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学毕业20周年之际我们不可能举办线下聚会活动了。原本计划是要办的,不仅要办,我还会联系工商学院其他兄弟班级的同学一起办。有同学给我留言说,这次聚会不办,等毕业30年聚会的时候,有的同学该抱孙子参加了。</p><p><br></p><p>洛阳工学院,多么温暖的校名啊!刚进学校的时候,觉得她诸般不顺意,觉得她“委屈”了自己。可一旦要毕业离开,才发现自己是那么不舍;人到中年,梦境中出现最多的总是她。</p><p><br></p><p>毕业后,我曾走进许多名校参观,或许她们的校园比洛工的南北院更气派、更美丽,可我总有种陌生感。这不怪她们,母校如母,孩子在母亲身边才有的惬意与温馨换到哪都无法重现。</p> <p>毕业20年,我曾三次回过洛阳,回过洛阳工学院,分别在2006年、2011年、2017年。2011年我们班同学回母校聚会是我组织的,很遗憾,仅回来了三分之一。这让我真切地感觉到,分别后的重聚并不容易。对有的同学而言,分别可能就成了永别。</p> <p>涧西区西苑路的林荫道依旧壮观,拖厂附近的砂锅面照旧可口,只是长安街已修整得宽敞气派了。洛工南北院的教学楼、宿舍、图书馆、操场、宣传栏一如旧貌。真值得庆幸啊,我真害怕它们哪天变了。物是人非总要好过物非人非,不变的校园让我们怀旧多了凭借,多了寄托。</p><p><br></p><p>写到这,我的思绪像放飞的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到了24年前。1996年9月,父亲陪着我到洛工报道。入学的路上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从襄樊到洛阳的火车上,半夜里碰上打劫的了,劫匪挨个摸乘客的口袋,幸运的是,我和父亲都没睡着,劫匪放过了我们父子。这可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啊,第一次乘火车就发生了这样的事,这次“险遇”给我往后数年远行都留下了阴影。</p><p><br></p><p>火车半夜到了洛阳站,有高年级的学兄学姐接站,凑够一车人时天正好蒙蒙亮。坐在校车上,我第一次领略了洛阳的市容市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排成片的红砖家属楼。我们家乡的楼房外墙都会刷上白色石灰,洛阳的楼房为何裸露着红砖呢?这是我初到洛阳的第一个疑问,至今还没得到答案。</p><p><br></p><p>我要感谢湖北老乡会,大学的入门规矩就是上一级的老乡教会的。有几个老乡的名字我还记得,李正安、柳铁臣、陶太胜、邓念斌。其实各省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老乡会,老乡会这样的非正式组织给了初出远门的新生诸多慰藉,老乡学长也会给学弟学妹诸多帮助。人在异乡,乡缘就是一根情感纽带。这根纽带靠着一级一级的学长传承,直至永远。</p> <p>当年洛工是机械工业部下辖的院校,工学院,当然是以“工”为主。我学的居然是会计,大学四年总觉得和工科的同学比,低了半头。那时我一直都很羡慕学理工科的同学,如果学校允许换专业,我一定会舍弃会计,去学建筑。</p><p><br></p><p>说来好笑,在洛工我们会计专业开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机械电子等课程,还搞了金工实习。这些课程本与会计不搭界,但老师们讲得振振有辞,“不清楚机械原理,怎么能在工业企业做好会计呢?”</p><p><br></p><p>大学四年,是轻松的,它不如高中学业那么繁重;但也是沉重的,我大概是个悲观主义者,时刻都在担心未来毕业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正是这份担忧,逼着我早早就选定了考研这条路。我要承认,我为考研付出的努力比准备高考要多得多。大概有大半年时间,我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图书馆、八角楼,是我最钟情的地方。</p><p><br></p><p>洛阳工学院的同学们大都是勤奋好学的,当年谁没有在图书馆抢座位的经历呢?那时很羡慕谈恋爱的同学,可以相互帮着占座,耍单的人是抢不过他(她)们的。</p> <p>努力赢得了回报,当我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真有种飘飘然的感觉。顺便也表扬下我们湖北的老乡,1996年洛阳工学院在湖北招生55人,湖北籍的同学高考成绩在洛工是遥遥领先的,努力也没得说。听老师讲,96级的湖北学生,有30多人考上了研究生。</p><p><br></p><p>有些数字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的第一张身份证是在洛阳办的,身份证的前六位就是洛阳的行政编码410305。还有,洛阳的电话区号0379。在校时,给家里写信,信封下角会写上邮政编码471039。宿舍初装201电话时,同学们都兴奋地在第一时间告诉家人电话号码,我们宿舍的号码是4249424。我一直怀疑,当年洛阳电信局把带“4”的电话号码都给我们洛工的学生了。</p><p><br></p><p>给大家透漏一个小秘密,大家还记得南院那一溜川菜小馆吗?一到中午,排队是不是很烦人,我吃小炒基本不怎么排队。别误会,我和老板不熟。每次进小饭馆,我先问师傅,下个菜是什么,不管是什么,我都加一份。师傅自然就一并给我炒出来了。</p><p><br></p><p>在洛工学习四年,大家都记住了哪些老师呢?我来列一串我记忆中的名单:龙锐院长、董企铭院长、席升阳教授(工商学院院长)、梁桂明教授(锥齿轮专家)、王建老师(系党总支副书记)、浮相群老师(辅导员)、闫梅老师(专业老师)、郭浩老师(专业老师)、陈书林老师(专业老师)、王志文老师(英语老师)、毛黎老师(语文老师)、张桂荣老师(计算机老师)……</p> <p>学校里总有一些同学像明星,在校园里他们有着颇高的知名度。郑燕,这个国贸专业的北京姑娘是洛工各类晚会的主持人,享有校级的知名度。我们班的班长,班花兼学霸,那也是一众男生的心仪对象,因本人比较矜持,我就不说她的名字了。吴卫军,大名鼎鼎的学生商人,谁没在他承包的录像厅看过录像呢?</p><p><br></p><p>老师与同学们的音容如在眼前,一转眼我们却已毕业20年了。</p><p><br></p><p>当年同学间的打闹与争执记忆如昨,一些男同学架着望远镜偷窥女生宿舍的情景记忆如昨,在宿舍中打“拖拉机”的兴奋劲记忆如昨。坐在八角楼阶梯教室里集体收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电视直播的场景记忆如昨。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洛工师生上街游行示威的场景记忆如昨……太多太多了!</p><p><br></p><p>可这些的的确确已经逝去20多年了。</p><p><br></p><p>96级的同学都该四十二三岁了吧,都已是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的年龄了,这是建功立业的年龄,也是上有老、下有小需担责的年龄。毕业20年,大家少了在洛工时的风华正茂,但一定多了经过职场洗礼的沉稳自信。弱弱地问一句,你现在还好吗?</p><p><br></p><p>感谢洛阳工学院,教给了我们知识,至今我还在靠这些知识养家糊口。感谢洛阳工学院,给我们的青春留下了动人的记忆,让我们甜蜜到老。毕业20年,不能重回母校看看,真是遗憾。疫情告急,平安为重;期待来年,再行聚首。</p><p><br></p><p>万千的文字无以表达我内心对洛工的眷念,让我们透过一组图片再看一眼让我们魂牵梦萦的洛工校园吧!</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8月4日于北京</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