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党史人物】礼辛三烈士</span></p> <p> 陈世昌(1921―1948),陈益清(1905―1948), 陈保豆(1910―1948),三人均为甘谷县礼辛乡陈家庄人。1947年10月,由中共陇右工委负责人毛德功介绍,陈世昌、陈益清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保豆为中共党员培养发展对象。同时,陈家庄成立中共地下党支部,陈世昌任支部书记,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培养进步青年参加革命活动。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红四方面军路过礼辛,红军张营长在陈世昌家居住了几天,陈受到了红军革命思想的教育,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1948年1月,三人参加陇右游击队,归陇右工委高健君等领导。1月9日,陇右游击队48人到安远镇袭击恶霸张慕如。往返途经礼辛乡陈庄时,陈世昌等三人联络领路,在陈世昌家为游击队员安排食宿,并组织党员站岗放哨。战斗结束后,三人积极掩护,保护游击队员安全撤退。 </p><p> “安远事件”后,天水专员兼陇南警备司令高增级带领6个县自卫队和天水骑兵学校一个骑兵中队,在安远、礼辛、大石和通渭榜罗、毛家店,陇西县城一带“清乡”、“剿匪”。由于判徒告密,陈世昌等三人先后被捕,敌人在审讯中滥施酷刑,1月21日他们在礼辛镇石庄沟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其革命英烈事迹,1997年6月在其家乡陈庄小学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47厘米、宽28厘米、厚13厘米。原甘肃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天水市市志编委会编审张举鹏撰写了碑文。</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革命烈士】</span></p> <p>陈忠义,男,中共党员,生于1917年9月2日,甘肃省甘谷县礼辛镇陈庄村人。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进军西藏先遣连战士,1951年春夏之交在藏北扎麻忙堡牺牲,享年34岁。</p> <p> 1950年8月1日,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解放西藏的总体部署,陈忠义所在的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由汉、藏、蒙、回、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的136名官兵组成的进军西藏“先遣连”,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副连长、全军特级战斗英雄彭清云等率领下,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誓师出发挺进藏北。他们在没有地图、没有向导、没有道路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孤军徒步2000多公里,横跨海拔6400多米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历尽千辛万苦,以牺牲63人的沉重代价和后续部队一起解放了阿里全境,将红旗插上了藏北高原,促进了西藏全境的和平解放。</p> <p> “先遣连”官兵进入浩瀚的藏北无人区后,给养线被大雪阻断,便经受着饥饿、严寒、缺氧和高山病的折磨。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他们组织打猎自救,过着以兽肉为食,兽皮为衣,兽骨为器,燧石取火的原始生活……</p><p> 为了补给先遣连官兵和战马粮草所需,毛泽东主席命令王震将军“不惜一切代价打通给养线。”于是,驮运队前赴后继,历时百天,只为先遣连送去了1.5公斤食盐和7个馕饼。而倒在运输线上的4万多头牲口的白骨却摆在了进藏的路上,至今在直升飞机上还能看见那白骨连成的一条线,断断续续地伸进了昆仑深处…… </p><p> 1951年3月7日,先遣连一天举行了11次葬礼,在回营地的路上,又有送葬的战士死去……</p><p> 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授于该连“进藏先遣英雄连”光荣称号,给全体官兵记“大功”一次,每人还获得“人民功臣”和“解放大西北”勋章各一枚。军史记载“中国共产党自1927年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以来,给一个建制连命名为‘英雄连’,每人记‘一等功’的仅此一例”,先遣连的壮举被誉为“笫二次长征”。</p><p> 陈忠义还多次立功受奖,在修筑新藏公路时被评为“一等劳动模范”,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4月,由于他患有严重的高原病和营养不良,总指挥命令他在地窝子卧床(地)养病,当他看到岗哨值班战友身体虚弱无法坚守时,便偷偷爬上去将他换下,连长发现后命令他回去休息,他央求说自己身体已经恢复,你就给我一次值岗的机会吧,笫二天早上发现他已牺牲在哨位上。