齿,神态笨拙可爱。头顶部有一小孔,孔径1.5厘米,可插蜡烛。身上饰有对称的装饰线条和卷毛纹,尾巴呈S状,贴着后背向上翘起。整体施青釉,釉层均匀,釉面稍有剥蚀。烛台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制作精细。</p><p>对于此件器物的用途目前也有争议,有些文物资料认为是尊,作盛水用。笔者认为西晋时期烧制的青瓷熊形尊与此熊形烛台虽然造型相似,但熊形尊的体积大,高度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头顶部的孔径也大,有突起的口沿(见图A)。此器体积太小,作为盛水器显然起不了多少作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件西晋时期青瓷羊形烛台,其插蜡烛孔和此件器物头部的孔如出一辙,由此可以佐证这件熊形器物是作为烛台使用的。(参见图B中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西晋青瓷羊形烛台)</p> <p>后侧面图</p> <p>此熊形烛台采用垫饼支烧,底部留有三个垫烧痕(见下图)。</p> <p>图A</p><p>西晋青瓷熊形尊(高35厘米)</p> <p>图B</p><p>西晋青瓷羊形烛台(图片来自网络)</p> <p>西晋时期烧制的以动物为造型的青瓷烛台较多,一般为生活中常见的狮、熊、羊等现实动物。“羊”与“祥”两字在古代是通假字,羊有吉祥之意,狮、熊是猛兽,有辟邪驱秽、拔除不祥之功能,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属于瑞兽,灵异之兽。西晋时,北方连年战乱,国土分裂,动荡的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恐惧与不安。于是人们寄希望于神兽,企求它们给人间带来安宁,祥和。狮形、熊形、羊形烛台的设计和使用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p> <p>北宋早中期是一个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代,可谓“处处莺歌燕舞”。这种祥和景象当然会反映在百姓的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下图所示北宋时期磁州窑烛台上的狮子造型失去了西晋时期所塑造的可怖狰狞面孔,多了几分可爱之态。烛台高19厘米,长16厘米,通体施酱色釉。釉色肥厚,施釉均匀,局部釉面呈黑色,底板露胎,胎质坚硬。狮子站立在矩形底板上,回首观望,张口露齿,但毫无怒目凶残之相,反而让人感到几分的俏皮。狮子的额头、脖子、腹部显露出少许蜷曲鬃毛,也是为突出狮子的温顺形象。狮背上驮一玉壶春瓶,尾巴上翘,似乎要扶稳背上的瓶子。玉壶春瓶口即为插蜡烛的插口,构思奇特,设计巧妙,令人称奇。</p> <p>背面图</p> <p>此烛台先运用合模工艺分别制作出狮子和玉壶春瓶,然后将二者粘合在一起,最后饰釉入炉烧造。采用支钉垫烧法,底部露胎处可见支钉痕(见下图)。</p> <p>论及了青瓷烛台,顺便谈谈在烛台上燃烧照明的蜡烛。毋庸置疑,使用蜡烛照明的时代要大大晚于油灯使用的时代。我国最早使用蜡烛照明的确切年代,至今还没有定论。古书中一般将蜡和烛分开论述,“烛”即是灯的意思,“蜡”是点灯的燃料,“蜡烛”即以蜡为灯。以前的考古资料曾提到”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只能说明汉代灯内的蜡是经过融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并非照明的蜡烛。后来在广州东汉晚期墓中挖掘出的蜡台,才说明至少在东汉晚期细长柱状的蜡烛已经使用了。章太炎先生在《检论·订礼俗》一文中说:“汉初炷烛不过麻蒸,后汉之季始有蜡烛。”意指汉朝初年的时候以麻渍油为烛,真正的蜡烛到东汉末年才出现。然而,最早谈及蜡烛的文献是发生在晋代的事。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周颛传》中写到有人“以所燃蜡烛投之”。《世说新语》一书中有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听说王恺家用糖水洗碗,石崇便命家奴“用蜡烛作炊”。由此可知西晋时期蜡烛虽然扩大了使用范围,但由于稀少珍贵,仅限于富贵人家享用,非普通人家所用之物。</p><p>宋欧阳修所写《归田录》中描述,“寇准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聚饮,虽寝室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可见,到了宋代,蜡烛仍比灯油贵。</p><p>古代蜡烛的原料为黄蜡和白蜡。黄蜡是蜂蜡,白蜡是白蚁虫分泌的蜡,这也是“蜡”字是“虫”字旁的原因。据说白蜡的使用始自唐代,也有人考证始于汉魏。上面提到的汉墓中的“黄蜡饼”应为蜂蜡,所以蜂蜡的使用要比白蜡早。</p> <p>下面再谈谈古代油灯,油灯应该是早于蜡烛的照明工具。古代油灯的燃料先是使用的动物油脂,后来才有了植物油脂。使用油灯比使用烛台更能显现出古代社会的阶级地位和贫富之间差距。穷人可以把破陶质瓦盏作为油灯,贵族灯则是做工精良的青铜器。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见下图A)便是一例。</p><p>与烛台一样,青瓷灯开始取代青铜灯的时代也是在魏晋南北朝。由于青瓷灯造价低廉,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在民间广为使用。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青瓷灯的使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大量实用性和装饰性兼备的青瓷灯,烘托了唐代的盛世。</p><p>“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陆游《陆放翁集》)。由于青瓷的隔热性能好,青瓷灯比青铜灯的耗油量大大降低,更加有利于青瓷灯的普及。青瓷油灯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底座、灯柱和油盏。三国和两晋时期流行的青瓷灯多是下设一圆盘或方盘作为灯的底座,盘中竖立一灯柱,灯柱上端置一油盏。油盏里放入油和灯芯就可以点灯照明。根据亮度需要,盏内可以放两根或更多根灯芯,当然消耗的油也相应更多。