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史揭秘| 上甘岭玩“麻雀战”,玩残韩军三个团,【共和国两代军人】

两代军人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图片(除注明外)均为原创,任何平台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违法必究!鼓励原号转发群发,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我们。]</b></p> <p><b>本期讲述人:武效贤</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上甘岭战役紧要关头,12军亮出一把利剑——第34师106团,投入537.7高地北山争夺战。激战三天,团长武效贤摸清了敌军的套路,采用新的战法,与敌人大玩“麻雀战”、“地道战”,搞得韩军晕头转向无计可施,为上甘岭战役收官锁定最终的胜局。</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06团团长武效贤</b></p> <p>  1952年10月8日,“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批准了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摊牌行动”计划。范佛里特的如意算盘是,夺取朝鲜战场中线的上甘岭地区,以获得战场的主动权,一改“联合国军”在夏秋季攻势中的颓势。</p><p>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五圣山位于金城、金化、平康三角地区(“联合国军”称之为“铁三角”)的中央,地势险峻,海拔1061.7米,为中部战线最高峰。登上五圣山,便可眺望朝鲜中部平康谷地8公里宽的一马平川。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上甘岭鸟瞰(来自网络)</b></p> <p>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主峰东南方向4公里处,前后左右各有一个小山岭,状如马鞍,两端高,中间低,南北相距仅有100米。韩军控制了南端537.7高地,志愿军控制着537.7高地北山。志愿军同时控制着右前方的597.9高地(美国人称598高地、“三角形山”),与“联合国军”占领的金化东北2公里处的鸡雄山相距不过400米。</p><p> 10月14日,美联社记者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消息,让许多人的神经猛然颤抖:“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汉城宣布:金化攻势开始!这是一年来联军向中国军队防线所发动的最猛烈的一次进攻……”</p><p> 本来已经渐渐沉寂的朝鲜战场,再次点燃了“火药桶”!</p> <p>  此时,12军刚刚完成了历时一年的金城防御作战任务,移交阵地,正开往谷山进行休整。转移途中,接到兵团命令,匆匆开赴上甘岭前线。</p><p> 11月1日,31师91团率先上阵,接替15军45师135团防御阵地597.9高地。从2日至4日,91团激战4天,先后打退敌人1个连至1个团的兵力50余次反扑,歼敌4200多人,阵地屹然未动。</p><p> 11月11日,92团反击537.7高地北山得手,全部恢复阵地。随后,537.7高地北山的争夺成为敌我双方的焦点。敌人投入大量兵力连日发起疯狂反击,而我方亦以93团2营、3营为92团预备队,投入防御作战。</p><p> 从地图上看,537.7高地及其北山顶端的山脊走向呈“工”字形。北山顶部由九个小高地组成,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一线有五个高地,依次为1、2、3、7、8号阵地,2号阵地西侧约150米的高地为9号阵地,3号阵地东北排列4、5、6号阵地。各相邻阵地之间距离,近者100米左右,最远不到200米。整个阵地东西向约750米,南北向近700米。537.7高地,地域狭窄,三面受敌人直瞄火力威胁,防御极其不利,但它却象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纵深。因此,敌人不惜代价与我展开殊死争夺,双方损失都很惨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防御战(来自网络)</b></p> <p>“摊牌行动”最初,范佛里特投入的是美第9军指挥的号称“王牌师”的美第7师和韩军第2师。随着战事不断升级,美军伤亡增大。打到后面,美军不愿打了,就让韩军当主角。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基本是韩军打头阵。与美军相比,韩军的炮火组织、地空配合不及美军,但步兵战力强于美军。在537.7高地,韩军先后投入第2师17团、32团,第9师28团、29团共四个团兵力。特别是号称“白马师”的韩9师,气焰十分嚣张。在10月份的白马山战役中,它是唯一当面挡住了38军锐利进攻的部队,也是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击败过志愿军的韩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韩军第9师士兵(来自网络)</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韩9师师长金钟五(来自网络)</b></p> <p>  志愿军方面,12军31师三个团上去轮战后,李德生手上本来还有34师100团、106团和35师103团。