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海南省化学新教材跟进培训于11月12-13号,在三亚举行。此次培训,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吴益平老师主持,参会专家有北京教科院基础教研中心化学教研室的李伏刚老师,海南中学的许建勋老师,海口市教研员的李燕老师,以及来自各市县部分的一线教师。</p> <p> 李伏刚老师从《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解析了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p> <p> 李老师从教学和教材两者的关系,指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设计多样的活动,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享受成功的乐趣的过程。教师在基于课标的理解,基于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分析的背景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而学生需要从多角度、多思考、多形式、多体验、多经历、多活动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p> <p> 李老师通过《钠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依据》、《电化学教学 》、《84消毒液》等具体的课例,剖析了一节优质课的诞生。一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优质课需要有规划性和整体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逻辑性和群体性。</p> 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的冯剑霏老师的展示课的课题为《电离平衡》第一课时。<br><div> 冯老师从生活当中热水壶除水垢入手,引出这堂课的两个重要物质:盐酸和醋酸。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醋酸的电离特点,从而引出电离平衡的相关知识,最后冯老师学以致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div> <p> 来自海南中学三亚学校的周文菁老师展示课的课题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工业上除二氧化硫的方法,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例如物质本身性质、浓度、压强、温度、合适的催化剂等,在通过定性研究硫代硫酸钠与不同浓度稀硫酸反应,定量测定锌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学生从变量控制、定性观察、对照实验等科学方法。</p> <p> 周老师利用两块大小相同的白板,展示压强的改变,体系内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现象下微观本质,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碰撞理论的难度,很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度。</p> <p> 各校同仁和专家对本节课进行点评。 陵水中学的郝老师提出教学时,要注重日常教学评价,精心组织语言,明确教学目标。文昌中学的高老师对两节课,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肯定,特别是第二节课。第二节课体现出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探究,将抽象的理论可视化。</p> 李伏刚老师对两节展示课进行点评 <p> 海南中学的许建勋老师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基点,从强化宏微辨析、探究物质结构进行报告。</p><p> 许老师分别从以下5点进行交流:一、学习本模块的作用与价值。二、新课标中关于本模块学习主题的划分。三、本模块的核心教学策略。四、具体章节教学活动建议。五、高考评价导向之体验。</p><p> 本模块的核心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一体化。</p><p>(1)充分认识本模块学科核心内容与发展前沿信息,重视研</p><p> 究近年来高考命题与评价的趋向。</p><p>(2)充分了解学生关于本模块学习时的原有基础水平,有的 </p><p> 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p><p>(3)注重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发展的培育。</p><p>(4)联系生活生产科研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p><p>(5)重视化学史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发展过程的体验。</p> <p> 许老师针对《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本书的特点,而自编的歌谣。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p> <p>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李燕老师就《有机化学基础》这本书,从注重体系构建,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报告。</p><p>李老师从教材的变化,有机化学在初中和高中的要求,有机化学在生活的地位等角度,剖析了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教学建议。</p> <p>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吴益平老师以“真情境 真问题 真学习”为中心就新教材提出宝贵的建议。</p><p> 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日常生活情境、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索情境、实验探究情境、化学史料情境。</p><p> 吴老师给出教学策略有(1)精选教学素材和应用案例,促进学生赞赏化学、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加强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化学视角与真实情境素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讨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有争议的社会性议题,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4)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p> <p>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