油灯的装饰性体现在油灯中部的灯柱的变化上,灯柱可以做成各种装饰形状,如熊、牛、狮,人物等。</p><p>下图中的唐代跪跽胡人顶灯油灯高19.5厘米,底座直径11厘米,油盏直径9.5厘米。一胡人跪跽在灯座圆盘上作为灯柱,头顶一油盏。该胡人头戴尼泊尔小帽,身着长袍,脖子和腰部各有宽带围扎,长袍的前胸上有三颗纽扣呈三角状分布,两膝之间可见长袍的褶皱。此人面孔肥胖,一双杏仁形大眼,鼻高而宽,大耳,耳垂上挂着耳环,抿嘴微笑,双手扶膝。灯体施酱黄色釉,釉层均匀明亮。圆盘侧面微外撇,未施釉,露胎,胎色灰黄。胡人跪跽顶灯油灯造型别致,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逼真。面部表情处理得别有用心,工匠有意识地将跪跽顶灯的胡人刻画成面带微笑,心满意足的状态,反映出当时人们依然对胡人有仇恨心理和歧视态度。</p><p><br></p><p><br></p> <p>下图是油灯的侧面图,可见胡人耳垂部位的耳环。</p> <p>该油灯是采用合模与手捏工艺制作,主要部位如五官、衣纹、手指等部位用刀刻划而成。灯体内部有合模痕(见下图)。</p> <p>该油灯所饰的釉为低温铅釉,与唐三彩釉相同,需用铅作助溶剂。经过千年岁月,釉面上会有“返铅”现象,出现“蛤唎光”(见下面局部效果图)。</p> <p>图A</p><p>西汉青铜鎏金长信宫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院(图片来源网络)</p> <p>下图中黄釉兽形油灯高13.5厘米,长17.5厘米,为唐代巩县窑烧制。从兽身的装饰来看,这是一头经过驯化过的豹子,因为豹子身上皆被外套所罩,只有头部和四条腿的下肢露在外面。装饰精美的褡裢从背部拖至腹部两侧,供人骑坐。豹子双眼圆睁,直视前方,两耳竖立,豹嘴呈闭合状,显出一种静穆沉稳之态。豹子安闲自在地站立在矩形底板上,背上驮着一油盏,尾巴卷起与油盏口沿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弓形手柄。除了底板外,油灯整体施黄釉,釉色柔和,釉面有细小开片,积釉处呈酱黑色。油灯造型别致,做工精巧,是一件容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的艺术品。</p><p><br></p> <p>油灯的正面图</p> <p>该兽形油灯采用了合模,捏塑划花等工艺技术。油灯内侧有合模痕(见下图)。</p> <p>釉面有细小开片,釉色柔和,侧光下可见“蛤唎光”(见下图)。</p> <p>下图中的唐代青瓷油灯的造型为童子抱莲,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灯体高22厘米,灯座底足直径8.5厘米, 油灯盏直径6.2厘米,通体施青釉。该油灯由三部分组成,灯座为一双层莲花座,十个仰莲瓣纹环绕一周。灯柱为一童子,跣足半跪在莲台上,低头下视,面目清秀,头顶两撮发在左右两侧。童子体态丰满,腰束肚兜,右腿下跪,左腿呈蹲姿。油盏是一个莲花灯,灯座支撑在童子的左腿背上,童子双手抱着灯柱,灯柱下部饰覆莲瓣纹,灯柱上置一油盏,外壁饰八个仰莲瓣纹。油灯造型端庄,童子刻划细腻、传神,具有写实风格和佛教塑像的特征。灯体施青釉,釉层较薄,有些部位釉面呈铁锈色,是由于胎土含铁量较高所致。</p><p>以莲花和童子作为题材的油灯造型是唐代社会文化的反映。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信奉深入民间, 在建筑、雕刻、绘画、瓷器等艺术领域,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p> <p>背面图</p> <p>灯座底部不施釉,胎呈黄褐色,采用支钉垫烧法烧制(见下图)。</p> <p>此青瓷童子抱莲油灯由莲花座和童子抱灯分别制作后粘接完成的,莲花座与童子皆中空,各有孔洞通内里(见下图)。制作工艺为合模、堆塑、雕塑、捏塑、划花等,程序复杂,手法娴熟,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p> <p>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油灯,通常人们所关注的是那些造型考究、装饰精美、反映主流社会审美标准的油灯。民间油灯虽然朴实无华,但也有出奇之处,往往表现了普通大众的审美爱好和功用要求。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性。</p><p>下图中的唐代鲁山窑油灯盏高4.5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6厘米,为浅盏式造型。油盏口沿外撇,口沿下有一短圆嘴与盏内相通,以便将灯芯通过短圆嘴伸出油盏外。盏身呈折腰状,腰部内收为浅斜壁,平底露胎,见灰褐色坚硬胎体。盏内施满釉,盏外壁施半截釉,挂有釉珠。肥亮的黑褐色釉面上点缀着片片蓝白色斑,典雅华丽,色感丰富。该油灯造型朴素大方,既经济又实用,体现了唐代普通人家的生活品味。</p><p>民间油灯虽然简易,价格相对便宜许多,但仍然不能普及到所有的贫民百姓。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说明古代很多穷苦人还是点不起油灯的,只能靠一些奇妙办法来为自己在晚间读书照明。</p> <p>灯盏底部图</p> <p>灯嘴的局部图</p> <p>“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对当时元宵灯节繁华热闹的观灯景象所作的生动描写。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鱼灯、龙灯彻夜舞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可见,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欢乐,带来了节日气氛。</p><p>综上所述,各个时期灯具的设计均达到了实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理念,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社会习俗及宗教信仰。可以说,古代灯具的发展史是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状况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