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方知秋(原创)

怡辰62573903

<p><b style="font-size: 20px;">岁月如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路走来方知秋(原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文 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忆过往轮廓清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想当年犹如身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过来方知入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闪念间纷至沓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栖下来未曾懒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常品味驿动不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人群中你我依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年轮里风华无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故事说故事,画面连画面,谈笑是当年,道来一件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桃 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当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记忆中三四岁时我发高烧 ,妈妈和姐姐以为是感冒就带我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出麻疹,大姐急忙用她的外衣包在我身上把我抱回家,关在屋子里并告诉几个哥哥不许靠近我,因为出麻疹是会传染的。而后大姐给了我一个惊喜,一个硕大的桃子送到我面前。能吃到一个完整的桃子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出麻疹浑身难受不爱吃东西,加之桃子太大我只吃了一半就放下了。麻疹是一种病毒,具有传染性,还有姐姐的提醒,我吃的东西是不会被哥哥们“觊觎”的,所以剩下的半个桃子才能保留下来,实现了我一个人能够吃一个“完整”桃子的愿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烙 饼</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上小学了,放学回家就闻到一股诱人的饼香味道。原来在我家炉台上正贴着的一块型似牛舌的面饼发出的香味。就看到对面屋艳姐和我的大姐坐在小板凳上一边聊着一边翻看着炉台的面饼。她们看到我回来了就把似乎熟了的饼分给我一块,她们也各分一块就急急忙忙的囫囵吞枣的吃了下去。大姐还和我解释了一番,说是你穆艳姐饿了,她自己家的面。这样的事我碰见了几次,有时候在艳姐家炉台上烙,有时候在我家炉台上烙。慢慢我吾出了她们的故事,在我家炉台烙是艳姐家的面,在艳姐家炉台烙一定是我家面,两个姐姐约定好了的说法。</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次在外面疯跑时感觉饿了就往家跑,没进门就影影绰绰看到家里人头攒动好热闹。进了屋看到大哥在烙饼,几张烙的金灿灿的大饼夹杂着面香和油香真的令我垂涎。原来是大哥两个同学杨代彦和康家臣来我家,大哥是在用大饼招待同学。当然,大哥分给我一块饼就打发我又出去“疯”去了。其实,跑回家也是得等着家里饭好了才能“饱腹”,遇到大哥烙饼只是“个例”。有时候也有跑到同学德军家混块凉地瓜,虽然没有饼香那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每个家庭的粮食是定量供应,根本不够吃。只有寅吃卯粮,以菜代粮,每到月底家家户户排队买粮。</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一般居民十岁以上居民是二十四至二十八斤半,六岁到不满十岁是十八到二十三斤,三周六岁是十二到十七斤,三岁以下六到十二斤。</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然,体力劳动者最高六十斤,最低三十九斤。一般工作和大中专学生三十六到三十八斤。</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遇有季节性调整,可用定量一斤粮食指标供应三斤红薯,这也是老百姓最高兴的时刻,因为量的增加十分重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每餐碗口大的面饼只能每人一张,不够吃只能用菜汤补充了。那时候总有一个愿望,就是期盼学校组织集体活动。比如祭扫烈士墓、体育运动会等等,因为这样的在外面午餐的活动一定能够得到妈妈给烙的两张糖饼,那流淌着糖汁的饼吃起来那个香甜就没法描述喽。因此,烙饼在我的脑海里依然是最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大哥的一个同学也就是来我家吃饼的同学说,他的父亲因公死亡。他身下有五个弟弟妹妹,作为家庭里的老大还是学生,吃饭问题已无法满足。因此,全家只能到迁徙到农村,开荒种地以解决糊口问题。刚刚来到乡下时,弟弟妹妹们看到锅满盆满的干粮狼吞虎咽的吃,兜里袄里的藏,生怕下一顿无法满足,好在自始以后粗茶淡饭得到了保证。有一年夏季赶上连雨天,他家的院墙突然坍塌,只看到墙缝中夹杂着的几块发了霉玉米面干粮随着倒塌的墙体暴露了出来。原来是弟弟妹妹们饿怕了刚刚来到农村时藏在墙缝中的干粮,由于每天都能吃饱就忘在了墙缝里了,说起来至今心里还是酸酸的。现在说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会一语带过轻描淡写的说“那时候都那样”。其实心中的滋味只有我们自己知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两饼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放学回家,在炕席上的笤帚下面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小弟,姐开资了给你买了二两饼干,你吃吧”,后面落款是大姐。看到字条我喜出望外的急切的到处寻找姐姐买的饼干,可就是没有找到。原来是一个哥哥捷足先登把饼干吃了,我十分懊悔慢了一步。也是无奈的理解哥哥还没有吃了饼干把字条“销毁”的心眼。可以想象那个年代能吃到饼干可是梦寐以求非常奢侈的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