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庙孟府

阿施

<p>坊额上楷书“棂星门”三个光彩夺目的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孟庙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圣如天之意。</p> 孟庙 <p>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之场所。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p> <p>亚圣庙</p> <p>乾隆御赐牌匾“道阐尼山”,意思是孟子的道是在传承发展孔子的道,孔孟之道是同一体系一脉相承的。</p> <p>泰山气象门。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 <p>“继往圣”坊与“开来学”坊东西并列,分别位于棂星门内东、西侧,为“继孔子以往”及“开儒学之来”的意思,高度赞扬了孟子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p> <p>儒家主张修齐治平,把家庭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战国时期的孟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启发教育了一代圣贤,为今人留下了诸多教子佳话。</p> <p>孟母断机处。</p> <p>孟母三迁祠</p> <p>子思子作中庸处</p> <p>康熙御碑亭。碑座为一巨大石雕,狮头、龟背、鹰爪、蛇尾——似龟非龟的怪兽。其实它并非乌龟,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6个儿子,喜文好负重,力大无穷。这块石碑是孟庙中现存最大的一块石碑。碑文字体工整秀丽,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p> <p>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现树干枯朽,在古槐树皮上又生长出新的树干,高大茂盛。中空的树干形成直径约1米的圆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当比孟庙历史还长。</p> <p>桧寓枸杞。在古桧树干之上的鸟洞中寄生出数株枸杞,枝繁叶茂。夏秋之际,碧绿的枸杞叶簇拥着红红的果实,迎风摇曳,妙趣横生,煞是喜人。</p> 孟府 <p>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与同在邹城的孟庙、孟林合称“三孟”。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孟庙西侧,庙、府仅一街之隔。因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孟轲被封为“邹国亚圣公”,孟府因此被称为亚圣府。</p> <p>“七篇贻矩”金匾,为清雍正皇帝手书。“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指赠给孟家的规矩。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p> <p>“礼门义路”四字,取义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p> <p>“仪门”,单门悬山式建筑,前后有四个木雕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平时仪门不开,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家族仪式时,鸣礼炮开启,故此门表现出森严的封建礼仪规范。</p> <p>“赐书楼”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