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熊汉俊烈士生前是铁道兵八师36团17连战士,刘纪春烈士生前是18军工兵5团战士。虽然,他们不在同一个部队,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传说:“桥墩烈士”。铁道兵的熊汉俊烈士所发生的事是在修建成昆铁路,18军工兵团的刘纪春烈士发生的事是在川藏公路。</p><p><br></p><p>然而,铁道兵的熊汉俊的“桥墩烈士”,已被铁道兵方面证实这是谣言;工兵5团的刘纪春也仅仅是个“众口相传”,虽然后来有了线索上,但还是没有最后确认。问题是一些读者阅读了有关刘纪春的“桥墩烈士”的报道后不明真相,把两位烈士给混淆了,把“刘纪春"说成“熊汉俊”,更有甚者将熊汉俊的“桥墩烈士”继续误传。这类误传散见在有关刘纪春的报道的留言内。</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关刘纪春的报道的留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于上述留言中的谣言,笔者有必要予以澄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关于铁道兵的熊汉俊烈士</b></p><p><br></p><p>网上流传有关熊汉俊的谣言:由于施工疲劳过度,不慎跌入正在浇灌的30米深的桥墩,他的遗体没有取出来。</p><p><br></p><p>前几年,针对这一谣言,铁道兵多个老兵经多方调查,走访当年烈士所在连队的干部战士,查阅原部队的有关档案,实地祭拜了烈士墓。尤其是1961年入伍的浙江嘉兴籍的铁道兵老兵许钧华<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找到熊汉俊烈士所在连队的老排长赵锦坤,</span>采访了烈士的亲密战友胡士良。经胡士良口述,在2013年7月许钧华写下了题为《热血洒黑井,英魂昭日月》的文章作出了澄清。</p><p><br></p><p>熊汉俊烈士是江西省樟树县人,1963年3月入伍。据口述者说,熊汉俊烈士是在修建成昆铁路的黑井隧道时,20米的排架连同排架上面的上下导坑之间的夹层岩石一起倒下。当时在现场的<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赵排长顿时失去知觉,胡士良班长(口述者)和熊汉俊班长、袁技术员和其他四位战士被压在坍下来的排架和岩土里。班里没有被压住的战士,立即挖的挖、耙的耙,展开抢救工作。熊汉俊</span>被倒下的排架直接砸中,夹层的岩石纷纷压在他受伤的身上。因熊汉俊伤势最重,送到卫生队不久,抢救无效牺牲。</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此外,由铁道兵女兵林建军主编、新华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铁道兵英烈名录》第567页,就对熊汉俊烈士牺牲过程有记载。这本名录,是作者本人跑遍了全国许许多多烈士陵园调查了解核实的,并查阅了各师的档案,最后经过许多老一代的领导审查核实的,是准确的。</span></p> <p>事实很清楚,熊汉俊烈士是在修建成昆铁路的黑井隧道牺牲的,安葬在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铁道兵烈士陵园,并葬有墓。2015年,广西做烈士事业的志愿者兰钢,特意到成昆线黑井隧道和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铁道兵烈士陵园,祭奠烈士,拍摄了多幅照片。上述三张就是兰钢现场拍的照片,足以正视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关于18军的刘纪春烈士</b></p><p><br></p><p>去年11月1日新华社有一篇《没有终结的寻找,追寻川藏公路上的一位无名英雄》的报道,全文如下:</p> <p><b>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题:没有终结的寻找——追寻川藏公路上的一位无名烈士 新华社记者魏董华 </b>西藏昌都,怒江天险。一座特殊的桥墩,孤零零立在江边,如同一位战士独自驻守。 当地人说,桥墩里有一位战士的遗体。为了纪念这位烈士,这座特殊的桥墩被保留了下来。 这个战士是谁? 为了逝者那不朽的名,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5周年之际,我们开启了一段漫长的追寻。 众口相传,当年修筑怒江桥时,这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 寻找的过程几经波折,桥墩里战士的身份也是扑朔迷离。 原解放军18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的出现,让寻找有了转机。 原18军宣传部长夏川的儿子芦继兵,找到了父亲当年拍摄和收集的老照片。其中一张老照片上,当年18军修的第一座怒江大桥是钢架桥身,下方赫然正是现在这座水泥桥墩。 芦继兵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这位烈士可能是刘纪春。 张小康和芦继兵通过多方查证,这名战士应该来自工兵5团。 然而,我们能找到的工兵5团的老人,大多已经离世,他们的子女对当年的历史所知甚少。 “几千名筑路烈士,许多都没能留下自己的名字。”张小康说,直至今天,仍有18军后人在寻找自己前辈的牺牲地。 “也许我们再也找不到烈士的名字。”