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甲骨文,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使用于殷商至西周早期,共发现4000多字,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h3></br><h3> <h3>金文,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使用于西周早期,至秦灭六国,按记载,金文共计3722个字, 其中可以识别的有2420字。</h3></br><h3> <h3>大篆,又称籀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文字,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起于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h3></br><h3> <h3>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书同文,车同轨”,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小篆。</h3></br><h3> <h3>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秦朝时,程邈在狱中编纂整理各国文字,成字3000,秦始皇因此赦免了他,隶书到东汉时期达到顶峰。</h3></br><h3> <h3>草书,始于汉初,当时把写的潦草的隶书叫“草隶”,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字体,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又把草书发展成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h3></br><h3> <h3>楷书,萌芽期在两汉,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楷书发展期在魏晋南北朝,繁荣期在隋唐五代,守成期在宋元明清。</h3></br><h3> <h3>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传为后汉颍川人刘德升所造,到了书圣王羲之的手中,发扬光大。<br></br></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