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探索艰辛路,半世纪播种垦荒牛 , —徐光耀教授

郭慕秋

<p>  徐光耀(1946~)出生上海,1965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附設推拿專科學校。該校是在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直接關注下成立的,學生畢業後,大多被分派至全國各省及重要城市,成為當地推拿的開山鼻祖,因而學校被譽為「中國現代推拿醫學培育的搖籃」「推拿醫學的黃埔軍校」。學校課程設備齊全,在公共基礎課程中設中藥學、方劑學、內科、婦科、兒科、針灸的前提下,突出讀《內經》原文、《傷寒論》《金匱要略》與《經絡學說》,此外,新編的《中醫基礎理論》與《生理解剖學》及《物理學》,開拓思路,有利創新。推拿專業甚重視手法與功法的練習,每每黎明即起,刻苦練功,手法練習多年堅持不懈,使推拿專業名不虛傳。該校匯集全國著名推拿代表於一起,有源於江蘇的《一指禪推拿》,源於山东的《內功推拿》,創於上海的《㨰法推拿》,及骨傷的石氏(筱山),王氏(王子平),所授學生手法全面,運用於內、外、骨傷、小兒、婦女諸科得心應手。</p><p>&nbsp;&nbsp;&nbsp;&nbsp; 畢業後,徐光耀即服從國家分配,奔赴當時甚為落後的廣西,任職廣西中醫學院,一方面開創設科,服務大瘝,另方面,即登台授課,培育人材,成為廣西公認的推拿醫學開拓者。經歷了長期的磨練,並於1988年建立起全國率先有病房的推拿病區,90年代,又為醫院協助建立保健特色中心,以致發展《元之源》保健養生中心,成為業界的一面旗幟。時至今日,推拿病區已多年成為國家中醫管理局重點學科單位,《元之源》也成為全國治未病示範單位。</p><p>&nbsp;&nbsp;&nbsp;&nbsp; 積極貢獻社會,徐從事廣西中醫學院教學與臨床外,為中醫的發展竭盡努力,在不要國家一分錢投資,不要國家一分錢報酬的前提下,成為《光明中醫骨傷科雜誌》的主要創始辦刊人之一,及與之相輔的《光明中醫骨傷科函授學院》任副教首長。《光明中醫骨傷科雜誌》受同行的認同而很快成為中華醫學會中醫骨傷學會全國的會刊,繼任雜誌社副主任與主任編委。</p><p> 前後擔任全國推拿學會首屆、二屆委員,創立廣西推拿學會,任主任委員,全國人才研究會骨傷學會理事,廣西國際手法醫學會副會長,廣西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廣西醫學氣功學會主任委員。</p><p>&nbsp;&nbsp;&nbsp;&nbsp; 五十多年來,致力發展推拿事業,堅持吸收現代醫學理論不斷提高和發揚推拿醫術,提出諸多學術觀點。因思考推拿手法醫學,其治療機理不能套用以中藥「四氣五味」推理的內科理論,特在一九七八年著文提出正骨推拿的「三通」理論,即「鬆則通,順則通,動則通」,並很快成為全國統一中醫教材《推拿學》的新理論。隨後,又強調推拿手法的「信息、能量與解剖調節」,以能更全面認識與運用推拿手法的作用內涵,提高手法質量。目睹八十年代全盘否定传统推拿极左思潮,盲目扳扳扭扭而不时发生的医疗事故,從85年起即不斷呼籲手法安全,強調正骨復位的不同節段復位方法,反對千篇一律。針對中醫界滿足「阿是穴」的惰性,盲目下針與推拿,在89年,即寫「壓痛點研究」提出壓痛點概念、形成、压痛性质与尋找規律、壓痛特點、及針對性的治療手段。鑒於肩周炎針刺與推拿效果的不確定,提出「肩活動節律」,以區分病灶部位是肩肱、肩胛骨胸壁關節、抑或胸鎖關節,提高了針推治療的精準性。其次,在提高對壓痛點的前提下,在小針刀發展初期,自創「滯針療法」,旨在破壞壓痛點,消除激痛,並自創「運氣針刺」提高針刺效應。</p><p>&nbsp;&nbsp;&nbsp;&nbsp; 所著論文與工作成果,曾分別獲廣西科協1989、1991年度優秀論文獎,1991年度世界首屆生命力杯國際傳統醫學優秀成果獎,曾參加編寫與擔任學科編委與學術秘書的大型工具書《中國骨傷科學》(十卷,270萬字),獲評中南六省優秀圖書一等獎。尚有大型工具書《中醫推拿學》任副主編,大型圖書《中國手法醫學大全》任副主任編委。1992年獲「中國杰出骨傷人才」稱號,1995年獲「廣西優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被評為首批「廣西名老中醫」。