</p><p> 毛泽东主席得知先遣连到达藏北后,一连说了三个“盖世英雄,威震印巴东南亚!”,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都给予高度赞扬。总作战部评价“先遣连的先期进入,像一把钢刀扎进后藏,震撼了西藏地方政府,动摇了上层人士,有力的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p> <p> 几十年来,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进藏先遣英雄连。1965年在西藏阿里地区首府所在地狮泉河镇修建了烈士陵园,烈士遗骨迁此安葬;2010年8月1日,“进藏先遣英雄连史馆”在生前部队落成;2019年9月28日,“进藏先遣英雄连纪念馆”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先遣乡落成;201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中,“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旗帜列入百面战旗方队接受检阅;新疆军区、南疆军区和阿里军分区军史馆都有实物资料介绍先遣连。目前已有电影《先遣连》、电视连续剧《雪浴昆仑》、纪录片《雪殇》、《感动高原》等10多部影视作品和《战斗在世界屋脊上的英雄战士》、《进藏先遣连》、《绝地英雄》、《天殉》等上百部文学作品介绍先遣连的英雄事迹。陈忠义和他的战友们英勇悲壮,天哀地殇的英雄故事在西藏高原千秋传唱。</p> <p>贾敏政,男,1928年生,甘谷县礼辛乡水泉湾村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通信营无线电排电台战士,1950年3月在临夏剿匪中牺牲。</p> <p>李福宝,男,1925年生,甘谷县礼辛乡河沟村人。1949年10月参加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师578团1营机炮连战士,1951年5月在朝鲜抢川防御中牺牲。</p> <p>.范旦旦,男,1952年生,甘谷县礼辛乡水泉湾村人。1971年2月参加革命(民兵),1971年在武山国防施工中牺牲。</p><p><br></p><p>冯仓福,男,1952年生,甘谷县礼辛乡冯山村人。1971年2月参加革命(民兵),1971年4月在武山国防施工中牺牲。</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历史人物篇】</span></p> <p>贾文召:礼辛镇贾山人,清乾隆丁酉科举人,任四川成都府绵竹县知县,后擢升为四川绵州知州。</p> <p>陈协华:(――1911年)礼辛陈庄人,字笠笙,号竹坡。肆业于兰山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年),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在北京会试期间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此后,他又联合王汝贤、张思永、张廷荐、杨润身、王曜南、彭汝翼等甘肃七十六名举人发起组织,由李于楷起草的一篇请求废除《马关条约》的呈文,要求光绪帝“罢可危之成约,树不敝之良应”,后会试没有得中,即任宁夏中县教谕,后擢升知县。</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甘肃甘谷民间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礼辛人陈纲爷传奇</span></p><p><br></p><p> 明朝天启年间,在伏羌县(今甘谷县)礼辛里(今礼辛镇)陈庄,有位身材魁梧,仪表超凡的人,名叫陈纲,字维庵。头戴的草帽有雨伞那么大,一双袜子里可以装四五十斤粮食。他靠种田耕地自食其力。</p><p> 他拥护祖国统一,渴望国泰民安,在清军胜利过路之际,他带领男村民把粮草运到乐善镇(今武山县洛门镇),清兵主将见他身高体健,仪态不俗,又支援军需,心中生爱,相约谈话,认为是个豪杰之士,当即赐给他军装,让他参军,他跪下来哭泣恳求着说:“我家有老母年事已高,实难离开”。清军主将见他是一孝子,便不忍强求,就赏给他丝绸布帛,让其回家。</p><p> 返时天已接近傍晚,离家尚有130里路,半路就留宿在位于冀城西五里的大象山上。伙伴们都到小庙中歇息,他独自一人去大佛殿烧香拜佛,跪于佛前三拜之后,陈纲抬头无意间看有麻雀从石雕大佛的耳朵里飞进飞出,他即攀上六米高的头部,把佛头耳朵里的鸟窝全部掏了出来,并将佛台清扫一番之后,不觉身体已然有些疲倦,便头枕行李包睡在大佛足下,呼鼾入睡。睡至深夜,却见一仙翁冉冉乘云而来,面带微笑说:“陈纲,你忠孝双全,是个好汉,今天又把我耳朵里的鸟巢清理了,我得偿谢你,你想要什么?”陈纲不知说什么好,沉思片刻之后,便回答说:“我是个庄稼汉,靠体力种田养命,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多点力气就行。”仙翁说:“好,就给你力气吧”随即面对陈纲,口中念念有词,并伸出手来抚摸陈纲的全身,上下打量了一番过后,呼出一股仙气,便飘然隐隐而去,陈纲从梦中惊醒,便觉得通身舒展,精神倍增。