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11月15日,阴历十月初一,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p><p><br></p><p>隐居在小城的一角,每日走过熟悉的街道,开始想念郊野,山风,白云,以及一览众山小的登高远眺。</p><p><br></p><p>有了这份心,自然而然地就跟随着休闲户外群,秋走高骊山。</p> <p>高骊山被誉为镇江地区“最难攀爬山峰”和“最值得攀爬山峰”。</p><p><br></p><p>作为户外人,此生不爬高骊山,不敢自称户外人。</p><p><br></p><p>这次是我第三次穿越,只是前两次是从西向东,这次掉了一个方向,从东向西。</p> <p>高骊山老。</p><p><br></p><p>每一座山的形成都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高骊山也当如此。</p><p><br></p><p>它的山体主要由页岩、砂岩、灰岩等构成,其中古生界下石灰统的高骊山组即以此命名。</p><p><br></p><p>虽然不是很懂,但石头中间那些一粒一粒的小圆石,是流水长期冲刷的结果么?我想,一定是的。</p> <p>高骊山长。</p><p><br></p><p>主峰海拔425.7米,在镇江地区高度排名第3,虽然不以高为傲,但是它由7个大小不等的山峰组成,全长约5公里。</p><p><br></p><p>它东起于韦岗,西止仑山水库旁的小茅山,横跨丹徒和句容。</p> <p>高骊山险。</p><p><br></p><p>穿越线路尽管大部分是在山脊上行走,但是从山谷直线向上攀登的也有几座。壁上岩石似积木般堆积而成,或手脚并用,或借助绳索。</p><p><br></p><p>上到崖顶回望脚下,有突出尖石悬于崖上,两腿不免发软无力,不敢久留。</p><p><br></p><p>最险、最美处据说是鲫鱼背,好像每座高山都有一条鲫鱼似的。它似龙脊般削立,人行其上,须弯腰慢起,惴惴然谨慎小心。</p><p><br></p><p>风掀起帽子从耳边呼呼吹过,发丝乱飞,人不能直立。</p><p><br></p><p>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诚不予欺也。稍一不慎,或树断,或石滚,或叶滑,摔跤就是必然的了。</p> <p>高骊山乐。</p><p><br></p><p>每爬过一险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p><p>或纵情长啸,或指手向天,笑容洋溢,汗水恣肆。</p><p><br></p><p>山高我为峰,天地任逍遥。生命的快乐,简单简朴,无关名利地位,无关精致高雅,我乐故我在。</p><p><br></p><p>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p> <p>高骊山美。</p><p><br></p><p>它的美不是壮美,也不是秀美,它美在质朴,正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p><p><br></p><p>没有多少人工的修饰,也没有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它静静地延伸,走过春夏秋冬,走过沧海桑田。</p> <p>高骊山精神。</p><p><br></p><p>硝烟已逝,战壕已平,但巍巍纪念碑高高矗立,像剑直插云霄,向世人昭示曾经的辉煌。</p><p><br></p><p>陈毅诗云:“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也题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p><p><br></p><p>八十多年后,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护佑的这片土地,更加丰富多彩,和平仍在,安宁共享。</p> <p>走下最后一座山峰,双腿颤颤,寻一处山坳,迎着暖阳,或躺,或坐,或卧。</p><p><br></p><p>从早上八点半始,到下午一点多,四个多小时,倾尽全力,突然放松,惬意而安详,疲惫而满足。</p><p><br></p><p>有汗,有血,有经历;有痛,有乐,有感悟。</p><p><br></p><p>生活在别处。换一处地方,换一种生活,得一份领悟:生命就是这样变得丰富而厚重。</p> <p>回望高骊山,不悔来时路,尽管北望不见长江。于我而言,三次不嫌多,一次有一次的收获。</p><p><br></p><p>走过,看过,北面的山,西面的水,南面的军营,还有四围蜿蜒的村庄。</p><p><br></p><p>有秋风,有暖阳,还有一群享受自然的户外人。</p><p><br></p><p>是的,痛并快乐着。如果你想,我也不妨四走,不管哪个季节,畅游高骊山!约不约?你来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