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中班幼儿爱告状怎么办?

丹丹老师

<p>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多的一种行为。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生活学习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刚刚摆脱小班幼儿的依赖性,又还不能像大班段幼儿那样的相对独立,所以往往碰到事情就爱告状。 </p><p> 为什么中班幼儿那么爱告状呢?以下是从实际出发,并结合本班幼儿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帮助幼儿遇到问题时,减少单一的告状行为,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些适宜性的策略。 </p><p> 案例1:在某次桌面游戏玩雪花片时,1号桌的小朋友通过商量,决定玩雪花片。玩了几分钟后,小A就开始跑过来“告状”说:“老师,我跟他们说了需要多少拿多少,但是他们不听,拿了很多出来,都弄到地上了!”;过了一会儿,又跑过来“告状”说:“老师,那个雪花片是我先拿到的,他非要跟我抢”;“老师,小B不愿意分享玩具”;“老师,他刚刚破坏了我的作品”......半小时内跑来跑去很多回,时不时还听见大声对小朋友说“你干嘛”......结果自己都没怎么玩。到吃午饭了,老师请小朋友们餐前静息,全班人都很安静的时候,小A大声说“老师,小C他不好好静息,他玩手指头”。这一次,老师没有再回应他的告状去请小C静息,而是冷静的对小A说:“你提醒小朋友是好的,但是现在全部小朋友都在安静准备吃午餐,你这么大声已经影响到其他人了”。饭后,老师把小A叫过来:“小A,你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老师知道你是想帮助小朋友,但是刚刚小朋友们都静息得挺好了,没有声音,可是因为你那么大声,全班的小朋友都开始好奇、抬头看,老师又得重新提醒所有小朋友静息了,是不是?如果下次谁没静息好,你就悄悄走上来悄悄告诉老师,不要影响其他人静息,好吗?”小A点点头。</p><p><br></p><p><br></p> <p>分析策略:</p><p> 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成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注和认同,想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p><p>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建立了一些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初步认识。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根据老师的行为要求做相应的判断。一些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做正确的事,引导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行为准则。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商讨其他的解决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由老师或家长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p><p> 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虽然不替孩子解决问题,但要保持支持及感兴趣的态度,让孩子独立思考、分析情况。如果他无法解决,应给予引导、指导,不要给予答案。你一旦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你就不能对他的解决方法过分苛求。他一定会有些很幼稚的解决方法,甚至是处理某些情况不当,但是如果我们过分责怪他,他就会停止尝试。所以当孩子开始学习这些技能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过程,而不要太注意结果。如果他处置问题的方向没错,但是事情没有想象中的成功,要赞赏他所采取的步骤,然后帮他检查出存在的问题,另外老师也要示范有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p>

幼儿

老师

告状

小朋友

静息

孩子

解决问题

解决

他们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