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金色的田野上

龙影

<p>  十一月上旬从家乡出发经新建成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大桥前往南通访旧后,顺道前往大丰市大中农场。十月八日,大中农场迎来了建场七十周年华诞,其中知青历史就占了十年,写下了农场史上既辉煌又悲壮的浓重一笔,谨以此篇奉献给我们在五十多年前奋斗了十年青春的大中农场和年近七旬的知青老人们!</p> <p>  大中农场成立至今已七十年,最初成立时称“苏北监狱第一劳改队",归苏北公安局领导,一九五三年更名为大中农场,归属江苏省公安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成建制划归南京军区,成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六团,性质变为军垦,在役犯人全部撤出,相邻的新曹农场几百名镇江知青首先入驻,后陆续从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在校的几千名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大中农场,这就是持续十年之久的知青运动。一九七五年划归省农垦局,一九八四年又划归省劳改局,改为"江苏省盐城监狱,对外仍称大中农场,二00九年改制成立"江苏大中农场集团公司",与监狱完全剝离。目前大中农场占地面积十二万多亩,其中耕地七万多亩,稻麦种植五万多亩。经几十年对盐碱地的改造,历经种植棉花、薄荷等耐旱耐盐碱作物后,九十年代初期试种水稻成功并逐渐推广,成为以种植稻麦为主,辅以养殖业和多种经营,成为江苏地区少有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大农业的示范。现农场职工一千多名,年产值二个多亿,年利润三千多万,职工年均收入十多万。真是旧貌变新颜,原来我们在兵团当知青时,全团几千名二十岁不到的知青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当年时代背景下的口号),艰苦奋斗,建设和修建了从现在来看也是大工程的一批项目(如东干河的开掘,庆生渡到场部的公路建设等),为今天农场的辉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当时部队干部瞎指挥,经营不善,人海战术,不讲效益的蛮干,连年亏损,即使丰产也不丰收,知青生活困苦,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人心思散、思走,知青队伍很不稳定。幸好这一切只持续了十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大中农场焕发了青春,又经过四十年大中人的奋斗,才有了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目前大中农场职工全部集中居住在场部,成为农场的政治、生产管理、文化、生活的中心,原来建设兵团时的营(后来的分场)的建筑基本全部拆除成为耕地和晒场。</p><p> 场部和监狱的办公大楼。</p> <p>  场部大会堂</p> <p>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我们常州知青在团部下船的地方。</p> <p>  场部中心的仙鹤广场,是商业中心,也是生活中心,各种卖场、饭店、招待所、洗浴中心、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全部围绕广场展开。</p> <p>  文革桥东的加工厂,稻麦的深加工和仓储中心。</p> <p>场部中心干河,沿着中心干河东岸是新建的贯穿全场南北的中心干道,连接着一二三四和六七八分场,中心干河西侧是职工住宅区。</p> <p>  九十年代在场部西南原十七连和武装连的地方建设起来的比较老旧的职工宿舍区。</p> <p>  广场的最南侧是监狱区,占地面积还是很大的,高高的围墙上布满电网,四周岗楼林立。</p> <p>  大中公园是职工休闲的地方。</p> <p>  时节虽然已进入初冬,但正是一片金秋的景象,条田一片金黄,水稻已稻穗沉沉,一片丰收的景象,收割机和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正忙着收割稻谷。一个条田有三四台大型收割机和多台拖拉机在忙碌着</p> <p>  这是在三分场(原三营)十一条田上机械在收割和运送的壮观景象。据和在场的驾驶员聊天得知,现在农场种植水稻不用化肥,全部用农用有机肥,农药也是使用符合绿色标准的农药,因此稻米都属于绿色产品,机械在作业时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稻米香味。</p> <p>  收割机和拖拉机的司机们中午在用餐,是由场部食堂送来的快餐,伙食不错,一份带鱼一份韭菜炒鸡蛋和一份汤,份量很足。</p> <p>  这是三分场的晒谷场(原三营营部和十二、十三连所在地),那孤立存在的仓库就是当年我们常州二中等中学的部分知青曾经临时居住过的宿舍,也是原三营唯一保留至今的建筑,走进里面还能记得当年睡地铺时的位置。</p> <p>  这是在晒场上作业的二名拖拉机手的合影,左边那位五十多岁还记得当年知青的情况。</p> <p>  这是最近几年建的临时宿舍,供季节性用工的外来农民工居住,现并无人居住。</p> <p>  这是在原十三连地块上见到的一个旧水塔,不知是否是当年的遗存。</p> <p>  西干河,是水稻种植的水源地,在每个分场都建有泵站向水渠供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统。</p> <p>  三分场处的中心干河,当年要去七营八营、上东干河工地或上海滩割牛草就要过此河,泅渡是经常的事,还出过淹死人的事故,目前这里早已建起了桥梁,而且东岸新建的漂亮黑色路面的道路已成为场部通往各分场的南北主干道(忘了拍摄这条干道的照片)。</p> <p>  </p> <p>  这里就是知青们为此付出了巨大劳动而挖掘出的东干河,那可是全团知青人挖肩扛流血流汗才完成的大型工程,可以说是大中农场知青的一座丰碑。</p> <p>  这是当年通往团部的林荫道,现在已经不起南北干道的作用了,主要是用于机械的通道。</p> <p>三营和四营之间的三排河,杂草丛生,好象不起什么大的作用了,仅仅起到三分场和四分场的分界线作用。</p> <p>  三营十一连原址所在的五条子已种上了冬小麦。</p> <p>  十一连牛棚所在的8条,那是常州男知青的俱乐部。</p> <p>  在六十年代以前留下的监狱岗亭</p> <p>  当年的海堤,现在是临海公路,连接连云港至南通。</p> <p>  当年苏南知青回家探亲,主要有陆路和水路二条通道,其中水道就是从王港河庆生渡乘船到草堰,再由草堰乘更大的船去髙港或江都过江。我们驱车经过草堰时专门去寻访草堰的轮船码头,想当年车水马龙的轮船码头居然问讯多人无人知晓,后找到年过六旬以上的老人才终于找到,原址已一片废墟,作为航道的河流也丧失了交通的功能,想想也是,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星罗棋布,水路航运被淘汰也在情理之中。</p> <p>  草堰老街</p> <p>  老街上曾经作为航道的河流已成老街一景观。</p> <p>  轮船码头原址已成废墟。</p> <p>  从草堰镇出来经半小时车程到达农场西南部的草庙镇,这是当年知青休息日出游步行能到达的最南面的镇。当年步行到此无非就是为了打打牙祭,买个烧饼之类而已。</p><p> 这处粮油管理所还是五十年前的老样子,我当时在牛车班,拉运连队的口粮,除了去团部,还经常来草庙拉,因此还清晰记得粮管所的原貌。</p> <p>  庆生渡是农场去大丰县城的必经之地,当年在王港河庆生渡有一大型的摆渡木船,上面能搭载一辆大客车或大卡车,以连接河两岸的公路,现在早已建成一大桥"庆生桥"</p> <p>  通黄海的王港河。</p> <p>  庆生桥向北五里便到了通商镇,这也是当年知青们步行能够到达最北的镇。</p> <p>  这里是裕华镇,车行半小时便到大丰县城了。</p> <p>  短暂的几个小时的走马观花难免有错,请读者和知青朋友们指正,感谢您的光临!</p><p><br></p><p> THE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