</p><p>&nbsp;&nbsp;&nbsp;&nbsp; 香港回歸祖國後,為發展香港中醫藥事業香港大學在考測了全國各中醫院校後,三次到廣西南寧與他面談,終促成他到香港大學工作,創設推拿學課程與骨傷課程,由他親自訂立教學大綱與編排課程內容,並親臨骨傷門診。2012年8月又被轉聘香港中文大學,任專業顧問及屬下的教研中心之一,仁愛堂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診所任高級醫師,兼行政中醫服務主管,負責培養香港醫管局對年青中醫師於大學畢業復的三年培訓工作,藉以提高整體中醫基本醫療水平和拓展中醫專病服務,推動循証醫學,促進中西醫交流,評核年青中醫師臨床工作表現,同時又被委任為香港醫管局中醫部所進行的中醫臨床詞彙標準化項目組專家成員,以協助制定中醫臨床詞彙標準,制定發展方案,促進中醫藥界的共識。</p><p> 2017年再次退休後,又被聘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本部客座教授,出任教學專科門診,發揮餘熱為市民與學生服務。</p> <p>徐光耀教授部分成就。</p> <p>  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是闻名遐迩的培养手法医学的专门学校,在中央的关注下,有当时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为名誉校长,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的毕业人才纷纷踏入社会,服务大众走向全国,计有600多人奔向全国省市级大医院与中医院校,成为手法医学的种子,开花结果,被誉为“中国手法医学的摇篮”“手法医学的黄埔军校”,名实相符。</p><p>六十年初,前后有数名毕业生分配至广西,先后有桂林、柳州、南宁等始设推拿科。徐光耀教授被安排至广西中医学院,时值由原来中医专科学校改制为学院,亟需科程设置的完善,对他来说是教学临床双肩挑。担子沉重。在一边于附院开设推拿科的同时,另一边即登上大学讲台。从1965级始创,始终没有离开教学,当护校建立后,又在十多年间承担护校的推拿科程导师。</p><p>&nbsp;&nbsp;&nbsp;&nbsp;在广西,推拿医学的发展是很难的,因历史的原因,人们缺乏对推拿医学的了解,既有社会坊间的轻视,也有业界的排挤。在这样氛围中,埋怨与牢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自立自强。五十年余,他努力开拓与发展推拿,继承祖国推拿医学特色,发掘研究特色推拿,大力培养推拿人才,提出许多有关推拿医学的学术新论点,率先建立起推拿病房,提高了推拿的历史地位,也最先整理养生保健推拿,推动了“治未病”的中医战略性的重视。</p><p>面对2000年新世纪,随着香港的回归,又将推拿医学传播至海外,在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临床与教学中,培养新人才,服务民众。但也是艰难的,又面临一个扭转社会对推拿不解与鄙视的新战斗中。。。。。。</p><p> 50多年在荒郊野地开垦!50多年的披荆斩刺!50多年的翻土播种!50多年的坚持与不懈深耕……用血和汗水在荒芜的中医土地上为我们耕植了一片绿洲!在致致以求前行探索路上深入研究与实践,他在繁忙的教学与诊务之余,从新的视点高的维度为我们写了一篇篇论文:提出正骨推拿的《三通》新论点、《对推拿手法的内涵认识与要求》、《颈椎病手法安全研讨》、《“滞针疗法”旨在破坏压痛点》、《压痛点的研究与影响&nbsp;》、《从肩关节活动节律精准治疗肩周炎》、《从推拿练功到运气针刺的创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动态推拿治疗》、《功法篇》等等。闲暇时,他泼墨走笔,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完整的人格魅力为我们画出一幅幅精美的佳作。</p> <p>徐光耀教授诗</p><p>中医文化节听春源大师抚古琴</p><p>在香港演艺学院,欣赏中医文化节之[中和養心]古琴演奏,晨醒枕边拾句:</p><p>一</p><p>宫商角徵羽五音,</p><p>声声入臟赋五形。</p><p>炁隨意念解胸痞,</p><p>神用太劳静養心。