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里寄相思

神采飘逸

<p>寒衣节祭祖寄思</p><p> 文/许刚</p><p> 庚子年十一月十五日,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也是一个孝亲报恩,传递温暖的节日。一大早,我就出发,驱车20余里,回乡下老家给已故的亲人送寒衣。前几日,我就把寒衣节要准备的食物、香烛、纸钱和冥衣等一应置办好。</p><p> 寒衣节,其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授衣节”,民众称为鬼头日,相传起源于周代。</p><p> 寒衣节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据《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p><p>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寒衣节这天,妇人们都要准备好过冬的衣服给家人换上。如果天气还不到换装的温度,也要象征性的穿一下,图个吉利。活着的人要添衣,先人也要添衣。所以人们用纸扎好衣服,上坟祭祀烧了给先人送去,亲人在那个世界,过一个暖和的冬天。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对逝去亲人们的怀念。</p><p> “寒衣节”最早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这天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而时间恰好是农历十月一日,而在之后的《诗经》、《唐大诏令集》、宋代的《岁时杂记》、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都有记载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内容。</p><p> 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寒衣节慢慢在年轻一代那里消失;寒衣节不如清明节那般受人重视,现代人祭拜先人都是清明节了。只是在农历九月三十或十月一日的晚上,在农村及城市的街道边,部分上了年纪的人在地上画个圈圈烧点纸钱……</p><p> “年年今日雨淅淅,故里魂归未有期;且奉亲恩三碗酒,更裁夜梦作寒衣”。寒衣节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时机,可以借此机会宣讲家族传承,先人的故事,让自己行孝的行为给子孙后代做一个好的表率。寒衣节是缅怀亲人,慎终追远的日子,是孝亲报恩,尽人伦本分的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双手合十,祈愿天下的父母老人都健康长寿,祈愿已故的亲人莲生净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