忽闻鸡鸣入耳,只见门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天已大亮。</p><p> 陈纲站起身来,摸了摸自己的行李包,发现被压在大佛前的石桌下面,他纳闷自己枕着的行李包怎么会被压在石桌下面呢?这莫非真是梦遇神灵,他即侧身用力,不觉轻易把那千斤重的石桌抬了起来,取出包后朝佛爷三拜便转身离开大殿,手足舞蹈地唤起同伴们上路了。走了20来里地,到了“双碾子村”见好多老乡用两具大碌碡在石盘上碾米,他领同伴上前欣观,见这样碾米比自己用小石臼捣米快多了,便上前试探着问道:“老爹,将你们这碌碡借给我一盘行不行?”几个老乡便打趣地说,“借?哪有白借的,你有本事扛回去,我们就借给你”,他便一本正经地回答到:“说话算数”,随即伸出右手,“三击掌”而定,这些老乡哪里料到,这个汉子对着同伴们一挥手,说:“我来扛,你们推推滚滚,给咱弄走”,立即双手举起碌碡,掀翻在地,搬起大石盘,几个人连推带滚的上路了,陈纲扛着碌碡转身点头致谢,见老乡们个个目瞪口呆,谁敢去追问那天神般的汉子。至今已300多年过去了,那具碾盘碌碡仍旧在陈庄代代相传使用。</p><p> 陈纲回家之后,便在村子瑞安装好碾盘碾米,又让他的几个儿子各自仿造碌碡碾场打粮。时值清顺治初年,有一股叛乱势力在陇南一带烧杀抢掠,危害百姓。他把乡亲们组织起来,附近村子里的人也都跟随他,大家准备土枪、土炮、刀矛、铁弹修筑堡垒,以防备匪患。是日,有一股贼人到境,贼人早就听说过陈纲的威名,心里怕他,便骑马到堡下问到:“听说你们这个地方有个陈纲,他现住哪里?”陈纲听了用手举起碌碡,说道:“他不在这,在西寨,你们敢来的就来!”其声似雷,其势如虎,贼人见状个个魂飞魄散,一溜烟便退去了,陈纲以他的勇猛保全了整个村子,可谓“智勇双全”。</p><p> 后来,县、州、府将其功奏报朝廷,饬封义士,嘉奖给琥珀杯与旌旗,时人尊称其为“陈纲爷”。他有生之年,为了抵制贪官污吏,曾徒步千里到州府、省府晋见官长,要求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助人为乐、济贫扶弱,德高望重,一生布衣,终年84岁,其时有四子十八孙,家眷140多人。</p><p> 清光绪年,其第十一世孙陈协华高中举人,请州、县官员及文人为其立传、写序,修建祠堂。今祠堂已毁,传文十二条屏由村人保留。</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现代】</span></p> <p>尉松明(1926—)礼辛乡尉坪村人。中共地下党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高级研究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校政治课教员,西北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科研处长兰州商学院党委委员、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张掖师专(现河西学院)党委书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著《中国国情丛书》等。</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陈作明</span></p> <p>甘肃省甘谷县礼辛陈庄人,1949年7月27日生1968年2月参军,曾在新疆军区骑兵第一师第一团任战士排长、班长、列队指导员、副教导员、团副政委,1985年任团政委,1990年在步兵第八师任政治部主任,1995年2月任新疆塔城军分区政治委员。</p><p>2004年9月退休。</p><p>2016年回到家乡甘谷礼辛陈庄,看到家乡如此变化后有感而发,并为老家创作了一首《陈庄之歌》。</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来源于【甘谷生活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礼辛教育篇】</span></p> <p>毛颖(1903――1960)字实如,礼辛镇中街人,曾任礼辛国民小学校长,他为人正直,尊师重教,使得礼辛国民小学的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毕业的学生大量考入陇西师范,甘谷中学,成绩均名列前矛。礼辛国民小学一时成为方圆百里,甘谷、武山、通渭各邻近县乡人们争相求学之地。他对礼辛教育的贡献与清溪常在,与冯岭常在。</p> <p>陈守贞(1907――1960)字子节,礼辛乡陈庄人,毕业于陇西师范,1947年由毛实如荐其为礼辛国民小学校长,他继承和发扬了毛实如的办学风格,与所有的同仁一道,夜以继日,辛勤操劳,为礼辛国民小学的教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尊师重教,兢业尽职,树当时所有教工之楷模典范。</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教育史人物春秋】</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映操:礼辛下街人,清乾隆举人。</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养元:中街人,清武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耀祖:上街人,清武举。