</p><p>天问求索訴茫茫,</p><p>云水难测恐惶惶。</p><p>矣乃一声涟漪远,</p><p>德学滋润含消遥。</p><p>二</p><p>春源大师抚瑶琴,</p><p>淺吟低唱传古韵。</p><p>胡茄十八拍拍精,</p><p>才女文姬迟迟行。</p><p>岁月十二鸿迹断,</p><p>膻味狐衣終懨惺。</p><p>一旦归汉泣且哭,</p><p>双儿牵衣怨而呼。</p><p>孝慈不兼难两顧,</p><p>親情难割人生苦。</p><p>卷葉作笳吹之哀,</p><p>调付琴中淚滂沱。</p><p>2018.5.26 </p> <p>他是一位集医、诗、、书、画才能于一身的中医名家,同时也是丹青行家。他用诗画反映出他的思想,意志、感情,呈现出儒家的风范、道家的精神、禅家的禅思;他用高超的医术悬壶救世,造福大众。他在繁忙的教学与诊务之余,泼墨走笔,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完整的人格魅力为我们画了一幅幅精美的佳作。他在诗中调侃自己:</p><p>我本中医務瘝忙,</p><p>传道授業企学堂。</p><p>白发不忘兒時習,</p><p>兴來丹青磨時光。</p><p>及冠赴桂創新业,</p><p>过艾漂港播歧黄。</p><p>蜗居虽是方寸地,</p><p>挂墙伏地宇宙广。</p><p>2020.11.3</p> <p>他在《绘画对中医药人员质素的影响》中从三个方面阐述该观点</p> <p>他在《绘画对中医药人员质素的影响》中阐述:以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为基石的中国文化,浸肉入骨地渗透在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中。</p><p> 尤其是道家觀念,更加主線貫穿始終。儒家的”仁學”,決定了對人生的關注,強調社會秩序的正常運作和”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單強調自修,而且在乎推己及人。道家的”無情”、”無己”、”無為”,以”物我兩忘”,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與道教有關的一切生命之學,如修身養性、順應自然、藥餌飲食、房中術等,實乃道家思想對求仙與養身之道的演釋。禪宗以參究悟性、彻見心性為主旨,進行純真覺的體驗和內心的反思,以求物我融一,一切皆空的終極真理,以自度度他為途徑,以看透、放下、結緣三過程直面人生,積極對待生死、病痛、財富。總括道、儒、禪三者,盡管教義不同,釋理方式有別,但都是將”生命”理解為“人,而“人”有多方面的需要與治理:肉體和精神。</p><p>&nbsp; 產生于中國社會的中國藝術,自不免充實中國特色,恰如同樣一顆種子,播在不同的環境中結出的果子會有異。中國畫,不單是紙、墨、顏料的工具與西方不同,即在所畫的內容透露出的氣息也會與西方截然有別。以風格而言,中國畫以雅、靜、含蓄為特點,不妄張揚、浮蕩、豔麗,尤其是明清時期漸形成的文人畫,更集詩、書、篆、印為一體,直接反映出畫者的思想、意志、感情,或諷、或頌,呈現出儒家風範,道家精神,禪家禪思。</p><p>&nbsp; 就此點而言,繪畫興趣有助于中醫藥從業人員的文化底蘊和人格的完整。</p> <p>  他在《绘画对中医药人员素质的影响&nbsp;》中阐述:醫誠藝也 --- 出于相通的思維方法</p><p>&nbsp; 中醫是傾向于非標準的個體醫學,而西醫是傾向于標準化的群體醫學。</p><p>&nbsp; 中醫認病來于“天人相應”的觀點,把天象比作人象,把諸如對人體生理功能、病理機制、情志表現、用藥處方等均不離“取模擬象”的方法,而“取模擬象”,需要形象思維。圍繞着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又包含着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總之,“醫者意也”。一個中醫家,要善於用“意”,將“意”不斷注入醫學學問中,力圖意類相借,變化感通,以意診脈,以意用藥,以意解病。</p><p>&nbsp; 這不是說中醫不需要邏輯思維,但中醫的邏輯鎖定在來源於形象思維產生並演繹的理論,與西醫有別的是西醫理論建立在現代解剖生理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上。