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须单举,是八段锦中的第三式,通过左右手互换依次单手上举与头,在配合双腿微微屈膝,达到了牵扯中医经络的目的,从而起到了调理脾胃的健身作用。 动作一:接上式。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左掌上托,左臂外旋上穿经前面,随之臂内上举之头上方,肘关节微屈,力达掌跟,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时,右掌微上托,随之臂内旋下按至右髋旁,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动作略停;目视前方(图23)。<br> 动作二: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下落与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右掌向上捧与腹前,两掌指尖相对,相距约10厘米,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24)。 动作三、四:同动作一、二,惟左右相反(图25图26). 做三遍最后一动时,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右臂屈肘,右掌下按与右髋旁,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目视前方(图27)。 1.动作一,左掌斜向上约45度,右掌斜向下约45度。<br> 2.两掌上撑下按时,力在掌根,肘关节微屈,抻拉胁肋部,大脚趾有意下压,舒胸展体、拔长腰脊,有上擎天、下拄地、顶天立地之感。<br> 3.上举掌下落时,要经上举路线原路返回。<br><br>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br> 1.动作一,两臂抬肘,掌指横置于胸腹前。注意沉肘,使前臂和掌约成45度,如怀抱婴儿状。<br> 2.两掌上举下按时,配合不协调。上举手路线较长,注意下按手动作需稍缓慢,使两掌同时到位。<br> 3.上臂下落时路线错误。注意下落时要沉肩、坠肘、旋臂,带动右掌按上举路线返回。<br> 4.两臂在上撑、下按时,掌指方向不正;肘关节僵直,没有弯曲度;两臂对拉力度不够,上体不够舒展。上举和下按时两掌放平,指尖摆正;在肘关节稍屈的状态下体会两肩充分拉伸。<br><br> 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要领体悟方法<br> 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方法是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左掌上托,左臂外旋上穿经面前,随之臂内旋上举至头左上方,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时,右掌微上托,随之臂内旋下按至右髋旁,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动作略停;目视前方。接着,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腿关节微屈;同时,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下落于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右掌向上捧于腹前,两掌指尖相对,相距约10厘米,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如此左右手交换做动作,左右手各做3遍。<br> 综观其动作方法,如何去体悟其动作要领呢?根据脏腑知识及气机规律,结合笔者练功体会和教学心得,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来体悟:<br> 1 立身正直,对拉拨长<br> 立身正直,是指脊柱自始至终要保持正直;对拉拨长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指头顶与尾闾上下对拉拨长(对脊柱的立身正直、椎骨节节松开、气机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指左右上肢的上下对拉拨长。立身正直,对拉拨长是本式动作的基础,只有做到立身正直,脊椎对拉拨长,才能确保左右气机的升降通道畅通。因本式关键是要使脾升胃降,升清降浊,所以只有立身正直,对拉拨长,才能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自然而流畅。另一方面,立身正直,对拉拨长还可使脊柱内各椎骨间的小关节及小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增强脊柱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br> 2 以肩带臂,舒胸屈肘<br> 本式定势动作要求两臂随两腿伸直,一手上托,肘关节微屈,掌心向上;另一手则下按至髋关节旁,肘部微屈,掌心向下,并且当双手上下交替导引时,无论是上托还是下按,均要力达掌根。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闭气行气,导引丹田之气达于四梢,使气机的升降出入、升清降浊得当,进而达到脾升胃降,健脾和胃的效果。要达到此目的,关键是导引时要用肩部带动两臂,而不是单靠两肘的运动。肩部伸展,可以舒张同侧胸胁,使相应的脏腑器官得到抻拉;肩部沉按,可以增加同侧胸胁的压力,如此反复抻拉与按压,对人体内脏起到相应的保健按摩作用,达到加强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的效果。如果导引时两肘伸直,则会使臂部力量相对集中于肘部,导致两肩与胸廓在抻拉与按压中不能舒展,使导引的健身作用仅仅局限于上肢关节功能的改善,抑制和削弱了对胸廓及相关脏腑器官的保健作用。因此,要注意充分舒展胸廓,以肩为力根带动两掌上托与下按,并且上托与下按要充分,肘关节不能用力,保持自然弯曲。<br> 3 闭气通脉,劲达掌根<br> 本式动作要运用意识导引上托之手尤如托天一样,使清气上升,下按之手尤如按地一样,使浊气下降,并在定式时坐腕(沉腕)闭气(注意闭气只是短暂的1至2秒时间,以舒适自然为要),意使吸入之清气内存而通调血脉,导气于上肢,劲达掌根。