打起仗来当然后援越多越有把握,谁知3兵团临时把103团调往西方山斗牛峰担任15军44师预备队,又要求不要轻易使用100团,留待最后决战再用。这是留个后手以防万一,战事的趋向谁也不好说。这么一来,李德生就只有106团可以用了。</p><p> 106团此时齐装满员2000余人,可谓兵强马壮,又挟金城防御战得胜归来的威风,官兵斗志嗷嗷的。解放战争时期,106团出了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王克勤,正是武效贤当营长的所在营。而这个营长,血战大杨湖、抢渡汝河、转战大别山,哪一次战斗不是受领最艰巨的主攻任务!</p><p> 106团团长武效贤,山西沁源人,38式老八路,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一员骁勇战将。8月份,武效贤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本来是要留校当教员的,却被王近山点将征召归队。</p><p> 在李德生心里,106团上阵是要锁定胜局的。为此,他特别强调:“一定要坚持作战,直到恢复与巩固537.7高地北山为止,不再投入新的兵力。”</p><p> 一句话:打到底,收摊子!</p><p> 11月17日夜晚,93团3营参谋长赵小五带领2营、3营拼凑起来的40多人,在106团部分兵力配合下,一举将4、5、6号阵地守敌一个加强连全部歼灭,连同1、2、3、9号完整交给106团。</p><p> 106团1营1连以三个班接防1、2、3号阵地,3营8连以三个班接防4、5、6号阵地,1营3连以1 个排控制9号阵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防御阵地(来自网络)</b></p> <p>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p><p> 537.7高地北山,敌我双方的炮火打来打去,阵地表面就像被犁耙反复耙过无数遍,坚硬的岩石都炸成粉末,有的山头甚至被削低了一米,到处是松软的尘土,构筑的野战工事早已炸得稀烂不复存在,仅存的2号阵地、6号阵地上可屯兵二十人的半截小坑道也被敌机炸毁。无险可守无物可防,更何况还暴露在敌人控制的注字洞南山和阳地村的大口径机枪和坦克直射火力威胁下。这对于防御作战来说,是最不理想的战场环境。不能保存自己就无法取得胜利。</p><p> 自18日凌晨起,敌人以班、排、连、营的规模向我4、5、6号和2、3、9号阵地发动轮番冲击,并以飞机、大炮进行狂轰滥炸。537.7高地北山的争夺战演绎成一场空前惨烈的拉锯般胶着的战场搏杀。激战三昼夜,106团投入兵力四个多连,伤亡720余人,3营基本打残。虽然106团毙伤敌人1400余人,但自身的战损也很大。</p><p>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战法极不可取。1947年,二野2纵攻打羊山也是伤亡很大,司令员刘伯承恼怒地说:“歼敌三千自损八百。一个指挥员既要对歼敌三千负责,也要对自损八百负责。”并决定中途换将。</p> <p>  此时,武效贤也深知,这样打下去不行,别说是坚持到最后胜利,恐怕没几天部队就打光了。在团党委会上,几个团领导坐在一起仔细分析了三天的战况,认识到问题所在:作战区域狭小,使用兵力过多,分兵把口,消耗大;地形对我不利,敌火控制严密,运动、增兵困难;工事全部被毁,作战无依托,屯兵无坑道;作战规律为敌掌握,处境被动;气候寒冷,供应困难,生活条件非常艰苦。</p><p>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即改变作战手段,力争掌握战术上的主动权。团长武效贤提出:</p><p> 一、组织袭扰分队和值班火器,牵制和压制注字洞南山和阳地村敌之兵力、火力,减弱敌对我侧方和纵深的直射火力威胁。</p><p> 二、周密组织步、炮协同,充分发挥炮兵火力,大量杀伤敌人。将团和配属的82迫击炮编成东、西两个炮群,东炮群直接支援4、、6号阵地,西炮群直接支援1、2、3、9号阵地。营的60炮集中使用,配属的榴弹炮营由团直接掌握。加强步、炮间有线、无线通讯联络,保证指挥顺畅。</p><p> 三、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保存后续力量,改变前三天在狭窄阵地上进行多点争夺,分散用兵的死打硬拼战法。在4、5、6号正面500米纵深100米的阵地上,集中兵力固守6号阵地;在1、2、3、9号正面250米,纵深300米的阵地上,固守2号阵地。其余阵地白天以火力控制,夜间以小兵群相机夺占。</p><p> 四、边打边建,由后向前展开阵地筑城。这是保存自己,战胜敌人,达成最终固守北山阵地的关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依托坑道进行防御(来自网络)</b></p> <p>  武团长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新战法,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争议的核心是第三点,即固守两个主要阵地6号、2号,遥制其他阵地。</p><p>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与上级的“寸土必争,誓死争夺,坚决固守”要求不相符,这时候不组织全力与敌展开硬碰硬的争夺,会被人误解为团指挥右倾,害怕伤亡。这本来是个战术问题,但是在有些人看来是政治问题:上级命令要不折不扣执行,我们的誓言“人在阵地在”,要是被人说犯右倾那还得了。