作為群體醫學的西醫,根據群體統計認識疾病,診療疾病,去異求同,注重共性與常態,往往是百人一方,萬人一方。中醫則是存同求異,在同一治則規範的範圍內,每個中醫都有自己的選擇取向,因此在治療決策上偏於個體代、非物化、非規範化,並結合醫者個人的心態、性格、經驗和師承流派等因素,導致處方必然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因此是一人一方,百人百方,千人千方。</p><p>&nbsp; 中醫治病的關鍵在于從治法到方藥階段。治法示人以規矩,不能教人以巧,高明的中醫師知常达變,不囿一般技藝,不墨守成規。所謂“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原醫以知政”,誠謂醫人猶如治國,要有謀略之才,有謀略才能度時定勢,巧用活用。人與機器不同,人有思想、有靈魂,不只是五臟六腑、筋骨皮肉各種“零件”的組合,人有社會屬性,有政治與經濟地位的不同,有地域、民族、宗教與文化上的差異,因而,同一種病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一樣的反映,不同的人對同一種病也會有不同的態度。古語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醫生對社會漠不關心,不諳時代脈搏,不食人間煙火,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呆醫。溫病學大師吳鞠通言:“進與病謀,退與心謀”,或許是對此理的感悟。</p><p>&nbsp; 眾所周知,藝術是非標準化的,每個畫家都有個人的視角與表現風格,面對同一描繪對象,着重點可有不同,筆法也各有特點,或細膩,或粗獷,或精雕細琢,或大氣磅礡,但結果卻都可以忠于對象,描繪精確,令人感動。比照中醫,同樣與每個醫生的個人修養、個人技藝密不可分,在大致相同的治則規範內,每個醫生的處方與處理手段(包括針灸、推拿等),也可呈現不同的風格,就此點而言,中醫診病與其說是技術,不如說是藝術。</p> <p>  徐光耀教授在《绘画对中医药人员质素的影响》中进一步阐述观点三:修身養性 -----&nbsp;通向大醫精誠的有益途徑</p><p>&nbsp; 為人一生,要活的有趣味,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有趣味的人,生活內容豐富,活得積極,活得瀟洒,活得精彩。沒有趣味,則暮氣沉沉,易閑懶消沉,無精打彩,得過且過,甚者如行屍走肉。</p><p>&nbsp; 當然,趣味有雅俗之分,愛好也有正邪之別。中國自古以來倡導文人雅士的“琴、棋、書、畫”,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玩樂,而是“禮”教育的重要組成,借此以修身養性,生長智能,培養儒家風範,君子之德。</p><p>&nbsp; 醫道是學問,做學問要靜而不躁。“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唯“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病,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纤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一個醫生,高雅的業餘愛好,包括繒晝興趣,可有助靜心,有助禪思。一幅畫構圖佈局有主次,有虛實,有意到筆不到飛白氣韵,而立方遣藥,何嘗不是君臣佐使,虛實相間,用藥輕重,配伍精當,不失神來之方。</p><p>&nbsp; 以性養德,德彰天地。靜漠恬澹以養性,和愉虛無以養德,藝術美使人超出利害,忘卻物我。通過學畫,怡養性情,蕩滌煩襟,破除孤悶,釋解躁心,候迎靜氣。一個善書善畫、有藝術氣質的醫生,常常關注社會,重視生命,易做到面對病人“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不得起“邀射名譽”、“經略財物”之念。</p><p>&nbsp; 中國的傳統道德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做人準則。何謂知識分子?