<br> 4 意想丹田,伸拉两胁<br> 本式功法动作意念的重点在于意想丹田,并通过左右上肢的上托下按,伸拉两胁,导引丹田之清气上升经头顶及掌心与天气相合,浊气下降经脚底涌泉及手掌排出体外与地气相合,并在定式时意想丹田之气贯达四肢之梢,劲达掌根。然后随着松腰沉髋、松肩垂肘,上托之上肢的内旋下落,意相采天地之精华从两掌、头顶百会及脚底涌泉经四肢复归于丹田。如此往复运动,则能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从而增强脾升胃降的属性功能,达到调理脾胃,健身延年之目的。<br><br> 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口诀<br><br> 吸气双掌托胸前,右上左下臂捧圆,<br>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髀关,<br>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br> 掌根用力肘微屈,舒胸拔脊全身展,<br> 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br><br> 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作用<br><br> 八段锦里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是一个调理脾胃和肝胆的健身动作。<br> 1 这个动作,通过手臂的上撑和下压,打开了身阴经,锁住了阳经;<br> 2 在做这个式子的过程中,左右两手交替上托,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地上下对拉,可以牵动腹腔,对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对两肋的经脉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br> 两肋是肝经、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个动作首先是调理肝胆的。那为什么这个动作叫“调理脾胃”呢?因为要想调理脾胃,核心在于调理肝胆。<br> 3 中医的理论基础在于阴阳五行。从五行的相生相克来看,木克土。肝胆是木,脾胃是土,肝胆会克制脾胃。所以,如果想不让脾胃这个土被肝胆这个木克,首先需要锻炼好肝胆,让肝胆宣开。<br> 所以,通过双手对拉,交替上举、下按,抻拉两肋的肝经和胆经,从而达到养护脾胃的功效,这就是“调理脾胃须单举”的核心。<br> 4 由于两手交替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对拔拉长,使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了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上述脏器疾病有防治作用。<br> 5 使椎间小关节,肌肉得到锻炼,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br> 一些不可忽视的动作细节,及其含义:<br> 1 、起身托捧时,两手从下丹田向上托捧至中丹田,此时两手靠近身体中线,虎口朝上。这个动作,将下丹田之气引导至中焦。中焦为脾胃所在,人体的(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在胸腹部的体表循行路线,就在身体前正中线的两侧。<br> 2、两手上撑下按时,手掌要平。下按手的指尖朝前,可稍稍内扣,而不可外展。上撑手的指尖也向内。指尖的方向要求,以及掌心的朝向,意在引导内气形成一个圆圈循环。如果指尖外展,则有可能会使内气外泄。<br> 3、上撑下按时,掌根要用力,使人体处于上下对拉拔长的状态,此时命门穴闭合;两手回收屈膝合抱时,注意松腰开胯,以使命门穴开启。如此启闭交替,可以增补命门及丹田的元气,调肾益精。<br><br>调理脾胃须单举讲解<br> 调理脾胃须单举每天做几次<br><br> 本式一左一右一遍,共做三次。<br> 对于现代人,尤其是那些精神压力大、难免心情郁闷、在办公室一坐就数小时、在外就以车代步、在家就葛优瘫的久坐族,最好能够每天花几分钟做5次,如果有空闲时间可以做10次,做做“调理脾胃须单举”,使脾胃、肝胆气血运行通畅,持之以恒,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健身养生效果。<br><br> 调理脾胃须单举呼吸方法<br><br> (1)呼吸方法(左单举):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左掌上托至头上,掌心朝上;同时右臂内旋,掌心朝下(吸)。左上撑,右下按,力达两掌根,舒胸展体,拔长左腰体(暂时闭气);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慢下落;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落于腹前(呼)。右单举呼吸方法同左单举。<br> (2)说明:调理脾胃须单举,左右两式各为一个呼吸循环,中间加插一个闭气。<br> 第二种呼吸方法<br> 动作一:吸气,双手由体侧上提至胸前。<br> 动作二:(左式)呼气,随之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继而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向左,呈遥遥相对的姿态。<br> 动作三:保持向上托下按的姿态,同时闭气片刻,大概10个数左右。<br> 动作四:吸气,左右手回返至胸前。<br> 动作五:右式与左式动作基本相同,惟方向相反。<br> 动作六:吸气,左右手回返至胸前。<br> 动作七:呼气,两手下按,同时引气血下行,全身随之放松,恢复自然站立。<br> 其他二种呼吸方法<br> 1、初级练习水平,掌握动作即可。<br> 2、为增强健身效果,掌握动作以后,应配合呼吸进行练习。配合呼吸的方法有两种:<br> 第一种是:“动作一”配合缓缓吸气,双掌力达掌根时略闭气;“动作二”配合缓缓呼气。一组动作,一次呼吸,较为简单。<br> 第二种是:以举左掌为例。以胸部高度为分界线,左掌由下向上举至胸部高度,为吸气,再向上至头顶,为呼气;然后,闭气3——5秒;左掌下落时,至胸部高度前,为吸气,然后再向下合抱于腹前时,为呼气。此种呼吸方法,在一组动作中,进行两次呼吸,动作需更缓慢以配合呼吸,练习难度较大,但是健身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