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纪念馆,谷文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空心木头

<p>  当我们自驾来到东山岛,在马銮湾观涛听海看日出,吃完早饭后,沿东南方向一路行去时,在8公里处,与环岛木麻黄林带逶迤相连,密植着一片浓郁苍翠的树林,茂林碧波海天一色,和着风声涛声犹显空远幽静。</p><p>  循着绿荫小道,步入林场大门口,左侧密林深处,一座醒目的淡灰白色精致建筑,与碧空绿林浑然一体,这就是谷文昌纪念馆。</p> 绿树成荫,层林尽染,四处鸟语花香,笑语阵阵,人们很舒服地在南国东海之滨美丽怡人的东山岛上休养生息。东山人民就诗意地栖居于这座曾经沧海桑田的小岛上。<div>  今天,当我踏上这座轻灵飘逸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总是无法想象当年是那么的荒凉,曾经是全县土地最贫瘠、风沙灾害最严重、最贫穷落后的小村落。想也想不到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的坎坷历程。</div> 谁说流水无意岁月无痕,谁说落花无情往事如烟,请听山的诉说,请听海的呼唤,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与大自然作艰苦卓绝的抗争,改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昔日的荒沙滩、赤山岗,如今已成为国家海滨森林公园。<br><div>  谷文昌纪念馆真实地展示了东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过程,也见证了东山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一个人民公仆的精神光辉。<br></div> 走进谷文昌纪念馆,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游客展示了60多年前岛上的荒凉景象,历史上被风沙埋没的村庄,今天已不复存在,现在只能看到残砖破瓦,也展示了东山发展起来的历程。<div>  看那些巨型沙盘、灯箱、喷沙器、实物,令我十分惊讶,再加上声、光、电展示技术渲染历史场景,再现了昔日东山风沙吞噬农舍田园的自然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真的是"自然灾害"、"历史悲叹"、"贫穷落后"。<br></div> 整个展览以中央领导批示及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和谷文昌生前使用过的公文包、笔记本、书籍、锄头、镰刀、衣物等实物,配以翔实生动的文字说明,再现谷文昌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的感人事迹。真实地展示了东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过程,充分概括和揭示了谷文昌事迹的精神本质和时代内涵。 谷文昌(1915年——1981年),原名程栓,河南省林县郭家庄人,于1950年5月12日随军解放东山岛。从此,他在东山这个美丽的海岛上辛勤耕耘了十四个春秋。<div>  他带领群众植下的焦裕禄先进事迹材料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老百姓尊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多年的习俗。清明节,东山的父老乡亲,扶老携幼,络绎不绝,拥至谷文昌墓前,献一捧自己采摘的花草,放一盘自家做的吃食,燃一根他生前最爱抽的香烟,寄托无限缅怀。<br></div> 东山岛东南部几十里风沙滚滚,侵袭村庄,吞噬田园,埋没房舍,严重破坏生产,威胁人们生存。谷文昌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排除群众的疾痛,为造福东山人民,他把治理风沙害列为政府工作重点。<div>  他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多次探风口、查风源,摸清“沙老虎”来龙去脉,制定治理风沙的规划。他与县委一班人,在三年的时间里,组织全县人民先后八次在沙滩上筑堤挡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造林防沙,这些办法,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div> 谷文昌矢志不移,来回于张牙舞爪的沙滩,寻找制伏沙害的有效办法。不久,林业干部在白埕沙滩上发现了几株屹立于风沙中的木麻黄树。谷书记获悉后,立即组织林业技术员到实地研究、分析,证实木麻黄具有耐旱耐咸、抗风力强的特点,是制伏风沙的好武器。<div>  就这样,谷文昌同志下了决心,召开各种会议,倡导栽种木麻黄运动。之后,他亲自在下溪村建立了一个试验苗圃,在白埕村大园埔搞了一个试验林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谷文昌同志的关心下,大面积试验林初步成功。</div> 一九六O年,一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战斗打响了,党政军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风雨无阻,鏖战数年。全县四百多座大小山头,三万多亩赤白滩,种上树,造了林,三十公里长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昔日“沙老虎”制伏了。<div>  沙滩造林。调节了气候,保持了水土,平衡了生态,沙滩变良田,一熟改三熟,粮食产量上去了,经济作物发展了,过去缺粮短柴的沙区人民,现在不仅柴米自给有余,还为工农渔业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建设用材。</div> 谷文昌心里装着人民,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体现出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div>  在带领群众造林制伏风沙的同时,谷文昌同志还发动人民群众挖塘、打井、修渠、筑水库,开发地下水源。有效地利用水利。为了便利交通,发展经济,谷文昌同志领导全县人民兴建八尺门海堤,从此天堑变通途,孤岛成半岛。</div><div> 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总指挥,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经过一年奋战,水库建成了,当地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br></div> 谷文昌十分注重深入群众,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在田头,他与农民席地而坐谈生产,在村舍,他与农民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他自己常年穿一双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装,到田间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脚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 解放前夕,撤退台湾的国民党军从东山掳走4792名青壮年,这些壮丁的家属们因此背上了“敌伪家属”的黑锅。解放后,谷文昌冒着政治风险,向县工委建议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政治上不岐视,困难户给予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br>  “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一项德政,十万民心。这些“兵灾家属”,特别是那些“守活寡”的妇女们,犹如枯木逢春,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她们带着感恩之心跟党走,带着满腔热情建设新家园,带着希望期盼亲人的归来。<br> 谷文昌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留下了良好的家风。“干部家属不能特殊化。”谷文昌大半生都在和树林打交道,可是从没有向国家要过一根木材。<div>  谷文昌赴省任职之前,有关部门要把他在财政局当临时工的大女儿转为正式干部,随父一起调到省里工作,谷文昌不同意这样做。谷文昌的5个子女,除了长子退休前在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其他的退休前都只是漳州最普通的科员、企业职工。甚至儿孙们,也多是普通的幼儿园老师、糖厂职工、单位司机。</div> 谷文昌的故事说也说不完,“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谷文昌为东山留下千千万万的木麻黄,千千万万的木麻黄又从千千万万人的心里拔节而生。岁月的洗礼,让他的身影愈加清晰挺拔,他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现今的东山岛,美丽如画,海天一色,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来了八方来客。<div>  谷文昌当年描绘的愿景,“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早已变成现实。“我们的沙滩格外美”,是东山人的骄傲;“国家级生态县”,是东山岛的美誉。谷文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谷文昌的精神永垂不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