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家乡方言

唐瑭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桂林东北部的全州,地处湘桂走廊,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古时曾长期属湖南管辖,至明洪武二十七年才改隶广西桂林府。方言主要通行桂北平话,本地人称之为全州话,有方言研究者将其归属于湘语,亦有将其归属于西南官话桂柳片者,与相邻之永州口音较为相似,较之湘西则有所差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全州,自秦始皇建置郡县以来已逾二千多年,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等深铬黄河、长江流域先进文明的痕迹。据资料所说:全州语言系“越头楚尾”官方普通话岭南支系,区别于桂柳话、湘语之间,除了官话外,还约有三分之一说有“活化石”之称的古吴越土话以及盘氏瑶族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一个是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的贯通,以及境内大小河流通衢;另一个是无数陆路古道辐射湘黔粤,因此促进了南来北往的官贾、军兵、流民等频繁迁徙、定居于全州,因而,奠定了全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传统优秀文化根基,同时,各地民间方言俚语也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p> <p>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华夏八大方言基本在南方(占七个),其中犹以闽南语艰涩难懂。古来因北方战乱频仍,就象周树人所言”城头变幻大王旗”。数朝几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之境地。再是北方地处平原,人与人交流甚广,战乱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北方方言极少,而且方言差异也不大,基本近于北京语。不象南方多山地隔,人与人交流少,故其方言种类也相对较多,且难懂。</p><p><br></p><p>其实,全州话是普通话的一个变体,只是有些音有点改变,如‘去’说成‘克’。‘我’习惯说成‘俺’,‘自己’是‘自嘎’,‘没得’是‘没有’的意思··……还有一些是特定的称谓如“鬼仔仔”是指调皮的小孩子,而“仔仔”却指“零食”等等。</p> <p>但全州话也不完全一样的,有土话,有官话。出了县城,东南西北各乡镇的话就有不同的变化,语言很有地方特征。往南走,口音基本一样,才湾、凤凰、绍水、咸水的就差不多;往北走,永岁、黄沙河,庙头,文桥,安和等地就是土话很多,齿音越来越重,吃饭说成“ci wan”,最典型的是庙头人说的“洗脸”变成为“死脸”。相传一位主人与一位客人为洗脸在互相歉让着:你先死你先死,你死了我再死!让人听得毛骨耸然!(绝无恶意)!几乎是“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话”了。</p><p><br></p><p>说来好笑,身为全州人,我有很多都听不懂的。石塘这边的就因为靠近灌阳而与灌阳话有点相近了,东山白宝听说也是讲土话的,以瑶族为多,应该讲的是瑶话。以前在县城里的学校,很多老师就是用全州话上课的,现在也应该是统一的普通话了。</p> <p>全州方言的称呼语,很多方面与普通话称呼语,就其书面形式大致一致,但就其口语表现形式却有其独特性,有的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叫法大相径庭,带有强力的地域特色。比如称“父亲”为“嗲嗲( diǎ dia)”,此俚语与湖南常德市石门县等地称呼相似,而江苏溧阳等地也用作称呼父亲。虽然全州于洪武纪年以前为湖南管辖,但在这一称呼上,它却与江苏溧阳等地所称呼更为一致。</p><p><br></p><p>其实,“父亲”只为书面语,在全州家谱中及亲朋书信来往中多用此称呼,与“嗲嗲”相对的普通话称呼应是“爹爹”或“爸爸”,它们属于口语。而全州方言中“爹爹(diā-dia)却指高一辈的祖父。而称“爷爷”却不是祖父,则是指“姑丈”了。</p> <p>但在全州方言中,更为口语化的是称父亲为“老丈伙”,还有的喜于称“老杆子”,这种称呼当然有点不很尊重,多来自老夫老妻间的妻子称呼丈夫。</p><p><br></p><p>再如称母亲为“姆妈( mǔ mā&nbsp; )”,在许多上海的方言中,都能听到“姆妈”的称呼,全州这一方言与吴方言区以及与之有关联的江淮方言、浙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称呼是一样的。可见,全州方言口语保留了吴方言的一些口语、俚语。</p><p><br></p><p>全州方言俚语复杂多样,区别别地最突出的就是一个“肯”字。北方话说“肯”是肯定的意思,“积极肯干”是评定一个爱劳动的人。全州话的“肯”字,是否定的意思,“那东西肯好吃”,就是不好吃!睡觉,全州人说“打眼闭”;“热”说成为“奈”;“手”念成xiu(四声)。陈、秦不分、张、姜不分……喊一声姓jiang的和姓qind的站起来,那些江、张、章、姜、詹姓者和陈、秦、成等姓人都要一起站起来!</p> <p>记得有句俚语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全州人讲普通话”。这不是嘲讽,而是事实如此。</p><p><br></p><p>这里有一个笑话:两个全州人开车送一个北方来全州考察的人下乡,路上被几处坑巅了。司机便讲:昨天俺们走嘎这慨,路高头没有这些“蛋蛋古”的,今天啷做起的就有嘎了,不好意思抛倒你了!</p><p><br></p><p>另一位不满意司机讲的话怕北方人听不懂,便主动用全州普通话解释讲起来:昨天我们来过这朵仔,路上并没得这些眼古的,今天不晓得怎么就有了?他转过头看着同伴讲:是不是那些豆子鬼搬了些麻鲁古在路中间(读甘),你没看见开了上克,赫倒客人了!</p><p><br></p><p>两人的话客人一句也没听明白,只觉云里雾里,望着他俩一楞一楞地!</p> <p>这里说一些题外话:现在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小孩。这是好事,但也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都说方言是一地的遗传因子,通过它可以追寻宗族的演变、地方历史的演化和与周边地方的联系。</p><p><br></p><p>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语言的同化作用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人固守本土的心理在淡化,方言特别是原本就处于弱势方言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其领地在缩小、性质在改变,甚至有人担心有一天方言会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于是方言被看成是反映当地以往语言、文化等的“活化石”,弥足珍贵。</p><p><br></p><p>一些有识之士探源发古,纷纷属文,试图保存方言原貌。比如上海小学里规定还要开一门沪语的课,广东就有专门的“白话”广播,香港还有专门对应白话的文字等。作为所属湘方言一系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州方言,自然有人担当使者,欣然撰文,或发于报刊,或见诸网上。我希望孩子们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还要多多讲全州话,让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然而有所传承!</p> <p><br></p><p>文字:唐瑭</p><p>图片:来自网络,诚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感谢美友光临</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