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崇州籍文化学者陈钦仁先生</b></p><p class="ql-block"> 文/樵苏无忌</p><p class="ql-block"> 2020110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钦仁先生(1900-1976),崇州籍民国知名学者。目前国内学界,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及台湾某些大学为代表,对陈钦仁评价甚高,把他与陈衡哲、陆侃如、辜鸿铭、朱自清、胡适、林语堂等学者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陈钦仁,字青筠,号云石,四川省崇州市锦江乡(今属道明镇锦江社区)乌尤村人。其妻羊心芸女士,同为锦江乡乌尤村人。</p><p class="ql-block"> 陈钦仁是已故崇庆中学八十年代数学教师陈学强先生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陈钦仁的父亲陈赓堂,是清末秀才,家有薄田,在成都锦江书院担任讲习以贴补家用。</p><p class="ql-block"> 陈钦仁幼承家学,早年在乌尤寺小学念书,十余岁后随父转入成都城南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当年在四川限招五人),在清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择优进入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陈钦仁在《清华周刊》上发了《改革后之清华国文部》《我对于"校役减薪"之意见》《人权……包办》等文,他因为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被宪警关入北平白河沿北大法学院临时监禁。1922年夏他奔赴美国留学。</p><p class="ql-block"> 陈钦仁先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兼修社会科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被选入全美大学高材生荣誉学会,获斐陶斐(Phi Beta Kappa)金质钥匙。他是中国留美学生在芝加哥成立的大江会首批29名成员之一。1924年秋转入哈佛大学专修政治历史课程,1926年夏天获硕士学位。随即赴俄亥俄州立大学及康奈尔大学作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 留学海外期间,陈钦仁向《清华周刊》邮寄了多篇政论文章刊发,如《陈钦仁君来稿》《兵操问题的中心点》《此法万不可行!!!》等文,阐述国家道路和政治、民生问题。</p> <p class="ql-block"> 陈钦仁先生工作照(台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夏天陈钦仁周游欧洲后回国,任广东省建设厅办公室主任,后改任北伐战争李济深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旋赴上海任教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大)和复旦大学。旅沪期间,因为日军侵入山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国内抗日情绪高涨,他即与清华大学师友刘大钧、张歆海、朱少屏、桂中枢等,共同创办了英文报纸《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1928-1946),并任副主编。该刊物是一份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力的刊物,它追求协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致力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它既以西方的标准评判中国文化,也以中国的标准检视西方文化。陈钦仁在刊物上发表多篇抗日檄文,如《文明的日本之暴行》《Japan's Position in Manchuria》《日本在满州的情况》《Civilized Japan's Barbarism》等文。知名学者潘光旦、全增嘏、林语堂、钱钟书、马寅初等先后担任该刊编辑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国评论周报》的出现在现代中国知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新一代留洋知识份子群体为了国家命运走上社会大舞台,用英语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p><p class="ql-block"> 1929年春,陈钦仁应时任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华东师大创始人)之邀,任广西大学教授。1930年应沈阳东北大学之邀,任文学院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举家内迁,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1928年陈钦仁先生参与创办的刊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夏,陈钦仁应国民政府外交部之聘,任外交部机关英文报《自由西报》社长兼总编辑,主持报刊在汉口的编辑和发行工作。《自由西报》是1923年由美国人施瓦茨在汉口创办的一份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报纸,发行对象主要针对各国驻华外交使团和有一定英文阅读水平的中国读者,报纸由中国人周培德帮助筹备,林芳柏任主笔,因多种原因报刊主笔数易其人。陈钦仁主持报刊工作后,大量报道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揭露侵华日军罪行,在争取国际舆论环境和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938年汉口沦陷后随《自由西报》迁至重庆。1943年他出任外交部参事,随即又被任命为民国32年高等考试外交官领事馆临时考试初试典试委员,兼复旦大学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辞去编务工作,专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兼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同时应中央信托局复邀出任该局顾问。同年11月获国民政府颁发“抗战胜利勋章”,被誉为“抗日先锋”。</p><p class="ql-block"> 陈钦仁热爱崇州家乡。无论身处何地,凡家乡人到访均热情接待,慷慨相助。在重庆时他曾几次动心回家乡探望亲人,都因经济拮据未能成行。谈起家乡的苕(巢)菜、豆花、豆腐乳等,他兴味盎然。最为高兴的就是每年收到亲友从崇州寄给他的干苕菜、白菜豆腐乳和豆瓣酱。</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陈钦仁去台,继续在中央信托局任职,先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淡江文理学院、铭传商专等高校教授,其中淡江文理学院英语系为陈钦仁先生一手创办。1953年再度从事新闻工作,为英文报纸《中国邮报》总主笔,主要撰写该报社论。1963年任英文刊物《自由中国评论》(月刊)编辑。</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12日,陈钦仁在台北辞世,享年76岁,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严家淦先生为其题字“志业长昭”。</p><p class="ql-block"> 1965年陈钦仁曾经题诗表达对大陆、对家乡崇州的思念之情。诗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冬烘若问家何在,万里桥西百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壁长垣多种竹,疏篱茅舍喜闻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青城山色峰干嶂,灌邑清流水一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身若得西返日,三家村里度余生(见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三家村”以锦江乡乌尤村大姓陈家、羊家和赵家代指崇州家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9年台湾大地震后,陈钦仁骨灰从台北迀美国纽约。2011年其女儿陈学琪又将其从纽约迀归,葬于崇州白塔山公墓,墓碑上为严家淦先生题词。</span></p> <p>陈钦仁先生任总主笔的台湾英文报纸</p><p><br></p><p> 陈钦仁作为中国最早到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求学的学者之一(其他几位包括董显光、黄宪昭、汪英宾、钱伯涵、赵敏恒、张倩英等) ,为中国的英语新闻以及英语教育、新闻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如著名记者子冈、陆诒,翻译家高殿森、林筠因、曹鸿昭,台湾中央社前社长洪建昭,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专家滕以鲁等。</p><p> 陈钦仁一生著述甚丰,撰写英文社论两千多篇,超过两百万字,对1936—1976年间的国内外政治、社会、经济新闻进行了全景式记录和评述,还著有英文学术专著《鸦片战争与中英关系》(《Opium and Anglo-Chinese Relations》),英译蒋经国的守灵日记——《守父灵一月记》及蒋介石遗嘱等,参与英译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等书。</p> <p>陈钦仁子陈学强老师1993年写给学校的档案材料</p><p><br></p><p>(资料来源1:《国民人物大辞典》P1053,编者徐友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p><p>(资料来源2:《中国新闻媒介史(1949年前)》P298,王润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p><p>(资料来源3:《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P411-412,李盛平。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p><p> (资料来源4: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知名学者简介》2011年)</p><p>(资料来源5:崇州市崇庆中学档案室1988—1993年)</p><p>(资料来源6:《芳草萋萋 父茔何处——怀念父亲陈钦仁》,陈学梅、陈学兰、陈学强。《龙门阵》1997年6期 P34-4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