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 是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常见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至消失。所以,“爱告状”既是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未成熟的表现,又是孩子解决问题的主要沟通方式之一。</p> <p>案例一:</p><p> 小区花园里几名小朋友正在玩儿的不亦乐乎,一个小女孩跑过去想要加入到游戏当中,一个小男孩马上对她说:“我们不跟你玩!”于是,其他小朋友也附和说:“对,我们不跟你玩,你总爱给我们告状。”小女孩听了之后说:“我去告诉我妈妈,说你们又不跟我玩”,然后跑向家长身边告状,没多久,小女孩的妈妈领着她走过来,生气的对小朋友们说:“你们干嘛老欺负她,总说不跟她玩,怎么不懂得团结友爱?”</p> <p>案例二:</p><p> 游乐场里,孩子们玩得正高兴,有个孩子跑过来跟爸爸说:“他们不让我玩。”爸爸问:“不让你玩什么呀?”孩子说:“我也想开那个小汽车。”爸爸问:“你跟小朋友商量了吗?他玩完你再玩。”“我说了,可是又有别的小朋友跑过来抢走了。”“那你跟抢车的小朋友说了要排队轮流玩了吗?”孩子委屈的点点头,爸爸接着问:“需要我帮忙吗?”孩子又点点头。</p> <p> 当孩子找家长告状时,以上这两个父母的做法,你赞同哪种呢?</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孩子来告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千万别做着急的家长</span></p> <p> 家长面对孩子告状时的态度很重要。一定要先认真倾听,不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而是要先弄清事实的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家长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过程,同时适当地安慰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p> <p> 孩子 “告状” 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长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解决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告状,被其他孩子排斥,就是家长过度关注且处理不当的结果,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都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所以家长在处理孩子“告状”问题上需谨慎对待,一定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了解孩子的告状需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你的解决结果才漂亮</span></p><p><br></p><p><br></p> <p> 孩子告状的动机通常有以下几种:</p><p> 1.求助型: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p><p> 2.邀功请赏型: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关注和肯定的评价。</p><p> 3.检举揭发型: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自己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p><p> 4.逃避型: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p><p> 5.虚荣型: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p><p> 针对孩子不同类型的告状动机,家长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p> <p>求助型:你得教孩子学会“商量”</p><p> 【案例】毛毛跟妈妈到表哥家做客,两人在一起玩游戏,一会儿毛毛哭着跑过来跟妈妈告状,说表哥打他,吵着要回家,表示再也不愿意来表哥家了。原来,毛毛想玩表哥的赛车,表哥不让他玩,他自己就抢过来了,被表哥打了一下,赛车也被抢回去了。</p> <p> 【解决方法】毛毛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获得玩具,所以导致矛盾出现,这时他向大人告状,其实是为了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明白了孩子告状的动机,成人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该怎么解决,还可以借此让孩子明白“商量”和“交换”的概念。</p> <p>邀功请赏型:你得帮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p><p> 【案例】豆豆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动不动就喜欢去妈妈或老师那里告状,“老师,乐乐吃饭撒到地上了,你看我吃的多干净。”“妈妈,涵涵又把玩具丢在地上,我就不乱丢玩具。”</p><p> 【解决方法】渴望受到成人的关注和夸奖,是孩子的普遍心理。所以孩子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引起成人对自己的关注,希望成年人能给自己更多的肯定。针对这类告状,成人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行为,然后要告诉孩子,“你下次提醒一下涵涵好吗?我相信他一定也可以做好的。”这也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契机。</p> <p>检举揭发型:你得让学会“因势利导”</p><p> 【案例】彤彤不管走到哪儿,都喜欢留意家人的“不规范”行为,然后告状。比如,见到爸爸抽烟,就会喊“妈妈,爸爸又抽烟了”,在幼儿园里老师讲要求时她不听,当看到小朋友说话时,马上举手告状,“老师他说话了。”</p><p> 【解决方法】这种类型的“告状”,是孩子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评价的关注,也是孩子开始懂得规则意识的表现。他们会特别关注成人在意的事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检举,希望成年人对自己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回应。</p><p> 这种情况家长对孩子要“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把“被告”当做镜子反思自己的不足,知道应该怎么做是正确的。同时作为父母要规范好自己的行为,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p> <p>逃避型:你得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p><p> 【案例】新新到安安家里玩,两人在屋里跑,安安撞到桌子,花瓶掉下来摔碎了,安安马上说:“是新新追我的,都赖她,不赖我。”</p><p> 【解决方法】安安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害怕,想要用逃避来保护自己。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反思了,是否从来没有耐心倾听过孩子?对孩子的表现总不满意?平时对孩子批评指责太多?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不要没听完孩子的解释就急于下结论,遇到问题帮孩子分析原因,孩子才能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p> <p>虚荣型:你得教孩子换位思考</p><p> 【案例】楠楠和诚诚一起玩捏泥,楠楠看着诚诚捏的东西,然后举着自己的跟诚诚妈妈说“阿姨,你看我捏的好吧,诚诚捏的不好,是因为诚诚不认真,他刚才还抢我的泥。”诚诚反驳道:“你胡说,我没抢。”楠楠说:“你就是抢了。”诚诚很生气的说“我不跟你玩了。”</p><p> 【解决方法】:解决孩子的告状问题,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教给他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针对诚诚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问他:“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让他知道,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还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p> <p> 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的世界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来源于成人的态度,孩子是通过成人来认识世界,习得交往方式的。家长对待孩子告状的处理方式必须依据孩子的告状动机而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在家长积极正向的引导下,孩子的“告状积极性”会逐渐消失,并能处理好自己跟小伙伴之间的关系。</p> <p> 最后推荐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这本书,会带来很大的收获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