更有人担心新战法万一有个差池,谁敢负责任。</p><p> 会议僵持不下,连师参谋长蒋科也不敢轻易表态。电话打到李德生那里。李德生说你们来汇报一下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2军副军长李德生在德山岘指挥所</b></p> <p>  在12军前指,武效贤与一同前来的团政委于永贤、师参谋长蒋科向李德生汇报了新战法具体方案。</p><p> 李德生听完,问了一个问题:不改变战法,106团需要几天恢复并巩固北山阵地?改变战法需要多长时间?</p><p> 武效贤回答:“如果不改变战法,按前一阶段用四个连打三天计算,全团还可以打四、五天,虽然能大量杀伤、消耗敌人,但仍然难以巩固阵地。那时,还需要投入新的力量。如改变战法,一面与敌巧争智夺,一面由后向前抢修工事,在我方斜面能够屯兵一个营,攻守的主动权我方就能掌控。这样,106团就可以一直打到敌人无力进攻,完成收摊子的任务。这需要两周时间。”</p><p> “时间短一点,七天行不行?”李德生考虑上级作战意图和战场态势。</p><p> 武效贤不能贸然答应。他要考虑战场的生态环境,不做好屯兵工事,士兵就有可能无谓牺牲:“其他困难都能克服,最大的困难是阵地上无工事,战士们从底下运动上去距离阵地500米,几排炮打过来就打光了。我们白天用炮火封锁阵地,晚上以少量兵力控制制高点,掩护部队全力构筑工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战斗力。”说到后来,武效贤发狠了:“李副军长,要是按我的打法,巩固不了北山阵地,我提头来见!”</p><p> 李德生最终同意了,不仅批准了106团的方案,还要求军指、师指和炮指与106团将协同作战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106团恢复并巩固北山阵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发起反击(来自网络)</b></p> <p>  回到团指,武效贤迅速调整部署:1营坚守2号阵地,2营坚守6号阵地。同时,各营抓紧开展敌火力下的工程作业,先在2号、6号阵地反斜面突击构筑猫耳洞,再发展成小坑道,解决屯兵和弹药粮食储存,保证要点争夺能及时投入后续兵力和粮弹补充。</p><p> 21日黄昏,106团组织反击。1连首先突入7、8号阵地,5连相继夺回4、5、6号阵地。为集中兵力,控制要点,主动收缩阵地,1连撤至2号阵地,5连撤至6号阵地。</p><p> 新战法充分融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将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方法全拿出来,什么游击战、麻雀战、袭扰战等等发挥到极致。在阵地防御中,各分队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地在要点设置警戒、观察哨,随时掌握敌人动向。战斗中以小组对付敌人一个排,以班对付敌人一个连。夜间,则以侦察分队和步兵小组、班为单位,向敌占领阵地延伸、挤压、袭扰和迷惑敌人,有利则打,无利则收。打敌人一打一个准,敌人打我们却找不到目标。</p><p> 1营参谋长李治多次组织并亲自带领夜袭小组,前伸至7、8号敌占阵地,突然吹哨子、吹喇叭,诱使敌人开火暴露目标,趁机接近炸毁地堡。</p> <p>  12月3日这天的战斗,充分表现出106团“新战法”的妙处。</p><p> 天刚亮,敌人出动飞机200余架次,对106团防守阵地、团营指挥所、炮兵阵地、后方地域进行猛烈轰炸。14时,敌人集中100多门火炮对537.7高地北山1、6、9号阵地轰击。随后,韩军第9师以两个营兵力,分梯队密集队形向阵地冲击。106团防守分队在我纵深火力支援下,采用“小兵群”近战战术奋勇抗击。战斗至黄昏,打退敌人十一次冲锋,歼敌200余人,我方仅伤亡8人。</p><p> 与此同时,北山阵地的工事构筑也取得很大进展。</p><p> 机智灵活的战术与有效的防御工事,攻防进退,游刃有余。游击战、麻雀战、袭扰战、地道战,全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再加上从现代战争中学来的现代化战争手段,步、炮密切协同,韩军怎么可能是对手。自此,106团彻底改变上阵初期的被动局面,逐渐掌控了战场主动权,胜利天平不可逆转地倾向志愿军这方。</p><p> 上甘岭战役,106团作战28天,歼敌4116名,直接打残韩第2师32团、17团一个营及第9师28团、29团一部,使敌人再无力量组织进攻,从而,锁定最后的胜局。</p><p> 战役结束后,15军首长赠送给106团一面锦旗:主动灵活,英勇顽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来自网络)</b></p> <p><b>【人物小传】</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武效贤,山西省沁源人,1923年12月出生,1937年3月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担任中共沁源县交通员,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沁源县中队于1938年2月编入八路军(十八集团军)129师第386旅。</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武效贤参军后的任职简历:</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38年2月至1941年在第129师386旅第16团任文书、支部书记、副指导员。