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我去过的地方

阿勇

敦煌,我去过的地方 <p><br></p><p>敦煌,甘肃省县级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nbsp;&nbsp;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天下第一墩是明万里长城最西墩的俗称,又名讨赖河墩,头墩,位于嘉峪关关城南7公里处,沿戈壁滩至讨赖河陡壁的北岸边上,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以河为险。据《肃州志》载:“讨赖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边墙南,近讨赖河尽头之处。”该墩台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嘉靖十八年(1539)。原台长、宽、高均为14米,呈正方形棱锥体,担负着传递嘉峪关以南至祁连山方面军事信息的任务。现虽历经风雨冲刷,部分岸壁塌毁,但台墩依壁而立,仍其险无比。  </p> <p>悬臂长城位于嘉峪关市区约11公里、嘉峪关关城约7公里,因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故得名“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为就地索取的砾石、黄土夯筑而成,只存750米,经1987年修缮,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台,共有三座墩台。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由南向北延伸的最末一条长城。登上400多级台阶至山顶,关外大漠荒凉尽收眼底,极少的片片绿色,显示其还有生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p> <p>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p><p>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nbsp;&nbsp;</p><p>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p> <p>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如铜箭头,五铢钱,石磨,陶片等文物而得名,今滩上尚有古代房屋遗迹。阳关更因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句而驰名中外。</p> <p>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时,玉门关当随之设立。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nbsp;&nbsp;</p><p>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p><p>玉门关,现存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p> <p>汉长城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p> <p>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三危山与鸣沙山接壤处的宕泉河岸断崖乺岩上,因居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它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是集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窟区全长1600米,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五代、宋、回和、西夏、元、清、民等历代的兴建,形成洞窟735个,壁画4.5多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nbsp;&nbsp;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nbsp;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是敦煌一处风格独特、令人神往的“沙漠奇景”。鸣沙山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它是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影响,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风吹震动、滑落、旋转,造成“空竹”效应,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真是扣人心弦。这些鸣沙丘堆成山状,故称鸣沙山。</p> <p>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p><p>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