</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尉宽文:尉坪人,清贡生。在尉坪开馆授业,门生遍布清溪河两岸。</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张颉青:神泉湾人,清道光举人。</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贾廷显:上街人,清贡生,曾于礼辛南山脚,书房台子开私塾,教授生徒。</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尉冠军:尉坪人,清附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陈尚宾:中街人,清监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作栋:柏林人,清武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贾治策:九家山人,清附生。</span></p><p><br></p><p>刘炳藜:陈王家窑人,清附生。</p><p><br></p><p>马泰:马家坡水畔人,清监生。</p><p><br></p><p>陈绍增:陈庄人,清例贡。</p><p><br></p><p>陈绍墉:(1880――1948年)陈庄人,清光绪26年(1900年)拨贡,人称“贡爷”。于1934――1935年任甘肃省省政府参议员,于1916年倡筹修建礼辛镇“国民小学”――系甘谷县最早的六年制小学之一。</p><p><br></p><p>张步瀛:中街人,礼辛当地有名士绅,曾开仓放粮,赈济灾民。</p><p><br></p><p>陈殿英:陈庄人,清武举。</p><p><br></p><p>陈克清:曾任国民军团长,起义后为王震部下,解放后为省政协委员。</p><p><br></p><p>陈兰茂:(1907――1960年)字子繁,礼辛陈庄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甘谷县教育科科长。</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美校长 ——甘谷县礼辛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湾小学马映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甘谷县妇联 甘谷妇女之声 2016-06-06</span></p><p> 打开甘谷县旅游地图,在地处甘谷、武山、通渭三县交界的西北部山区有一处“钦天寺”,据说这里是北宋杨六郎屯兵的地方,而美丽的礼辛乡杨湾小学就坐落在这里。学校里有这样一位校长,他把最好的岁月献给了山区,在家乡的热土上追逐着自己的教育梦想,至今已整整38年。在学生眼中他是质朴勤奋的老师,在乡亲们眼中他是“救苦爷”,在家长眼中他是给孩子带来希望的好校长。</p><p> 杨湾小学地处甘谷县最边远的偏僻山区,和定西最贫穷的通渭县接壤,距离县城100余里。这个覆盖200多户农家、服务半径3千米的小学。1978年,20出头的农村青年马映谦经全县招收教师的考试录用,在杨家湾村开始了教学生涯。</p><p> 工作之初为胜任教学工作,他把当时每月7元钱的工资全部用来买教学参考书、订阅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没日没夜地学习。当时学校是附中,他就代初中数学,一代就是五年。附中撤销后,就在小学高年级间轮回教学,他把语文、数学课全包干。从1996年起,他一直教毕业班的数学课至今,1999年以来,他带的班级在全乡学业水平测试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获奖次数和档次在全乡教师中是最多最高的。1996年起,他担任了校长职务,工作比以前更繁重了,可是毕业班的把关担子他一直没有卸掉,教学工作没有丝毫懈怠。</p> <p> 马映谦说,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在自己执教一生中,服务区里家家都有大学生;二是把学校办成当地一流全县知名的乡村学校,他的愿望逐步在实现。恢复高考以来,经过这所小学培养的学生,有近百名考入大学,有一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这在全乡的小学教育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该县也是罕见的。在马映谦担任该校校长的二十年里,连年被评为全乡的先进学校、连续几届荣获县级以上先进集体。他的人生信仰,就是“一切为了家乡教育”。面对种种荣誉,他谦虚地说:“作为教师,我深感自己教育责任的重大,我愿争做扶孩子们走上知识台阶的第一人,用教师的爱去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对未来期许与希望的明灯。”</p><p> 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他班上学生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牵动着他的心,哪个学生生病了,他买药喂药关怀备至;哪个学生因交不起杂费而面临辍学,他总是不声不响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为孩子们交上;他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想尽了一切办法。