從儒的精神觀之,不單是讀書識字而已,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抱負,能先知先覺,對社會擔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從屈原的《九歌》、《天問》所發出的“上下求索”的精神,范仲淹《岳陽樓記》所嘆咏的“先天下的憂而憂,後天下的樂而樂”的感懷,及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喊,無不體現着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然而,在文化教育相對普及的今天,盡管讀書人多了,但人文精神卻正在逐漸消退。以醫生這個人類崇高職業而言,市場大潮的無情沖擊正在考驗每一位白衣天使的道德水準。</p><p>&nbsp; 閑來畫畫吧,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也許有助道德的提升,是個人修養借以通向大醫精誠的有益途徑。</p><p>&nbsp;</p><p>&nbsp;</p> <p>  他是一个实干家,如今74岁高龄了仍然没有脱离临床,仍然奋斗在一线;他还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在采药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在《采药谣》篇首语中写道:記我49年前常上山采葯,每次半月,餐風飲露,卧無定處。于清明節又再出发,一路風雨,山溪暴漲,至黄昏,連人帶車飞落27米深谷,全車十人昏迷至夜半醒來。我斷兩根肋骨,仰面朝天屈膝足抵車胎,險無斷肢。眼望滿天星斗對我眨眼,山風輕撫我身,蛐蛐在身边為我歌唱,好一首生命交响曲啊!</p><p><br></p><p><br></p><p><br></p> <p>采葯謡</p><p>——徐光耀教授</p><p>戴草笠,穿球鞋,</p><p>腰插斧鐮行滿山。</p><p>足登云霧飄若仙,</p><p>夜卧禾薪鼾息歡。</p><p>三石一盆做野炊,</p><p>菜甫魚蛙一鍋煎。</p><p>椒叶山芡都是菜,</p><p>蕉花紅紅令人涎。</p><p>牙痛即嚼兩面針,</p><p>崴骨前采小羅傘。</p><p>隨機加入鷹不泊,</p><p>再酌金毛,抱石蓮。</p><p>扎手小心功勞叶,</p><p>酸濇原是獁狫卵。</p><p>咽痛,哮喘药遍地,</p><p>大海,玉竹,金果㰖。</p><p>癌結上摘葵扇子,</p><p>下挖魔芋藏深泥。</p><p>盤根錯節找松茸,</p><p>頭尾不見過江龙。</p><p>似燭非燭名蒲黄,</p><p>半楓半荷風濕攻。</p><p>一斧未識是何藤?</p><p>滿手雞血悸恐恐。</p><p>男歡女愛迷魂草,</p><p>听樂風流舞翩章。</p><p>狂犬病发涙汪汪,</p><p>伤寒夾色心惶惶。</p><p>奇難怪症問大山,</p><p>山中有寶莫輕狂。</p><p>憶采葯歲月,艱苦浪漫,回味不盡。</p> <p>这是徐光耀教授2002年被邀参加马来西亚国王生日宴,徐光耀教授馈赠国王一幅佳作。</p> <p>这是广西今年11月份召开的广西推拿年会,主题“广西推拿发展55周年”实是肯定徐光耀教授赴广西工作的成就,虽然因为疫情未能赴会,但会场充满了对徐光耀教授的肯定之情。很多与会代表纷纷给徐教授传微信留言:“徐教授,您广博的知识,唤醒了我们的求知欲”……“老师人没出席,精神境界却在会场”……等等,这让五十年探索艰辛路,半世纪播种垦荒牛</p><p>的徐光耀教授感到欣慰。</p> <p>他有儒家精神的闵人为怀的爱国情操,有徐光耀教授诗词为证:</p><p>昨天又起念,想把我文革時"仃課闹革命'',与学生下乡"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往過的村落画出,並吟配诗:</p><p>下乡曾在山村住,</p><p>插秧耘田收稻谷。</p><p>盐巴落粥日三餐,</p><p>燎阳灼身无完肤。</p><p>粒粒辛苦非口誦,</p><p>风里雨里搶米粟。</p><p>身在闹市勿驕奢,</p><p>時時关情念农夫。</p> <p>徐光耀教授的诗</p><p>夜半又造几座山,</p><p>醒來睡在大石边。</p><p>惺忪未辨在何处,</p><p>烟里雾里走一圈。