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老城厢——大境古城墙和大境道观

碎星糖_Sugar

<p>前面说过,人民路、中华路两条道路曾是上海县城的城墙,而在今人民路大境路附近,还保留了一段50米左右的城墙,上面还有一处道教关帝庙——大境阁,建于城墙上的道观在上海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p> <p>人民路对面看古城墙和大境阁</p> <p>大境阁外</p><p>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供关帝像,后改建成三层高阁。大境阁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的一——“江皋霁雪”</p> <p>大境关帝庙有关介绍</p><p>上海自元代建县后,未筑城墙,明代时多次遭到倭寇侵略。为了应对地方入侵,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仅用3个月时间赶筑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城上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增筑敌楼3座、箭台20座。后来倭寇之乱被平定,城墙的军事作用有所减弱,人们<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四座建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代后期,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上海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古城楼已成了阻碍城内外交通、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遂于1912年7月先拆南半城,1913年拆北半城,将拆城的泥土填没城壕,历时2年竣工。由于当年拆城指挥部——城壕路工事务所设在大境阁,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后以九亩地的泥土充填大境阁下这段城壕的泥土,才使这段城墙和大境阁得以保留下来</span></p> <p>寻访过程并不顺利,疫情防控期间,门卫告知现在不开放,又不愿通融,只能外面拍拍走人</p> <p>尽管无法接近,但在外面看得出,这座楼阁还是非常漂亮的</p> <p>大境路城墙是上海县城唯一保留下来的的古城墙</p> <p>古城墙</p> <p>不同角度拍摄大境阁</p> <p>大境阁旁边还有一座“大境”牌坊,建于清道光17年(1836年)</p> <p>题字为“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仙径别开云一线,世天此生阁三层”</p> <p>“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道光元年(1821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亲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大境阁因此成为沪上八景之一"江皋霁雪",名声大噪,下附雪景图(引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