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

阳光明媚6883267

<p>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p><p> 说起地坛,便想起了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散文《我与地坛》。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p> <p>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您所见到的牌楼,是我园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今天的牌楼已成为地坛公园重要景点之一。&nbsp;</p> <p>银杏大道上,脚下一片金黄,头顶金黄一片。“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p> <p>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祇神” 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p><p> 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p> <p>一</p> <p>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p> <p>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漓,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古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p> <p>  园内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棵。</p> <p>“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