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铺炕 石油情

Jam

<p>  在元代修竣的古河道上,北京大运河之水从城西顺流而下,流过高梁桥,转过西直门,经德胜门水关后,流入积水潭、什刹海……百年后,后海的水面往北泛出,那时的六铺炕就在大运河的边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无论考证说六铺炕是大明朝时供铺兵休息之所,还是供北郊百姓出城时歇脚之地,六张土台子成就了六铺炕地名的来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过去的北京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之说,六铺炕这个地名就是“北贱”的见证。城边静静的炊烟,土坡上离离的青草,几洼湖水漫漫,六铺炕多少年都无大的变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直到建国的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作出了成立《燃料工业部》的决定。能源工业大本营,开始在六铺炕这片人烟稀少的荒地上筹建,才打破了六铺炕那往日的宁静。</p> <p>(坐落在六铺炕43号楼前的建于1953年的老井盖)</p> <p>  从此,众多的科技专家,技术人才,管理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担负起了新中国赋予的重任和使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此,全国石油工业的指挥、组织、计划、协调和管理;全国各油田的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与生产建设;一个个调兵遣将的号令;重要的战略部署,大大小小的石油战役,都从六铺炕那并不堂皇的砖楼里发出。六铺炕成为了新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的起点和策划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此,在中国广袤的土地所,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响了中华大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此,祁连山影,大漠风沙,苦涩的盐碱滩,严寒的黑土地,让六铺炕有了独特的人文风貌。石油文化的基因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底,成为石油人代代难以改变的风华足迹,石油精神从这里奠定孕育。</p> <p>(原未装修前的石油部老办公楼)</p> <p>  我们不曾忘记:五十年代初期就到六铺炕的石油老前辈、领军人,这些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奠基者和见证人,他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把一颗赤城之心奉献。</p><p> </p> <p>(原石油部机械制造司全体成员)</p> <p>  我们不曾忘记:那些石油的铁汉子、铁娘子们,加班加点、浑然不察,机关大楼彻夜不灭的灯光,陪伴他们渡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们穿着四十八道杠的工作服,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用心血和汗水,绘制了石油工业最美的图画。</p><p> 我们不曾忘记:多少不容置疑的指令,从办公大楼276会议室发出,又有多少声声承诺的誓言,在104专线传递。一张桌子,一个话筒,指挥着石油战线的千军万马;上传下达丝丝入扣,一切工作紧张有序。“一滴石油一滴血”,石油人为了甩掉贫油的帽子,谱写了石油工业艰苦岁月的辉煌篇章。</p> <p>(今日六铺炕老办公楼)</p> <p>  我们不曾忘记:那时的六铺炕到处荒草丛生,坟莹间杂着野地,纵横道路大多是煤渣铺地。办公楼、住宅楼周围都是庄稼地、水沟和散发着野花和粪肥混合气味的荒地。河流、湖泊、野地、树林、草丛……这颇具野趣的自然环境,都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和领地。就连办公大楼也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晒图房、样品间似乎都不是禁地,当孩子们爬上办公楼顶四处眺望:看着鸽子在蓝天白云下,响着鸽哨飞翔,才知道北京很大很大,六铺炕在孩子们心中的位置也被放的很大很大。石油之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也深深地埋下。</p> <p>(原石油部机关二食堂的旧址,已新居林立)</p> <p>  我们不曾忘记:老部长亲自抓的有名的二食堂,是石油职工无后顾之忧的大伙房。那抢手的大馒头,更是家喻户晓,远近名扬;俱乐部的舞台虽然不大,但令人最难忘的是周总理亲自指示编排的第一部反映大庆艰苦创业的话剧《初升的太阳》,在北京的首演就在这里。在中南海演出时,周总理还指挥大家一起唱该剧的主题歌《大庆家属闹革命》。</p><p> 大庆精神以戏剧形式再现,犹如春风,再一次吹遍祖国大地,成为工业学习的榜样。</p> <p>(周总理接见《初升的太阳》剧组成员)</p> <p> 那时候的六铺炕,楼宇间不设围墙,人们之间即是工作中的同事,又是生活中的邻居,互相托付家事与牵挂。孩子们在校一起读书,放学后一起玩耍,六铺炕犹如一个和谐友善,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大家庭。</p> <p>(50年代修建的石油部职工住宅,至今仍然在用)</p> <p class="ql-block">  六铺炕有龙脉的护佑,有大运河的气魄和灵性,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更是石油人的宝地。</p><p class="ql-block"> 六铺炕对我们石油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里是几代石油人工作、成长、生活为油而战的战场;这里是建国后石油工业发展的司令部和出发地;这里是石油人永远怀念的亲切“家园”;这里有几代石油人心中抹不掉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六铺炕,已看不见古城墙的踪迹,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四通八达,高楼林立,人口稠密,绚丽多彩的现代园林把六铺炕装点得更加美丽。</p> <p>(今日人定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六铺炕是我们石油人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人说六铺炕的一草一木都是家的味道,夜里梦回,白天萦绕;有人说六铺炕是我出生、成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哪儿都不如六铺炕好;有人说六铺炕写满了石油人自己的故事,刻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p> <p>&nbsp; 如今“三桶油”的办公大楼已经分别屹立于东二环路的繁华街区,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四的中石油已是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七十年来,随着国际发展的巨变,石油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六铺炕的成长岁月,是石油人对六铺炕的深深情感,是几代石油人那神圣的出发。</p> <p>(东直门石油大厦)</p> <p>(六铺炕中石油办公大楼)</p> <p>(坐落在六铺炕的石油天然气集体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点点滴滴的往日时光,都是京城一角不可分割的文化。今天,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扭起来、笑起来,共同渡过我们老石油人快乐的金秋年华!“快乐的六铺炕”定会使古老京城文化,在我们手中会又是一番羽化升华。</p> <p>退休的老石油人,如今快乐的生活在六铺炕</p> <p>执笔:王姗姗</p><p>编辑:焦爱民</p><p>摄影:焦爱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