</p><p> 杨家湾小学始建于1931年,七十年代初,校舍一部分是原始的土坯房,甚至一半是七十年代初为办附中用土坯卷的窑洞。九十年代末,校舍还是“晴天屋顶见太阳,雨天漏雨成竹筛”,学生得戴着草帽上课。面对校舍随时倒塌的危急境况,他一方面积极向上反映,争取项目,另一方面自力更生,挨门逐户发动家长和村里人捐资投劳,艰难地募得现金两万多元,投工500个;在资金缺额不足的情况下,又以个人名义通过农村信用社贷款三万元。从1997年开始,到2002年经过五年不懈努力,终于修起了三栋12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的教室,初步改善了办学的条件。</p><p> 2005年,当他外出学习时,看到了城市学校的阶梯式多媒体教室后,为之心动。他有了为本村学校建一座多媒体教室的想法,于是借助“整村推进”的项目,并再次自筹资金,又修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电教室。他自己动手把学校废弃的圆木锯成木板,用来制作桌面,并自行焊接桌椅支架。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终于有了类似城市学校的阶梯教室,这是他在乡村学校的一大创举。他还组织群众新修了校门,学校面貌有了很大改变。</p><p> 在学校整个修建过程中,他既是技工,又是劳工、还是看管人。傍晚,别人都回家吃晚饭了,而他还待在工地上看管学校的财产。由于他每天从早到晚,从头到脚,一身泥巴,出入于工地和教室之间,在学生眼中称为“泥巴老师”。</p> <p>校舍建设好了,他又着手绿化、美化校园。他先后从天水、甘谷县城、通渭购买了近1万余元的花草树木,杨湾小学成为全乡绿化最好的学校。他除了平时课余整理花园,还坚持每天扫校门。由于村里无处倒垃圾,每周末还要拉上架子车,走上来回半小时的路程,往1.5里外的专门的处理垃圾的地方倒垃圾。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师生们养成了一有空闲时间就整理校园的好习惯。如今的杨湾小学,成排的新教室宽敞明亮,校园里牡丹、月季、芍药争芳斗艳,垂柳、雪松、翠柏苍翠欲滴。30多年来,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在贫困山区撑起了一所崭新的学校。</p><p> 原来杨湾村在贫困山区礼辛的北山上,自然条件相当艰苦。为了留住年轻教师的心,他除了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扑在第一线挑大梁,还给每位教师想办法配备了生活用品。平时他还热心地四处给年轻教师张罗对象。学校一位教师的爱人就是被马映谦“软缠硬磨”的诚心所感动。因为她觉得一个校长所器重的小伙子,一定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所以就不顾家里人的强烈反对,从甘谷川区远嫁礼辛山区的。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也就能够留下来安心的在学校教书。</p><p> 如今,马映谦校长已年近六旬,但他一心扑在了家乡的教育上,把家乡教育的提升当作自己最大的抚慰,默默坚守着这片热土,努力燃烧自己,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执着地追逐着山区教育的梦……</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文学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继明(1963.2—),甘肃甘谷县礼辛镇陈庄村人,国家一级作家。1984年毕业于宁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曾任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调往广东珠海,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教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8年他的短篇小说集《寂静与芬芳》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短篇小说《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北京和尚》获2011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中篇小说《灰汉》获第十届“十月文学奖”,他是广东省唯一获奖的作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途中的爱情》、《百鸟苏醒》,长篇散文《陈庄的火与土》,中、短篇小说集《比飞翔更轻》、《灰汗》、《留诗路》、《北京和尚》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陈继明的中篇小说《灰汉》是他继《北京和尚》之后创作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杂志2012年第1期,旋即被《中篇小说选刊》和《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很多论者认为它是2012年最好的中篇小说之一。