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日星期一,晋江晴天,这是我们泉州四日游的第一天。我们洛阳桥离市区比较远要靠近惠安县了,我们下午4时左右在市区酒店坐滴滴快车到洛阳桥(车费15-20元左右),驾驶员载我们过洛阳江大桥停在对岸惠安县的江城路上(傍晚去看洛阳桥的话建议从洛江区桥南这一侧步行过桥比较好看,天黑了从桥北叫车回市区也会比较方便),下车后我们一路步行约10分钟来到桥北。再漫步洛阳桥来到桥南,最后再叫车回酒店(从桥南步行到外面叫车的地方大概也要10-15分钟左右)。 <b>惠安江城路牌坊</b> <b>洛阳潮声</b>--泉州八景之一<br>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南侧,洛江区北侧,北起蔡襄路、昭阳路、江城路交汇口,上跨洛阳江出海口,南至桥南街、堤岸路交汇口。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这座五里长桥,是中国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div><div>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div><div> 洛阳桥初建时全桥长834米,宽7米,有500个石雕护栏、28只石狮子、9座石塔,46个桥墩,47个桥孔。全都是由花岗岩筑成,铺设桥面的石板长10米,宽1米,重达10000公斤。</div></div> <b>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泉州洛阳桥</b>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被称为“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同时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泉州洛阳桥)之一。 <b>洛阳桥桥北惠安一侧(西边看过去)</b> 筏形桥基,是指人们先沿着桥的中轴线抛入江中大量石块,然后延伸出一定宽度,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这种桥墩被认为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洛阳桥的桥基宽度约25米,长度500余米。<div><div>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值得一看。<br></div></div> <b>洛阳桥桥梁</b> 开始抛下去的巨石非常散乱,连接度差,石块间空隙不一,在这样的桥基上建桥必然不稳固。牡蛎是在当地比较常见的海产软体贝壳,具有固着性,它的壳可以附生在岩礁或者其它的牡蛎壳上,繁殖能力很强。以牡蛎固基就是利用牡蛎的这种迅速繁殖的特性,把原来松散的石堤胶结成牢固的整体,防止基石被潮水冲走。这种以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是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div><br></div> 近得桥下,却有一条深沟,那是当地渔民挖的回流河,虽看不到“洛阳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b>洛阳桥桥北惠安一侧(东边看过去)</b> 洛阳桥的举世闻名,要归功于北宋名臣蔡襄。<br> “蔡襄,福建仙游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吏部侍郎;乾道年中,又赐谥“忠惠”。”<div> 郁达夫《咏泉州》里有一句“桥上人歌蔡状头”,就点明了蔡襄与洛阳桥的不解之缘。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以致后世人们一提洛阳桥便只想到蔡襄。1998年,洛阳镇政府为纪念造桥创始者和丰富古桥景观,往桥北江滨蜂立一尊高12米的蔡襄立姿石雕像。</div> <b>蔡襄石像</b> 洛阳桥有着非常多的看点,除了两边的护栏石雕之外,在桥的两边都有石头塔据说用来镇风的,塔身浮雕佛像、图案,在桥边还有石亭,以供游人休息。, <div> 洛阳桥头最显眼的就是桥亭,还有桥亭里的石将军。桥上现存桥亭4座(桥北桥南各2座)、石将军4尊(桥北桥南各2座)、石塔5座(桥北2座,中亭岛1座,桥南2座)。</div> <b>桥北东西两座石塔(洛阳桥桥北桥头)</b> <b>桥北东西两座桥亭</b> <b>桥北东西两侧的五层八角楼阁塔</b> <b>桥北东侧桥亭里的石将军</b> <b>桥北西侧桥亭里的石将军</b> <b>桥中遥看桥北</b> <b>桥中遥看桥南</b> <div> 据载,洛阳桥古有:一石、一坊、一阁,二镇风,三城,四介士,五井,六朝,七亭,八景,九塔,十三进万安桥院,二十八兽(宿),四十六墩,八十一菩萨,三百六十丈,五百栏杆……至明代,桥两翼曾增加两座镇风塔。如今,我们还能在洛阳桥上的宝箧印塔看到“月光菩萨”神像,这是一件弥足珍贵的纪年文物,见证了洛阳桥近千年的历史。<br></div> 在洛阳桥中间偏南端位置,有一座月光菩萨塔。月光菩萨塔是一座宝箧印经式石塔(北宋),3.5米,双层须弥座,第二层每面四个佛龛,内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语,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塔顶。月光菩萨塔与阿育王塔一样,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的左右护法。 <b>洛阳桥上建于宋代的月光菩萨塔</b> 月光菩萨塔第二层塔身西面一旁落款“巳亥岁造”,据此,人们确知桥与两侧之塔的建成时间为1059年。除石碑之外,这是全桥惟一罕见纪年文物,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座历时近千年的梁式大石桥建造年代。 <b>比较罕见的月光菩萨造像。(塔靠河朝西一面)</b> 洛阳桥的中亭是座小岛。这里已是古时晋江地界。中亭岛上有数棵参天古榕。榕树下,有多处庙宇亭塔,历代碑刻甚多。 在中亭岛的西侧,有一尊观音石雕像,与周边环境比起来,稍显突兀。 在中亭岛,历代碑刻林立,为历代重修洛阳桥的碑刻和题字。这些碑刻大多已经历经沧桑,却巍然屹立在古桥之畔,石碑上的字迹依然遒劲有力。其中宋代摩岩石刻“万安桥”和“万古安澜”最为有名了。<div><div> 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div></div> 古树旁有一座古老残缺的阿育王塔。阿育王塔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只是这座塔的塔刹没有了。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虽然风化严重,但是依然可辨。 <b>左偏下为缺了塔刹的阿育王塔</b> 榕树下是中亭岛“海内第一桥”红房子,里面有洛阳桥建造的历史,同时展出一些珍贵文物,值得一看。 在中亭岛处有一方与求雨有关的石刻,为“西川甘雨”。相传明嘉靖年间,泉州大旱,知府方克听说洛阳江神灵应,步行前来祈雨,一时困倦倚石而眠。梦见神人捎话,可向似“七”字乞求甘雨,果然下起大雨。后见树叶有“西川”二字,明白雨神确是移西川之雨,解泉州之旱,便向皇上奏明此事,将西川改为四川,以免日后有事。后人为纪念此事,遂在祈雨处建亭,并刻“西川甘雨”碑竖于亭中,后来成为历代祈雨处。 <b>西川甘雨</b> 泉州濒临台湾海峡,夏季台风频发,掀起巨浪对洛阳桥产生巨大的破坏,为镇中台风,明万历年间特在桥中增建镇风塔,以求平安无事。<br> <b>镇风塔</b> <b>中亭岛的宋代的陀罗尼经幢式石塔(在镇封塔的西面)</b> 穿过中亭岛就来到了洛阳桥的南桥头,宽阔的桥面两侧可见石塔两座,这是全桥五座石塔中的两座。其中,左边是三层六角楼阁密宗塔,右边是窣堵坡式塔(是最原始的佛塔,圆冢样貌)。 <b>桥南端两侧石塔</b> 泉州的桥,为何叫“洛阳桥”?原来,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入迁后,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div>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坐着像老君岩,躺着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br></div> <b>洛阳古街</b><div> 从洛阳桥桥北头的蔡襄像往北走,便进入一条骑楼林立的洛阳古街。<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