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九思(元)墨竹

开立

<div><b>柯九思</b>(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元代文物鉴藏家,书画家。浙江仙居人。幼年从父读书,承家学,能诗善画,墨竹师法文同,为湖州竹派的继承者,有《清閟阁墨竹图》《双竹图》传世。晚年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著有《丹丘生集》、《竹谱》等。</div><div><br></div><div>柯九思的以书入画让人联想起与他同时代的赵孟。赵孟主张“以书入画”,他认为书画同源:“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审美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画的发展。<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清閟阁墨竹图》轴,元,柯九思作,纸本,墨笔,纵132.8cm,横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b> 《清閟阁墨竹图》是柯九思为倪瓒所画。“清閟阁”是倪瓒的斋号。该画写墨竹两枝,交叉而立:一枝墨竹挺拔圆浑,新发的竹芽奋力向上生长,稚叶初长,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枝墨竹稍微倾斜,竹节劲健,枝叶茂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一竹节都不作勾勒,而是先用淡墨晕染,再复以重墨晕染竹节的两端,使其各自独立却又连属自然。竹叶以草法写成,以浓墨画叶面,以淡墨画叶背,极具立体感。可见,柯九思画竹叶全学文同。画中一老一新两枝墨竹,在柯九思的笔下姿态各异,像是一老一少两人互相扶持。竹子旁边作岩石,岩石旁点缀幼竹、小草。岩石刻画圆润浑厚,有董源、巨然一派余韵。整幅作品,构图独特,用笔沉着劲健,物象刻画形神兼备,画风于苍老中见俊秀,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气息。 在《清閟阁墨竹图》中,我们还能见到项元汴、安岐、乾隆皇帝的鉴藏印。更为珍贵的是,此作还有“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印。图上方还有乾隆皇帝弘历的题诗:“抹月披烟逈出尘,橘公式倚石矗新筠。为思爱竹洋川老,一写精神须遍真。”这说明,此画在清内府的收藏中也算是精品。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这些印章和题记也为《清閟阁墨竹图》增添了一些历史价值。 竹,由于被传统文人赋予了“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导始,到元代已成为极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从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画竹”与墨笔写意的“写竹”之分。此图即属于“写竹”一路画法。柯九思曾主张:“画竹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珊瑚网·画跋·卷八》)观此图画法,拳石皴法浑厚,实源于董巨一派,而墨竹则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写干,用笔挺拔圆浑,宛如篆书,竹节两端再复垂墨,不勾节却连属自然。竹叶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 “大叶长梢动冕旒”,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正是源自文同。 《清閟阁墨竹图》左侧柯九思自题:“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其下钤“柯敬仲氏”朱文印。画作四角均有柯九思的印章,右上角为“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印,右下角为“训忠之家”白文印,左上角为“敬仲画印”朱方印,左下角为“锡训堂章”白文印。此外,还有倪瓒的“倪瓒之印”和 “经斋”收藏印。戊寅为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柯氏其年四十九岁,清閟阁为元代大画家倪瓒的居所,根据题跋,此图应是柯九思留宿倪瓒处所画。 <b>《双竹图》是柯九思墨竹代表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b> 两株竹子从左侧伸入,一直一斜,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竹节实中带虚,竹干劲挺,竹枝有一种饱含弹性的张力,竹叶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嫩芽生长于竹节间,活脱而富有生趣。柯九思创作过许多以竹为题材的作品,《清閟阁墨竹图》就是其中的一幅。与《清閟阁墨竹图》不同,《双竹图》构图简洁,没用花卉、坡石作映衬,画面明净,布局清朗,形态端详,笔墨秀润,给人以清风拂面、秀逸洒脱之感。<br> <b>《晚香高洁图》(又叫《晚香高节图》)轴,纸本。画面长126.3厘米,宽75.2厘米。这幅古画原为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 画面主题是修竹和湖石,点缀—枝野菊,暗喻“晚香”之意。右侧落款“五云阁吏为正臣作”,并铃有“柯氏敬仲”、“敬仲画印”、“缊真堂”、“训忠之家”和“縕真之斋,图书之府,吾存其中,游戏古今,松窗棐几,万钟为轻,聊寓意于物,适有涯之生”三十四字朱文印;左下铃有“高昌正臣图画”、“永存珍秘”等印;右下有“四益之斋,图书之府,不出户庭,尚友千古”印;右上有“乾隆御览之宝”印以及虞集题款和虞集印章两枚;左上有唐寅题跋,并有印章诸枚。 <b>柯九思《横竿晴翠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b> 以纯粹的浓墨画竹而充满古韵。画面只有一枝弯曲的竹子,取势自上倾下,又旋而翻上。用笔苍劲,除主干用墨稍淡外,枝叶皆以浓墨为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实是作者寄情笔墨的用心之作。其笔法老辣,富有书法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