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思政彰显中国信念,教育造就时代新人。2020年11月15日莒南二小道德与法治老师们继续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公益直播系列课程第3讲——规则教育》。<br> “无规矩,不成方圆。”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为条例也可以是由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的规矩。它具有普遍性和潜在的约束力,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h3> <h3> 首先,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李乐老师首先进行《心有所向,行有所往》的报告分享。<br></h3> <h3> 李老师认为,规则教育就是前法制教育。统编版道德与法制一至六年级共12册教材中的规则教育,满足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的需求,也符合同一主题内容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内在逻辑。</h3> <h3> 规则教育的目标一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二是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三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h3> <h3> 最后李老师对规则教育给与了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教学中,我们可以链接生活,为学生创造发现规则、构建规则、进行规则的机会,使得学生对于规则进行内化,真正的做到品格上的自重,心灵上的自省,行为上的自律,使得学规则教育为法制教育做好铺垫,循序渐进地做好法制教育。</h3> <h3> 接着,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梁佳苹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二年级道德法制课《上学路上》的教学。</h3> <h3> 梁老师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性质,和率性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设计。</h3> <h3> 并进行了详细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h3> <h3> 然后,我们一起观摩了梁老师《上学路上》的部分授课过程。梁老师在这节课中,还运用了这种模拟体验、判断梳理、讨论交流种种方式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交通的知识。</h3> <h3>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思辨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主地完成了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体验,操作等活动,将交通安全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和技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h3> <h3> 第三位分享的是同样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王艳冰老师,她展示的课题是二年级的《班级生活有规则》。</h3> <h3> 王老师从教材,主题,和学情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背景分析。 然后基于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设定教学目标,以学定教。并进行了详细而又精彩的教学过程展示和分享。<br></h3> <h3> 王老师利用游戏,利用班级放大镜,让学生更能了解班级生活,了解班级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链接生活,发现规则;亲历体验,构建规则;实践探索,践行规则。通过以上的原则,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达成课堂目标,并且激发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发现规则,自觉践行规则。</h3> <h3> 最后进行分享的是雀儿山路小学的韦老师,她今天讲的题目《大家排好队》。</h3> <h3>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解读教材,理清教学层次脉络。韦老师在分析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元素,以体验实践为主,开展教学。</h3> <h3> 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加深学生知识内化。</h3> <h3> 在刚才的片段教学中,韦老师关注学生员生活。再在课前调查摸底,课上联系当前疫情防控,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感悟,从游戏到自我反思,寻找榜样,用正面力量刺激孩子心里树立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联系学生生活,引导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自我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讲真话表真情,师生沟通非常融洽。</h3> <h3> 四位老师的分享内容新颖独特,高屋建瓴,关注学生,把活动方式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上,他们关注学生的认知。通过情景体检,角色扮演,趣味游戏等,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生活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br> 规则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要不断向名师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激荡起孩子们学习的浪花,让孩子们的规则真真正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