</span></p> <p>冯军权,笔名向山槐,男,汉族,甘肃甘谷礼辛镇冯山村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丝路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当代乡愁诗人,西部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和丰富者。中国诗歌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理事、西安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艺文学理论研究,深入基层挖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乡愁和情感寄托,先后创作了《回冯山》《分家》《冯山的葬礼》《眼泉沟》《进城了》《与村庄为伴》等一批诗歌、散文和微小说,散文《放下连枷的母亲》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优秀奖,还有部分作品被《延河》《海燕》《草原》《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农业科技报》等杂志、报纸刊登,人民网、中国网、中央党校干部学习网、中国新闻资讯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百度、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中国文化交流网、西部网、陕西文化产业网、大秦网、西安新闻网、天水网、甘谷新闻网等媒体报道或转载其作品。荣获“崛起新丝路·2018文艺创新年度人物”。西北大学教授、电影评论家薛迪之点评作品《回冯山》,呼唤出了两亿多打工族和漂族的心声,情感真挚,言辞恳切,字里行间饱含着温度,是极具代表性的当代诗歌作品!”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评价冯军权乡愁作品,非常真实,画面感极强,已经进入审美层面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甘谷藉【礼辛黄埔军人名录】</span></p> <p>李茂:(1909年―1969年)礼辛镇上街人,黄埔军校第七期,1969年去世在家,享年60岁。</p> <p>李景春:字绣天,时年24岁,甘谷县礼辛镇人,后迁居陇西,黄埔军校第十四期,曾任国民党三青团中央书记,解放后随蒋去台,80年代回到家乡。</p> <p>马维骏:字重*,礼辛马家坡杨湾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后随马步芳去土耳其。</p> <p>李正德(1920――2005)字令节,甘谷县礼辛下街人。陆军少将,出生于书香门第,其先祖李映操曾乡试中举,公自幼聪慧,性明敏,常年勤习书法,终有所成,礼辛多有其墨迹。民国28年(1939年)毕业于礼辛国民小学,民国30年(1941年),与同乡李克义、李明刚一同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12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在国民党四十二军任职,后参加蒋经国组建的青年军,日本战败投降后,青年军解散,剩余50多人成立干部培训班,李正德为其中之一,培训班训练期满后,接受蒋经国委派,去酒泉,负责河西一带的军政工作,后又应蒙古王公的要求,国民党中央将其派往内蒙负责内蒙边疆事务,任特派员兼保安司令。在任时,很好的处理和协调了与当地蒙古王爷的关系,为稳定边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9年率众从外</p><p>蒙赶回酒泉,起义投诚。在1952年的军事审判中,因在法庭上为自已积极辩诉,申诉自已无罪,而与当时的审判长发生争执,结果被判12年有期徒刑,去新疆接受劳改,后被新疆军区兰州军区平反,出狱后曾任兰州市政协委员,甘肃黄埔同学会理事长等职,后赋闲在家,2005年11月在礼辛家中去世,享年85岁。</p> <p>李克义:(1918年11月一2010年12月)字谷云,甘谷县礼辛镇下街人,民国30年(1941年)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第十二期步兵科学习。解放后任新疆农三师农科艺师,退休在新疆于2010年农历11月22日去世,享年92岁。</p> <p>李克义(谷云)书法</p> <p>李明刚:(1921年―2006年)字清芳,甘谷县礼辛镇上街人,民国30年(1941年)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12期步兵科学习。曾任国民党四十二军连长,2006年去世在家,享年85岁。</p> <p>贾璞:礼辛贾山人</p> <p>李秀木:甘肃省甘谷县礼辛镇人,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在征集整理中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