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阑珊处,冬韵已初成

湛蓝的天空

<p>  和大学同窗好友王媛约好,上午十点在地坛公园东门会合。选到这里一是我们都方便到达,二是还能抓住赏银杏叶铺金的美丽尾巴,毕竟之前寻找京城这抹黄还留下些许遗憾,五六个去处都未看到一地澄黄,满地流金的场面,所以对地坛公园的银杏大道充满了期待。</p><p><br></p><p> 一出地铁,向地坛公园方向没走几步,就被路边的五颜六色惊艳到。几株枫叶渐变濡染红色,几株明黄的银杏树灿然一片,镜头里红黄斑驳间,透出绿意盎然的垂柳。想想看,红的,绿的,黄的艳丽色彩交织在一起的视觉冲击力,真是很震撼!</p><p><br></p><p> 初冬的京城还是这般斑斓纷呈,看来秋色并没走多远,依然如此美丽。经历了春之蓬勃、夏之绚烂、秋之璀璨的时光,此时此刻仿佛放缓了脚步,把大自然的韵味挥洒到极致,让人一下子就陶醉了……手持长枪短炮的游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色彩斑斓的树木,我的镜头聚焦时恰巧就收纳了进来。</p><p><br></p><p> 想着快到十点了,就收了相机走向约定好的地坛公园东门。王媛说她和小河也到了,就在公园门口。我环顾四周,没有她们俩口子的身影,正想微话给她,却听到王媛耳熟的声音,还是那么直率,这才发现她俩就在我身边,只不过脸冲着唱歌的人群张望着。看来时间过隙,并没有停在多年前留下的身影上。毕竟都是年过花甲的老头老太了。急步上前拥住她,王媛,听见你的声音了,不然咱们都还在寻找呢!虽然多年未见,但就这一瞬间,亲切的熟悉感就来了,好像一直就在一起一样。</p><p><br></p><p> 进了公园,漫步在游道上,很轻松愉快。我说咱们先去找银杏大道,说是西门那里。王媛说公园不大,因为史铁生的小说《我与地坛》再次出名。不过也有历史遗址方泽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我们很快就走到了地坛前,坛平面呈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像是有两重坛壝,看了介绍才知道两重坛壝之间环绕一周的是泽渠,防水用的。登上坛台,环顾四周,四脚设置有祭坛,其余之处都很空阔。王媛说他俩早年第一次来这里时并没有修缮得这么好,就是一座方形的台子而已。</p><p><br></p><p> 地坛的银杏大道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致,可能时间稍晚,银杏叶掉的差不多了,况且地面被环卫工清理得清清爽爽,实在是少了点满地鎏金的画面感。不过,一路两侧的银杏树倒也高大,只不过叶片已经稀疏,树冠形不成深深的隧道,就缺了点旷达的韵味。</p><p><br></p><p> 没停留多久,王媛说到了这里咱们应该去国子监看看。我附合,好呀,孔庙和雍和宫也都在那边,一起逛了。从公园南门出去,穿过南二环,大概四五百米就先到了孔庙。</p><p> 这里是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国子监街。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国子监就坐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p><p> 孔庙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进入院门直通大成殿道路两侧各植三列九棵元朝古柏,肃穆参天。大成殿高悬着“万世师表”的扁额,我不由自主生出对孔子的景仰之情。殿前有一棵硕大无比,树干得三四人才能合抱的古柏,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至今已七百多年。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时狂风大作,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所以流传至今说此树有知辨忠奸的能力,称它为“触奸柏”。</p><p> 祭孔作为国家的典礼,像祭天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载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孔先河。此后历朝历代皇帝沿袭了祭孔的典礼,直到近现代。如今国家也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重塑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加大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初高中课本都有了一定的内容。</p><p> 我们又去看了馆藏精品《十三经》碑碣,康熙御书大学碑和乾隆十六方石碑。在长长的碑林中,有一种悠悠的历史深邃感。</p><p> 从碑林馆藏出来就到了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我们是从太学门进入的,先看到的就是硫璃牌坊,掩映在斑驳的树木间,庄严肃穆,穿过牌坊就看到一座双重挑檐殿堂,牌扁书写“辟雍”两字,走进去才知道是乾隆唯一一次讲学的地方。据说有三千人里三层外三层席地而跪,聆听皇帝教诲,那种宏大的场面又没有麦克风,能不能听见皇帝的声音都是问题,更别说醍醐灌顶了!倒是皇家建筑雍容华贵,鎏金溢彩让人大开眼界!</p><p><br></p><p> 和孔庙国子监仅隔一条街的雍和宫让我对今秋京城的那抹黄的寻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着人流刚拐进去不远,扭头就看到令人震撼的银杏大道。道路两旁,银杏巍峨参天黄得那么灿烂,当时隔着牌坊门楼,还看不到满地鎏金,只是觉得太美了!等到安检刷门票一系列手续完毕从入道进,才真的看见满目黄澄澄明晃晃,两边丰盈的树冠自然下垂,亲蜜合扰成金色隧道,游人如织,蜂涌而过。远处洞开的雍和宫门,袅袅娜娜的烟雾缥缈,弥漫着沁人的香火味,有种说不清的禅味。</p><p> 据说雍和宫入口处的银杏道是京城三大银杏大道之一, 衬着红墙黄瓦的皇家寺庙, 显得格外宁静致远,禅意幽深,于闹市中别有洞天。这里的银杏树大都超过30年了, 正值盛年, 所以树木高大浓密。这是我今秋以来看到的最灿烂最辉煌的银杏大道,举首俯身皆是金,用那句满城尽是黄金甲来比喻再贴切不过了。</p><p> </p><p> 雍和宫距今270年,最早为雍正皇帝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乾隆皇帝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p><p> 以下文字皆来自网上介绍:</p><p>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寺院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显尽皇家敕建气势。前部有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寺院中路最重要的御制碑文《喇嘛说》,则将政府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基本国策昭示天下,也奠定了雍和宫京都“首位皇家御用寺院”以及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中心”的地位。北京雍和宫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p><p> 据说雍和宫一年四季香火很盛,来此烧香拜佛的不仅仅是大爷大妈,我看到的反而是年轻人居多,雍和宫前排着弯弯曲曲的长队,手捧佛香,虔诚地一步一挪,等待入殿恭拜佛门的时刻。我对佛教知晓不深,进入寺庙都是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在众神灵前,举相机似乎是亵渎,所以我一直没有拍照,只是在院里拍拍古建筑。当王媛把我们带到第五进院落,瞻仰一根高达26米白檀木雕塑的佛像前,震撼不已,唯有敬畏,需仰视而已。</p><p><br></p><p> 浅冬深秋,京城自然风光,尤其是银杏白蜡元宝枫等彩叶树种正值最佳观赏期。秋冬交替,走进大自然,享受着植物成熟风韵,悦目怡然。还是用几句五言结束此文吧:</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秋意阑珊处,冬韵已初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数树竞颜色,浅黄出深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先哲孔圣人,礼乐始启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佛学存皇寺,源远续前程。</span></p><p><br></p><p>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十五日写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