张小康说,但烈士们的功绩不会因他们的无名而消失。(完)</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1999年8月21日无人机拍摄的怒江大桥旁的桥墩(新华社记者熊琦摄)</span></p> <p>此外,新华社还摄制6分钟的短视频《刘纪春,怒红的桥墩里,是你吗?》(文字记者、视频策划:魏董华,视频制作:熊琦)。该视频记者采访了原解放军18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和原18军宣传部长夏川之子、装甲兵工程学院指挥管理系原主任芦继兵。</p><p><br></p><p>张小康曾历时8年撰写《雪域长歌》一书,详尽记载了父辈与西藏的故事。书中也提到了桥墩的故事,但记述不尽翔实。张小康十分激动:“当年这件事一直记在心里,但始终没有核实清楚,让我们一起来找吧!”</p><p><br></p><p>芦继兵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这位烈士可能是刘纪春。这是他10年前在一个“老西藏”的回忆文章中偶然看到的。这个事迹太震撼人了,当时他就马上把名字记录了下来,还写到了讲课用的课件中。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他再也没有找到那份记载着烈士名字的回忆文章。</p><p><br></p><p>然而,能找到的工兵5团的老人,大多已经离世。非常遗憾,至今,记者仍无法确认这位烈士到底是不是叫“刘纪春”。也许,我们无法确定这名烈士是不是刘纪春,但他和无数长眠在川藏公路的烈士们的故事将永远传唱下去。</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辟山开路。新华社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筑路战士在辟山开路。新华社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小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综上所述,熊汉俊与刘纪春都是传说的“桥墩烈士”,但熊汉俊已被铁道兵方面证实是谣言;而西藏昌都怒江天险的那座特殊桥墩里有没有烈士?烈士是谁?还没终结。所提供的重要线索还不够充分,也仅仅是“可能”是刘纪春。因此,两位烈士要很好地区别,不能混为一谈。</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刘纪春的传说,他“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不知当年工兵团是怎么浇灌桥墩?笔者对此不好评说。根据铁道兵的桥墩施工情况,那年代缺乏现代机械,设备简陋。桥墩施工,只能两米一节两米一节地往上浇灌混凝土。要等两米墩身混凝土凝固了,才能拆模,再往上立两米的模板继续浇筑。桥梁施工的混凝土都是在现场手推车运砂石水泥,再用小拌合机搅拌的。受施工现场和条件所限,一次不可能浇灌混凝土太多。混凝土都是碎石沙子组成的“硬件”,即使人掉下去,最多也就会陷下去三五十公分,不可能将一个人埋进去。</span></p> <p>笔者很同意原18军宣传部长夏川的之子芦继兵在新华社记者采访他时最后说的那段话:“他们为西藏人民操了一辈子心,他们为西藏发展奉献了他们的一生,我们这些人有责任把这件事搞清楚,我们有责任为刘纪春这样修路英雄弘扬他们伟大事迹!”</p><p><br></p><p>总之,我们对烈士牺牲的过程必须坚持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胡乱编造就是对烈士的不敬重!铁道兵的熊汉俊的牺牲过程已有定论,熊汉俊的“桥墩烈士”应当休矣!</p><p><br></p><p>至于工兵5团的刘纪春有关方面正在积极追寻,按目前的情况来看是有难度。不管结果怎样,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筑路英雄,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成共和国坚实的基石,烈士的功绩不能因寻找他们无终结而终结!烈士的精神永存,军魂永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资料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①《“熊汉俊烈士被埋在桥墩里”的错误说法不能再误传了》作者:赵锦坤,口述:胡士良(铁道兵战友网2020-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②《对“熊汉俊烈士被埋在桥墩里”的错误说法的佐证》作者:林建军、林玉树(铁道兵战友网2020-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③《没有终结的寻找---追寻川藏公路上的一位无名英雄》新华社客户端1999-11-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④《刘纪春,怒江的桥墩里,是你吗?》央视军事公众号(来源:新华社)1999-11-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本分在《新华网》《今日头条》和《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发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