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05年,广东清新县教育局领导用人头马招待来自北京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刚刚拜访了广西最贫困的家庭),大学生志愿者们受到冲击过大,把这事捅到报纸上了。</p><p><br></p><p>现在这种事绝迹了。就像再乐观的人也没敢预计10年后中国的GDP就能达到日本的两倍一样,当年再乐观的国人也没想到吃喝风在真能被刹住(尤其在基层)。当时所有人都劝年轻人“理解”吃喝风,把这东西看作不可抗力,积重难返,已经成为体制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br></p><p>当年出国的人少,欧美的弊病也暂时看不清楚;国内的弊病却不用看,直接怼到眼前的如山的弊病,那时候成为一个『杂文家』不需要多强的洞察力,只需要一个敢于发声的胆子。</p><p><br></p><p>而能有洞察力,敢发声并且有语言魅力的杂文家很少,韩寒就是一个。当年韩寒的影响力比现在整个知乎都大。</p><p><br></p><p>除了韩寒,还有罗永浩办的牛博网上一干作者。另外调查记者们也很多,比如孙春龙,包丽敏。</p><p><br></p><p>我不知道所谓被打倒批臭的公知们是谁,我从没听说过孙春龙和包丽敏们被打倒批臭了。我觉得随着抖音和快手的流行,没人再看深度报告了才是目前的现状。网上每几天就有重磅新闻,比如校党委书记自杀,百香果女孩再审,基本到下一个热点出现的时候就凉了。我自己也很久没耐着性子读5000字以上的深度报告了,浅阅读越来越多。</p><p><br></p><p>20年前有才华的年轻人可能立志做一个作家、调查记者,现在可能想成为能直播带货的网红。20年前我们和欧美相比啥也不是,现在居然可以看他们笑话了。有时候觉得身为一个80后挺幸运的,能够横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同时又不像60后一样受那么大苦。</p><p><br></p><p>当年那一批“公知”在网上获得大量拥护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理论有多先进,不在于他们的论述有多完美。而只在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年中国网民能够在中国讨到的生活水平与他们到欧美发达国家讨到的生活水平差异太大了。</p><p><br></p><p>有句话说的很糙但又非常富有哲理:菜就是原罪。</p><p><br></p><p>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生活水平就是菜,这个没有借口可找。</p><p><br></p><p>我有一年开车从盐湖城到纽约去,路过艾奥瓦的时候,在一家中餐馆吃饭,发现餐馆老板夫妇当年都是国内大学的教职员工。当年这些人舍弃在中国的中产上层的社会地位,跑到美国来刷盘子、开餐馆,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今天没再听说有国内的教授舍弃教职跑到海外开个小餐馆了?为什么今天没再听说有舞蹈团到美国访问期间有演员跑掉、滞留当地做非法移民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嘛。</p><p><br></p><p>当国内民众心怀怨气,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倾向于那些抨击当前格局的声音——不管这种声音所发出的具体论调是不是靠谱。</p><p><br></p><p>一种声音是否得到广泛传播,一般只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钱和认同度。</p><p><br></p><p>钱可以推动大量媒体资源散布某一种声音。这是资本对经济、政治、社会理论进行拣选的基本原理。尽管学者们未必是为了有利于资本而专门发明了一种论调,但是资本总是可以在诸多论调中寻找最有利于自己的论调,放到媒体上进行放大,资本总是可以把持有相关论调的人送到所有的聚光灯大量的地方去,让大家看到。如此一来,就让社会充斥着有利于自己的声音。</p><p><br></p><p>但如今并不只是钱能做到这一点,认同感也能。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认同感带来的传播能力与资本不相上下。看到了认同的文字,读者有可能就会去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很多文字,并不是自身有多么正确,而是人们产生了认同感,这是他们愿意去相信,愿意去传播。</p><p><br></p><p>公权力比较特殊,它可以阻碍一种声音的传播,也可以主动广泛散布一种声音。不过通常来说,这种阻碍只在那些不会或不能主动寻求信息的人那里有效,对于中产及以上人群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而广泛散布声音,通常效果不佳,因为如今在世界各地,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度都不高。</p><p><br></p><p>绝大多数民众对于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分析并没有特别强的分辨对错的能力。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有手段获取专业信息、理解专业信息的中产人群,常常也会被一些错误言论迷惑。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在转发信息(无论是口头的还是网上的)之前先去学习专业知识并分辨对错。所以,一篇文章是不是得到转发,常常与其本质上的对错没有必然联系。</p><p><br></p><p>当年的公知占据网上舆论的主流,是因为人们真的对现状很不满,而公知只是恰好在那个时间持有反对现状的观点而已。他们得到广泛传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如今并不是公知沉寂了——虽然很多代表人物确实已经离开,但不断有新人涌现——而是民众越来越不愿意转发类似的言论了。</p><p><br></p><p>要说正确,今日拥护国家、拥护我国发展路线的声音,也不是每个都无懈可击。其中有很多文章,细究起来也是不堪入目。但恰恰是因为民众对现状相对满意,才使得这些声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p><p><br></p><p>当一种声音占据主流的时候,最有传播力的,往往不是其中最正确的部分,而是其中最有煽动力的部分。我们可以理解,现实是极度复杂的、矛盾的,如果要正确地反映现实,往往表现力就会大大下降。</p><p><br></p><p>就好像《<a href="https://www.zhihu.com/search?q=%E6%91%94%E8%B7%A4%E5%90%A7%E7%88%B8%E7%88%B8&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extra=%7B%22sourceType%22%3A%22answer%22%2C%22sourceId%22%3A987376231%7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 81, 153);">摔跤吧爸爸</a>》里面那个大反派国家队教练,其实在现实中的原型是个好人,但如果剧中这个人物也是个好人的话,整部影片后半部分就会显得没有矛盾,平铺直叙之后高潮也就不会很出彩了。同理,一篇表现力极佳、煽动性满分的文章,往往在内容上是有疏漏的。</p><p><br></p><p>一旦一种声音占据(哪怕是只在某个人群的)主流,一定就会有大量鱼目混珠的文章出现,一定会有大量罔顾事实、凭空捏造的文章出现。公知群体当年泥沙俱下的情况,<a href="https://www.zhihu.com/search?q=%E5%BB%BA%E5%88%B6%E6%B4%BE&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extra=%7B%22sourceType%22%3A%22answer%22%2C%22sourceId%22%3A987376231%7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 81, 153);">建制派</a>今后也会出现,这并不是他们衰败或必将衰败的原因。</p><p><br></p><p>这种思潮的核心,还是在于人们更“愿意”相信什么。只有人们愿意相信,他们才愿意传播。他们愿意传播,才会让持有这类观点的人愿意发声,甚至于引诱大量的投机分子跳到这一边来大肆鼓吹。</p><p><br></p><p>公知的沉寂,核心在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使得人们不再愿意相信他们的论调,而更容易青睐建制派的声音。但这只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特点罢了。如果我国发展受阻,并不见得不会反转。如果有一代人生活水平基本停滞不前,而且和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那么同样会落入当年苏联的境地。苏联当年的核心问题是,生活水平发展停滞多年,而且和美国存在肉眼可见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反建制成为主流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当然,否定建制的声音并不只有一种,如果还有下次的话,走上主流的也未必就是推崇国外的那种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