并在旅教导员大队学习半年。</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41年初至1945年8月,在太行一分区昔东独立营第1连任连政委。其间在分区参加整风学习半年。</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45年8月至1945年12月,在太行一分区第10团1营任教导员。当时分区秦基伟司令员与第10团(团长向守志)合编为秦向支队。</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45年12月,秦向支队编入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第18旅,原第10团改番号为第52团。仍在第1营任教导员。</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46年12月至1948年12月在第6纵队18旅52团1营任营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49年1月至1949年2月,在第二野战军第12军36师108团任副团长兼参谋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50年初至1950年12月,在12军第36师107团任团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51年初至1952年7月,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第5班学习。</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52年8月至1954年3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4师106团任团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54年4月至1955年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任炮兵副师长。其间在炮校学习半年。</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56年初至1958年底,在第12军35师任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59年到1963年9月,在12军第34师任副师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63年9月至1964年9月,在第20军60师任副师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64年9月至1975年8月,在南京军区步兵学校任副校长兼训练部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75年8月在江苏省军区司令部任副参谋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83年4月离休。</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与妻子杜念沪在朝鲜战场</b></p> <p><b>资料来源:</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二野劲旅——十二军史话》(军事科学出版社)</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鏖兵上甘岭》(江苏文艺出版社)之《106团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争夺战》(武效贤口述、郑尚庚整理)</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第二卷)之《武效贤》(作者郑尚庚)</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链接:12军浴血上甘岭</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共和国两代军人》编辑部</b></p><p><b style="font-size: 15px;">统筹:毛战海、杨少华</b></p><p><b style="font-size: 15px;">媒体顾问:李红梅</b></p><p><b style="font-size: 15px;">文案:冯杨</b></p><p><b style="font-size: 15px;">美篇制作:冯杨</b></p><p><b style="font-size: 15px;">助理:阚文言</b></p><p><b style="font-size: 15px;">推广:李黎、龚小平、山里人(孙德华)、毛建军</b></p><p><b style="font-size: 15px;">外联:林平(135 1682 9260)</b></p><p><b style="font-size: 15px;"> 范晓莹(13777888336)</b></p>

阵地

武效贤

高地

北山

韩军

敌人

战法

李德生

上甘岭

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