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村夫聊西拉沐沦河</p><p> 西拉木伦河,也写作“西拉沐沦河”,为西辽河北源,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历史上曾称之为饶乐水、潢水、吐护真水、辽水、大潦水、巨流河等名称。《吕氏春秋》、《淮南子》把它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对它有过记载。</p><p> 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乡的白槽沟(小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海拔1420米,它是一处凹陷的、形近葫芦的低洼盆地,谷底地势平坦,林木葱笼,有几十孔泉眼涌出清流。泉水在半圆形沙湾的出口汇流形成了沙里漠河。古称平地松林(蒙古语称为百尔贺赫尔洪)。近代学者康清元在所著《热河经棚县志》中说:“西拉沐沦源出克旗百尔贺赫尔洪,是塞外之巨川,早散见于诸家方志……潢源今称源水头。”。它是一处凹陷的、形近葫芦的低洼盆地,谷底地势平坦,林木葱笼,有几十孔泉眼涌出清流。泉水在半圆形沙湾的出口汇流形成了沙里漠河,沙里漠河在浩来呼热乡沟门村附近与萨仁河汇流后,被正式称为西拉沐沦河。</p><p> 原诗人席慕容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表达了自己浓重的乡愁,你只有亲眼看到这片草原,这条河,才能知道诗人为什么深爱着这片土地: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p><p> 歌曲《西拉木伦河》表达了蒙古族人对母亲河最深的眷恋:西拉木伦河啊,日夜流淌,流过了草原,流向海洋……西拉木伦河是草原上的一根血脉,流淌着每一个草原儿女的骄傲情怀</p><p> 西拉沐伦河和萨仁河在克什克腾旗的浩来呼热乡汇合后,始称西拉沐沦河。干流流经龙口、醋铺、金桥、巴林桥、胡日哈、海日苏、台河口至翁旗大兴乡海力吐东敖包出境到开鲁县与老哈河汇流成西辽河千流。整个流域上游宽阔,下游狭窄,为羽状水系。河流全长397公里(以萨岭河始计),赤峰市境内355公里。总落差1515米,河道平均比降2.4‰。总流域面积32629.13平方公里,赤峰市境内32539.13平方公里。</p><p> 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在西拉木伦河下游翁旗海拉苏镇。控制流域面积26,576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81.4%,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枢纽工程是以灌溉为主,兼有交通、发电、引洪治沙等综合效益的工程。翁旗、右旗直接受益。是全市最大的草原灌溉工程。海日苏枢纽工程由拦河闸、左右岸进水闸、公路桥、水电站、堤坝组成,拦河闸长2607米,闸墩高6米,24孔,每孔净宽10米,安装10*4.2米、重11吨的平卧式钢闸门,设计泄洪流量412。立方米/每秒。公路桥长365.2米,宽8.6米,载重15吨。拦河闸及右岸进水闸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结构,左岸进水闸段为单跨30米,矢高比1/9双曲拱桥组成。水电站在左岸进水闸,3台机组,总装机375千瓦,设计水头4米,流量1}立方米/秒,年发电量为120万千瓦时。堤坝工程由右岸进水闸引堤连接西拉木伦河右岸,长1013米,高6米,堤顶宽10米,堤路两用,铺沙石路面。</p><p> 台河口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通辽市与赤峰市交界处、西拉木伦河和新开河分流处。以防洪为主,是辽河流域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该工程为三等3级,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流量为2025立方米每秒。按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流量为2638立方米每秒。拦河闸共26孔,堰顶高程32.4米,闸孔净宽10米,闸门为3.5米×10米的钢质弧型门,配备双吊点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启门力2×15T。工程总投资为4761万元。该工程于1987年9月2日开工,1993年10月30日竣工。</p><p> 清代,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1687—1730年袭封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时期,翁牛特草原上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牛特部受灾严重,民多乏食,清朝遣官往赈。当时,在翁牛特广阔的草原上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上种的庄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或不收或减收。受灾乏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怎样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种植水稻,又成为人们探索的目标。据海拉苏镇鲜兴村人讲,约在1696年,有三个金姓的朝鲜族人(朝鲜族多结伴外出,勤劳而有种稻技术),来到了翁牛特旗东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今花都什村。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阔,水资源充足,便从家乡带来了几样水稻种子,试种了水稻。到了秋天,居然有一个带红芒的水稻获得了收成。这是翁牛特草原上第一次收获的稻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了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贝勒派人召来引种水稻的朝鲜族人询问,知道了确切的经过,并把大米拿来亲口品尝, 贝勒品尝后满口余香,连声叫好。原来这几个朝鲜族人在翁牛特草原上种植出的大米,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中记载的小香稻:“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宴宾,以为上馔,盖贵其罕也”。 贝勒从未见过此等好米,说道:“此米珍贵,非平民所食者。”遂下令:“我蒙土产米属祖恩天赐,概不允外传。”贝勒又发令:“有朝鲜族人求入旗为贝勒府种稻者,昭准入旗境。”并且为朝鲜族种稻人划定了50顷西拉沐沦河南岸最好的洪水淤积的黑土地,专门为贝勒府种植水稻。这样一来,先来种稻的朝鲜族人又陆续从家乡带来了族人族亲,到翁牛特草原聚族而居,为郡王府种稻,久而久之,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屯子,称之为“王爷稻子把”。这一专用地名,在民间一直被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翁牛特草原上种出的“小香稻米”,被贝勒进贡到了京城。康熙膳罢,香飘四溢,龙颜大悦,谕令:“此米匿迹已久,可酌量入宫”。从此翁牛特草原上生产的“小香稻米”也叫“翁牛特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贡米”。此后,除了清皇宫使用翁牛特“贡米”外,就是在康熙北巡,或驻跸避署山庄,或围场狩猎时,食米也必用“翁牛特香米”。翁牛特草原上特产的“翁牛特香米”遂成为清代宫廷的贡米,时间距今已经300多年。 </p><p> 现在这里稻田一眼望不到边际,在西拉沐沦河水的滋润下,茂盛的成长,一派江南景象。要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里会是大漠深处呢?</p> <p>为了这一刻,我计划了一年。</p> <p>西拉沐沦河源的敖包</p> <p>白槽沟秋色</p> <p>源水头,辽河正宗源头。</p> <p>离开源头一米的西拉沐沦河。</p> <p>十公里不到,水已经非常多了。</p> <p>宽阔的河面,已现大河雏形。</p> <p>西拉沐沦河岸边的牧牛。</p> <p>大河浩荡奔向远方</p> <p>这个是西拉沐沦河的第一条支流。</p> <p>西拉沐沦大峡谷秋色层林尽染。</p> <p> 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枢纽,西拉沐沦河在这里被截流。</p> <p>工程枢纽把西拉沐沦河水送到远处的稻田。</p> <p>西拉沐沦河在海日苏水利工程枢纽下面三百米断流了。</p> <p>西拉沐沦河水浇灌的稻田。</p> <p>西拉沐沦河台河口水利工程枢纽</p> <p>干涸的西拉沐沦河道</p> <p>西拉沐沦河尾的牧牛</p> <p>老哈沐沦河在这里汇入。准确的说,这里就是西辽河的开始。</p> <p>西辽河第一座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枢纽。距离两河交汇处四百米。</p> <p>西拉沐沦土豆丰收啦!</p> <p>满大地的辣椒</p> <p>火红的日子</p> <p>今秋玉米归仓</p> <p>飞马西拉沐沦河</p> <p>现在蒙古族民居</p> <p>蒙古族特色的村委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