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的雕塑,城市的灵魂!

志存高远

<p>  上党从来天下脊!</p><p><br></p><p> 上党地区在《尚书》的《禹贡》里头其地理范围属于冀州。商王朝时代,建有黎国。到了春秋时代,此地归晋国管辖。进入战国时代,则属于韩国,专门为他设立了特别行政中心,这是因为这块地盘远离韩国国都而至为靠近赵国。到了赵孝成王时代,韩国之上党郡守冯亭在秦军的威迫之下,不得不投降赵国,此地遂成为赵国国土。秦一统天下,在这里设立了上党郡。</p> <p>  在祖国的北方太行山中南段,有一个文明城市,它的名字叫长治,它就是以前的上党郡。</p><p> 长治,古称潞州。该潞州城的城垣城门,四道城门各有门楣,潞阳门、保宁门、威远门、德化门,又在城墙四角各建一楼,乾楼、艮楼、巽楼、坤楼;城中有城,即大城中还有小城,曰子城和皇城;门内有门,也就是除了四座大城门之外还有四座市门,东曰宜春,南曰迎熏,西曰延秋,北曰来思。满城的街巷、城墙、青石路、城楼;再加上梧桐、银杏、黄栌、樱树等各种树木,这座北方小城愈显情深厚重。</p> <p>  长治是古韵太行之宝地。2300多年的建城史,为长治留下了2万多件文物和3580处清代以前的地面古建筑,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66个,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堪称“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p><p> 同时,长治还是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农尝草等史前神话的发源地。长治是红色太行之圣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长期在此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闻名中外的解放战争第一仗“上党战役”就发生在长治。境内现有革命旧址和纪念地783处,是伟大太行精神的孕育之地。</p> <p>  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神话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因,那就是古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和决心,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的勇气和坚韧,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淳朴务实、勇于进取、舍身取义、反抗强暴、奋发图强等优秀品质,进而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长治作为中国经典神话的主要聚集地,用雕塑形式把这种民族精神凝固起来,弘扬传承生生不息,化育着新的时代精神。</p> <p>  作者五岁时在长治长大,在此上学毕业后当知青,后又参加了铁路工作,无论走在那里,身在何方,但对长治这座小城有着赤子般的热爱。作者最近前后用了几年的时间,把在长治城内及各县区看到的雕塑汇集在一起,目得为:身居长治城,作为一名长治市民,前几日悉闻长治市又联获全国文明城市而高兴、而自豪;宣传当地雕塑艺术、弘扬太行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群有一方的魂。滔滔漳河水长流不息,流淌着华夏先祖对文明的吟诵和歌唱;巍巍太行山屹立万年,承载着太行儿女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一个个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神话传说,已带着诞生它们的一座座大山,高高矗立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也必将激励上党人民在建设美丽、幸福、文明长治的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创造新的神话……</p> <p>  作者赞美长治雕塑有诗一首:</p><p><br></p><p> 立在城中御风霜,</p><p> 春夏秋冬唱礼赞。</p><p> 铮铮铁骨铸正气,</p><p> 太行精神永弘扬!</p> <p>长治八一广场的后羿射日雕塑:</p><p><br></p><p> 《淮南子》: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p><p> 山西屯留县三嵕山是羿射九日神话故事发源地,是羿神的地盘,羿神便是三嵕爷。三嵕山上祭祀羿神的三嵕庙是全国三嵕庙之祖庙。羿射九日除害安民,功在社稷,受到人民爱戴,被尊为神灵,到宋徽宗时又加封羿神为“护国灵贶王”,奉祀羿神的三嵕庙、护国灵贶王庙密布上党及邻近地区。</p><p> 因“羿”和“后羿”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为避免混淆,“后羿射日”被改为“羿射九日”或“大羿射日”。</p><p> 三嵕山俗称老爷山,旧时山上奉祀神灵甚多,百姓统统称之为“老爷”,因而得名老爷山。“嵕”者,数峰并峙也。老爷山三峰耸峙,所以叫三嵕山:东峰曰麟山,是老爷山主峰,上建三嵕庙,供羿神与嫦娥;西峰曰灵山,上建金禅寺,奉佛祖;南峰叫徐陵山,上建先师庙,祀孔子。因麟山最高,故老爷山也叫麟山。解放战争时,老爷山为上党战役主战场,刘邓大军在此一举全歼企图驰援长治的两万三千余阎军,红色记忆让老爷山再度名扬华夏。经过建设的老爷山风光旖旎,殿宇辉煌,已成为闻名上党的游览胜地。</p> <p>长治八一广场的精卫填海雕塑:</p><p><br></p><p> 《山海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p><p> 《述异记》: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状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称帝女雀。</p><p> 发鸠山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山,淳朴宁静,绿意葱茏,悠久的故事风行千年,一如既往保持着原生态之风貌。传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后女娲补天,拯救斯民。“不周山”就是发鸠山。