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高鼓楼题记。

lgw

<p>  “我家玉溪高古楼,半截矗在天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望高古楼,帽子掉在沟沟头。”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对玉溪高古楼有印象,对这首关于高古楼的民谣能背会说。儿时每次回老家,老家的亲人们都要领着我,穿过老城北城中心,来到高古楼前,仰望这座代表玉溪历史文化的名楼。那时还小,不知道这座楼有啥意义,只觉得它在玉溪人心目中很有地位。大家逢年过节,有事没事,都要来到高古楼下,玩耍、小聚、围着楼走一走,更多的是登上高古楼,一层层的眺望北城、州城的风光。那时楼前正对的大街,人群熙熙攘攘,人流如织。儿时登上高鼓楼,看玉溪城的景致,留下的记忆就是高古楼前人真多,四条大街都挤满了人,而高古楼则巍峨耸立,气势不凡,古韵悠悠,仿佛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在既威严又和蔼中庇护着他的臣民,福泽他的子孙后代。光阴荏苒,流年似水,在小时的几次与高古楼的面会后,再一次与玉溪高古楼相会竟是换了世纪,这次是为送年越92岁的三孃(我父亲的亲妹妹)最后一程,隔了多年后再次回到玉溪。到玉溪办完正事的第二天,我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就去瞻仰高古楼,重温一下儿时的感觉。许是“近楼情更怯”吧,当真的来到它面前时,我竟有点心潮澎湃了。儿时的高古楼梦幻般的出现在我眼前,真是又熟悉又陌生! 踏着沧桑巨变的足迹,高古楼在物换星移中早已旧貌换新颜。展现在我眼前的高古楼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风姿卓越,犹如正当年的人,充满活力和朝气。围着它转了一圈,又登楼远眺,北城、州城风光尽收眼底,除北城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外,现代物质文明早已使这块滇中腹地成为富庶之乡。翻开高古楼的历史,它委实是人民愿望达成的一个祈愿台。在历史上曾是一座“文楼”,与北城的读书人有关。据记载,“文化名人严天骏、赵藩分别撰写的《重建扶元阁碑记》、《新兴聚奎楼铭》中均有论述。高古楼原名扶元阁、聚奎楼,都与科举考试,魁星点斗有关。高鼓楼是浓缩历史的一面镜子。想当年有多少文人学子攀登过此楼,以祈得解元或状元,免受寒门之苦,能有“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欣喜之狂。新建的高古楼下依然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有着浓厚的市井气息和此一声,彼一声不时转来的那淳朴的乡音。高鼓楼下我看见有许多老倌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坐在一块晒着太阳,老倌们叼着烟锅,闲嗑着家常,老奶们也在那,谈着属于她们自己的话题,静静享受着热闹但却有味的时光。这一切,犹如风味独特的画面,让人难于忘怀,生活的滋味恐就是这样呢,我们真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享受悠闲的时光啊!</p><p> 高古楼是清代晚期建筑样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风格。它历经百年,记载着玉溪的历史变迁,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后经风雨剥蚀,地震摇撼,屋面楼楞破损,鉴定为危房,于1993年2月拆除,2003年重建。重建后的高古楼依然保持古楼的样式,依然是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游览的场所,是人们登高望远,祈福的一个好地方。</p><p> 这次拜访高古楼,是和我兄弟一起去的。我对老家总有一种牵肠挂肚的情怀。老家甑子饭、鳝鱼米线、白薯干、水芋头、东瓜糖,总让我想起来就咽口水,每一样都能让我吃出家乡的味道;老家的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清香的蚕豆、村口高大的上百年的叫不上名的树,总让我流连忘返,让我看到家乡的颜色;如今老家的亲人们多年不见,一个个都变了样,老一辈历尽蹉跎岁月,新一辈如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听到那熟悉的乡音,话着家事,让我深刻感受老家人的热情与纯朴,聪明与勤奋。每次回老家都会给我一种心灵的归宿感,一种根的感觉。哦,家乡真美,让我在无可言说的温馨中,在脉脉温情中沉醉,难舍离去。现在,老家的亲亲戚戚一大堆。我在玉溪生活了一辈子我父亲那辈的大姑妈、二大妈、三孃等都已先后作古,而我辈也开始步入老年,曾经的老家的小一辈个个都成家立业,养育了孩子,曾经的同辈们已是儿孙满堂,时光就是这样无情的把人抛,不过,看到家族里的孩子围着我们满地跑,也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馈赠吧。</p><p> 高古楼,你在变,我也在变,老家的亲人们也在变,时光如流水,惟一不变的就是回荡在耳边的乡音,那萦绕在心里的情怀,那浓俨的老家乡情,我永远的老家情结。儿时的高古楼在时光中渐渐模糊,现在的高古楼依旧在那吟唱着那首动人的歌谣:“哇家玉溪高古楼,半截矗在天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望高古楼,帽子掉在沟沟头。”</p><p> ——Lgw</p><p> 2020.11.15</p> <p>塔楼相映,岁月悠悠。</p> <p>老家的新农村建设。</p> <p>“高鼓楼”下。</p> <p>“高鼓楼”局部。</p> <p>《 南州冠冕 》——这几个字你看出来了吗?</p> <p>“高鼓楼”下。</p> <p>初公坊</p> <p>  离“高鼓楼”不远,建于民国元年六月的“扶元阁”。——扶是帮扶的意思,元就是状元、会元。那用心就是希望多出些进士、举人,反映了玉溪人民发展文化事业的迫切愿望。</p> <p>现代与古坊</p> <p>高鼓楼下富甲一方,占半条街的“ 李家大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