</p> <p>生命中留下的种种痕迹,无不是平凡中的惊艳之美。</p> <p>如山的信念,长出不屈不饶的精神</p> <p>画笔每描摹一次,便把自然界的美搅动一次,于是心灵便有了一千种和谐的音响。</p><p><br></p> <p>生活淘汰了一个又一个定律,却不能抛弃这被爱升华的心灵……</p> <p>你惊艳我的时光,我温柔你的岁月,而后渐行,渐远,渐无息……</p> <p>独把茶盏</p><p>独倚窗</p><p>明知您在远方</p><p>却还要一再张望</p><p>冷雨越下越长</p><p>灯火渐暗时</p><p>已是茶淡无香</p><p>汲取着您赋予的能量</p><p>晨光里又见您满头银霜</p> <p>沿着岁月流逝的方向,让心在一幅画的韵律中倘徉,那里有清丽环绕的烟雨黄山,有风轻雨柔的云水长天,那是心灵栖息的牧场,是亘古绵长的厚重,是叠加的纵横交错的故事……</p> <p>自古污泥未染身,赢来墨客赞清纯。</p><p>深宵歌咏犹萦耳,薄曙欢娱更动人。</p><p>百里花开云梦泽,三秋叶悴洞庭滨。</p><p>冬眠过后尖尖角,蛙鼓东风又是春。</p> <p>用心收集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笔触及,都是情不自禁的欢喜,任无尽的思绪捕捉路过的风景,与岁月一起虔诚皈依……</p> <p>是谁把颜色涂在了素色的季节里?没有谁会在意心底那份珍惜,没人会疼惜为何倔强执迷。</p> <p>一幅画是一程跋涉的远行,是一场禅意的修行,在这一页光阴里,您将遗落的情怀搁浅在山水之间。也许,一生太短,来不及多想,已是物是人非的清凉。或许,一生太长,不知道怎样去遗忘,那些悲喜交加的吟唱。多少美若花开的惊喜,早已散落在时光深处的尘埃里;多少怡人醉人的往事,早已隐落在烟雨深处,只有用风雨人生去感悟一个风和日丽的结局</p> <p>时光与心事相望,温热的画笔将错落杂乱的思绪梳理,只为您能看见……</p> <p>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p> <p>人生是一场行走中匆忙的交错,我们在修复残雪纷飞的断桥,我们在留恋一别康桥的雨巷,多年以后,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更好的自己,待到花开烟雨时,还能深深地忆起……</p> <p>绿城飘浮数十年,悠悠过往似云烟。</p><p>庙堂肃穆门难入,口袋空虚位少迁。</p><p>非钓荣华非钓誉,却求淡薄却求贤。</p><p>心知得失何须计,明智糊涂各半边。</p> <p>光阴无言,一程时光如此这般惊艳,风吹过的,是沉淀在生命中的一份坦然,心遇见的,是留存在心底里一抹圣洁的念。</p> <p>将心中那份美好留在彩蝶飞舞间,沉淀于时光深处深藏。从容走过,就好。</p> <p>东坡引☆忆往昔</p><p><br></p><p>寒冬飞素雪。</p><p>谁把梅花折?</p><p>依稀记起昔时别。</p><p>纤纤鸾影孑。</p><p>相思饮尽,红豆采撷。</p><p>更羡慕、花间蝶。</p><p>千行小字痴心叠。</p><p>佳人音信。</p> <p>《致徐光耀教授》</p><p>一生勤耕耘</p><p>内心已坦然</p><p>只仗医诗画</p><p>踏遍九州与天涯</p><p>屡屡遭曲解</p><p>频频遇风寒</p><p>一生高雅守</p><p>不为财和钱</p><p><br></p><p><br></p> <p>重阳足踏即兴游</p><p>回旋石级登高处</p><p>峰顶伸手挥霞入</p><p>登高悬空索渡舟。</p><p><br></p><p>山远近,大江流,</p><p>相搀掩映各千秋</p><p>峰回路转情依旧</p><p>吐气呵风乐忘忧</p> <p>登高寻绝顶</p><p>回旋访仙踪</p><p>雾锁山门径</p><p>风梳细叶松</p><p>破云红日嫩</p><p>何惧入山中</p> <p>千山裹素怀新梦</p><p>万木凋枯念旧踪</p><p>落寞临风休惋怅</p><p>含姿蓄锐自欣荣</p><p>开晴熙照峰还翠</p><p>褪尽萧条日更红</p> <p>最喜绘画泼墨行,落笔朴实不镶金。</p><p>画山画景天然味,忘利忘名自在心。</p><p>莫道忠魂情款款,何须择景夜深深。</p><p>高山流水兮兮惑,一曲广陵谁伴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