</p><p> 精卫填海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发鸠山周围的长子县、高平市,山上有女娃坟,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南源。源头建有灵湫庙,也称三圣公主庙。宋宣和元年《修灵湫庙载记》:“灵湫庙,在发鸠山西麓,浊漳源头,古称泉神庙,祀神农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当地俗称三圣公主。宋政和初朝廷敕名‘灵湫’。”朱载堉《羊头山新记》:“又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p><p> 长子县是精卫之乡,炎帝故里。在长子,精卫的名望远大于其父炎帝,炎帝传说黯淡于精卫的光环之下,散布于长子的多处三圣公主庙便是精卫作为“长子文化代言人”的最好诠释。</p> <p>长治八一广场的女娲补天雕塑:</p><p><br></p><p> 《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p><p> 故事发生地之一:山西长治县郝家庄乡上郝村天台山“无影堆”。“无影”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日出日落,天台山无影。清乾隆《潞安府志》:“天台无影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周四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土人传娲皇炼石地,名望儿台。”二是说在夏至这一天,人站在天台山上,无人影。 </p><p> 故事发生地之二:山西泽州县浮山北谷磨儿山悬崖上,有“女娲氏炼石处”六个大字。《泽州府志》载:“浮山,县东南三十五里,插入天汉,高若浮云,形家谓为天马。上有伏羲庙,北谷有娲皇窟,中虚如囊,相传炼石补天处。”</p><p> 天台山名称为山,其实就是一座大土堆,位于上郝村外丘陵上,为周围地势最高点;浊漳河与陶清河在山下不远处汇合,造就了古上党八景中的两景“天台无影”“漳水拖蓝”,山体尚未开发,仍保留原始的地貌。我在《探秘上郝村》一文中猜想如下:天台山是一座祭坛,天台山是一座古代气象观测台,天台山是一座大墓的封土堆,天台山是一座烽火台。四大猜想中,天台山实用功能必居其一。泽州县浮山娲皇窟背山面水,破败的祠庙已经修复,焕然一新,上有蓝天白云,下有丹水如带,探古寻幽,心旷神怡,为风景佳地。</p><p> 潞城市魏家庄天坛山石门崖、襄垣县仙堂山仙人灶也传为女娲炼石补天之地。女娲故事在上党地区广为流传,奉祀女娲的庙宇星罗棋布。为何会有如此多女娲补天“遗迹”,因为面对上古社会地震、水旱灾害时,人类的力量过于渺小,只能幻想用超自然的神话去战胜它们。滔天的大洪水是远古人类的共同记忆,女娲补天是应对大洪水的生动记录。神话不是历史,人们只需知晓女娲补天故事发源于上党并扩散到全国就足够了。</p> <p>长治八一广场的神农尝百草雕塑:</p><p><br></p><p>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古上党地区尝百草,识五谷,兴稼穑,创医药,进行了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活动,完成了中华民族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伟大壮举。据《太平寰宇记》,(长治)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高平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羊头山五佛碑刻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等文字。黎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宝泰寺碑文称建寺所在地域为“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高平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遍陟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之记载。</p><p> 百谷山今名老顶山,有神农洞、神农泉,历代文人对炎帝在百谷山活动多有题咏。为纪念始祖功绩,1995年在老顶山建成亚洲最大的炎帝铜像。炎帝手捧嘉禾,面色慈祥,双目如炬,注视着他创业的上党大地。始祖百草堂是一座集神农医药文化与养生于一体的主题公园。襄垣亦有百谷山,黎城有百谷村,皆以炎帝尝百草而得名。</p><p> 自古以来,上党地区各县盛行神农传说,从炎帝出生到创业到死亡形成完整的生活链条。奉祀神农的祠庙遍布全境。有关炎帝故事的历史文献、方志碑刻、考古发现等文化遗存极其丰厚,风俗信仰得到弥久传承。谒戾山、发鸠山、鹿渎山、羊头山、百谷山、羊头岭、羊神山等,相传都是炎帝活动过的名山。全国再找不出任何一地之炎帝文化可与上党比肩。这些情况表明,上党就是神农故里,炎帝神农氏起源于太行太岳。近年来,炎帝文化研究取得最新成果。厦门大学谢运中教授提出炎帝是山西人。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论证得出炎帝发轫于太行太岳之野的成果,彻底否定了炎帝西来说。</p> <p>  除此之外,还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秦雄卖马等等诸多远古时代故事,作者在本篇中不详细解说。请广大读者认真看雕塑,一图一个故事……</p> <p>作者筒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志,网名志存高远;男,汉族;山东菏泽郓城小屯人,五岁后在山西长治长大,大学文化,政工师,中共党员,太焦铁路人,曾为郑州铁路局长治北车站(副处级)调研员;1974年3月至1976年7月曾在山西长治县北和下乡插队,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上党晚报》特约记者;《上党文化》特约记者;太行文化旅游促进会顾问;山西省知青文化创业研究会理事;长治市微电影协会会员,郑州铁路局书画协会会员等;坚持文学、文艺创作四十年,文章大多散落在各大报刊、杂志以及媒体网络,美篇阅读量为83万人次;2020年度曾获中华“孝亲杯”全国文学大赛十大作品;华夏杯第二届“相约七夕”全国爱情诗华夏精英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中国艺术杰出模范人物;主要著作有《晋城北车站志》、《春华秋实》、《远去的荷塘》、《太行拾贝》、《我在北和当农民》、《我的铁路情结》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