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传记

Fullinsaber

<p>初识李白,或许是在年少时候烂读于心的唐诗三百首中吧,又或许是在那被我蹂躏的千仓百孔的语文课本中吧李白的诗也陪伴了那属于我的年少时光,第一首还记得的李白的诗应该是《静夜思》吧。</p><p>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p><p>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p> 或许当时的我还不清楚这首诗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吧,这首诗写在开元十四年(726年)-一说是苏州回广陵后写,李白当时应该在广陵(扬州),从蜀中到金陵再到广陵,而广陵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固然可以纵情山水,恣意把酒长歌;但在夜深人静,舟居劳顿,秋风习习的夜里也会让人禁不住想起故乡。</p> <p>年少的李白</p><p> 年少的李白,飘逸如风,天性不羁。一方面飘然尘外,放浪形骸;一方面是身居庙堂,心忧天下。这时候李白已经在巴蜀大地游走,带着自己的两个理想,做宰相,做帝师;却不愿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底层做起,经过多年苦熬,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希望的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正如他在这个年纪所写的《上李邕》里面的两句诗</p><p><br></p><p>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p><p><br></p><p> 有时候觉得他非常自负,胸怀大志,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抱负;但此时的他又能笑傲权贵,平交王侯,不低眉顺眼,阿谀奉承。或者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李白,才不至于让我们失去了一个纵情纵意的诗人;如若他真在仕途上混的风生水起,那岂不是世人之损失?</p><p>这时的李白喜游名山,写下《登峨眉山》</p><p>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p><p>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p><p>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p><p>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p><p>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p><p>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p><p>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p><p>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p><p> 李白是这样,既怀求仙问道、仗剑江湖之心,有不舍跻身庙堂、济世安民之念。</p> <p>青年的李白</p><p> 离开蜀地,仗剑远游,走过荆门,渡过三峡,登上庐山,又随着长江飘到了当涂县;写下了语文课本里的两首闻名遐迩的诗句</p><p> 《望庐山瀑布》</p><p>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p><p>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p><p> 《望天门山》</p><p>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p><p>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p><p> 远游天下虽非只为山光水色,却也留下唯美的诗篇。沿着长江,终于是走到了金陵,为了自己的抱负,广交好友,到处谒见社会名流,但求士之路却收效甚微,坎坷不已,而无心插柳的诗篇却广为人知。</p><p> 离开了金陵转战广陵,正是在这里,他挥金三十余万,非流连风流,非日夜沽酒,而是救济落魄书生,而他也是苦寻仕途的一员呀。于是他又出发了,到处游历,走过吴越,却还是干谒未果,走走停停,李白也回到了安陆寿山。也是在这里,李白成了家,或者说是入赘了许家(高宗时任宰相),或者是因为对许家小姐颇为喜欢,又或者说是婚娶故相之家,对于仕途也有所帮助吧;可现实就是那么的光怪陆离,李白入赘之事颇为当地人所鄙薄,或为指责。李白终究是李白,呆不住有不可能待在一个地方长久,因为还有凌云壮志,又或天性使然,他还是离开了安陆,直奔长安,在长安这个地方却也没让李白的大志得到发展。被投闲到终南山的李白,并未忘记求士之事,虽终南山历来为各名人逸士的隐居之所在,然李白才而立之年,在终南山的他无奈。</p> <p>壮年的李白</p><p> 功成名就,退隐江湖。李白的人生理想开始浮现,此时的李白怀着这样的理想,游走山水之间,心系庙堂,到处干谒,可上天就是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等了十多年,终于进入了庙堂,但此时朝堂之上已是乌烟瘴气,开元盛世不再,李白也只不过是做一个翰林待诏,为天子粉饰太平而已。初期李白还雄心勃勃,可经历过后已生退意。这时候的李白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例如:力士脱靴,天子呼来不上船等等,其实也不过是后世人或是杜撰,或是添油加醋而为之。但李白还是那个李白,有伤感,有酒有诗。他来了,后来又走了</p> <p>岁月之上,走着走着,花开了,又谢了。</p><p>&nbsp;&nbsp;&nbsp;&nbsp;李白又上路了。天宝十年(751年),年过半百的李白生命只剩最后十年了,事无所成,于是决定投笔从戎,入幕边军,建功立业。可惜,岁月凌乱,风雨飘摇,安禄山拥兵自重,厉兵秣马,皇朝摇摇欲坠,而天子还在尽情的欢愉,满腔的热情终是上不了天听。李白知道投笔从戎,来错了地方。</p><p>&nbsp;&nbsp;&nbsp;&nbsp;于是李白又上路了,南下宣城,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后来安禄山叛变,大唐山河破碎,天下一分为二;后遇永王邀请入其军队,随之东下,此时的李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了政治的漩涡。因此被判入狱,后来虽然出狱了,但又被流放,再到后来李白人生最后两年了,听到朝廷要南下扫除叛军,主动请缨,却在半途已然病倒。</p><p> 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惜了,天不遂人愿。</p> <p>一声狂笑 半个盛唐</p><p> 李白的人生可谓萧索,终生为理想漂泊,却却始终夙愿难了,暮年还饱受牢狱和流放之苦。但这都不影响他以诗人的姿态,立于岁月直上,对酒当歌,仰天长啸。作为诗仙,他流浪人间,带着清风,带着丰盈的自己,踏遍了大唐的繁荣,走遍了名山大川,看尽长安风流无数。是的,尽然命途多舛,尽管晚年还是落寞,但李白还是李白,诗酒在手便可风流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