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游绍兴,品文豪笔下风物——永外708班研学之旅

08Eileen

<h3>绍兴古城,探访文豪,体验三味,曲水流觞……学、游结合的研学之旅开始咯</h3> <h3>2020年11月18日,刚结束期中考试的永外学子踏上了跟着课本游绍兴之路。</h3> <h3>车内欢声笑语,时间在学子们抢答、高歌、男女生互提问题、词语游戏中悄悄流逝。</h3> <h3>有关绍兴的知识抢答环节开始了</h3> <h3>王老师的幽默风趣让孩子们情绪高涨</h3> <h3>学子们的快乐时光</h3> <h3>每位学子的脸上都充满阳光</h3> <h3>周恩来祖居前来张合影吧</h3> <h3>周恩来系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其先辈于元代迁徙至绍兴,明洪武十四年(1381)始定居于此,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周懋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匾,遂称百岁堂。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曾在此生活学习,受到故乡历史文化的薰陶和深刻影响。</h3> <h3>看得很认真,还不忘拿纸笔记下来</h3> <h3>了解伟人的过往</h3> <h3>这认真劲</h3> <h3>学子们求知的眼神</h3> <h3>这幅我好像在哪看见过</h3> <h3>给同学介绍</h3> <h3>来这看看</h3> <h3>原来他们这样的…</h3> <h3>我也来拍一张记录一下</h3> <h3>学子们有序地参观</h3> <h3>来到鲁迅故里啦,终于可以去文豪小时候玩的百草园喽。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h3> <h3>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 习、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1918年新台门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鲁迅家主要建筑幸得保存。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h3> <h3>看看地图</h3> <h3>有序排队</h3> <h3>鲁迅的自传</h3> <h3>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h3> <h3>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h3> <h3>争先恐后地看看鲁迅的书桌,可找到书桌上的“早”?</h3> <h3>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这个&quot;早&quot;字是当初鲁迅为了给身患重病的父亲买药每一天一早就去当铺卖家产——换药,结果有一天上课迟到了,所以写下了一个&quot;早&quot;字以此提醒自己不管做什么事,上课都不能迟到,可看出文豪鲁迅的刻苦以及用心。</h3> <h3>斑驳的书桌记录了小时候的故事,刻进木头的“早”字也提醒我们</h3> <h3>导游人员给学子们介绍</h3> <h3>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h3> <h3>今年的百草园种上了不同的菜😄小时候来过,故地重游,留个足迹👣</h3> <h3>虽然现在的石井栏、皂荚树、桑树都已不是原物,但依然将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展现在了我面前,从实景中回忆当年自己读那篇散文时艳羡不已的感觉。</h3> <h3>我在这!</h3> <h3>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墙根”则系原物。</h3> <h3>感受小时候</h3> <h3>鲁迅家族</h3> <h3>且听导游阿姨细细讲解</h3> <h3>认真听,仔细看</h3> <h3>看看</h3> <h3>此次行程并没有包括这个景点—咸亨酒店。店内摆设格局,悉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所状。因此处老酒地道,“过酒坯”(下酒菜)风味纯正,闲暇之时,于此自斟独酌,或约三二酒友品“三酉”而负暄闲聊,均极自在。咸亨酒店有绍兴酒俗博物馆之戏称。</h3> <h3>传说中的“茴香豆”</h3> <h3>“民族脊梁”四个大字是赵朴初先生游鲁迅故里时写的</h3> <h3>这段话源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具体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h3> <h3>稍作休整</h3> <h3>休息时间,捎上些纪念品,品尝一下美食,最爱莫过于臭豆腐。</h3> <h3>午饭时间,吃得开心🥳,班主任老王也和孩子们一起吃喝啦</h3> <h3>午饭之后,今天的最后一站—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一路上,两边的风景更是突显兰亭风景之幽书圣故里一一兰亭。</h3> <h3>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况:“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h3> <h3>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0余人在此举办修禊集会,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h3> <h3>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传说王羲之对鹅情有独钟,在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h3> <h3>孩子们驻足观赏湖中白鹅</h3> <h3>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h3> <h3>曲水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h3> <h3><br>流觞亭北方有可视为兰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层的石台上,亭内御碑高3丈、宽1丈,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亲笔诗文:《兰亭即事》七律诗。系东南地区罕见巨碑。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冈,借景十分优美。</h3> <h3>哇!</h3> <h3>我也来试试</h3> <h3>树枝🌿代笔</h3> <h3>认真劲,真美!</h3> <h3>我也来一下</h3> <h3>最后,合个影,准备回程喽。拥有着厚重历史底蕴和悠久古韵文脉的绍兴,有着浓厚的文教氛围,学、游结合的研学之旅,让旅游不再只是吃喝玩乐,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书卷,而是学、游结合,寓教于乐,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