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1953年元月21日铁道部设计总局西北设计分局成立到现在,铁一院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如果说,要在这60年的征程中寻找一个能够代表铁一院形象的标志?我想,那一定会是铁一院在兰州的那栋办公大楼。在这栋建成于1955年8月的庑殿顶仿古建筑中,铁一院机关本部从1958年秋进驻至2005年12月东迁西安,在此办公长达47年。这栋大楼承载着无数铁一院人的喜怒哀乐,见证了铁一院发展历程中的无数重大事件,无疑是“一院人”心目中的一栋历史性建筑。</p> <p>我见过许多初次见到这栋大楼的路人或来宾,他们站在大楼前会仰视许久;我也见过许多离开兰州多年满头银发的前辈,在楼前里抚今追昔、合影留念;还有一些东迁后入院的“小字辈”,特地从西安前来这里寻根溯源、汲取营养。一位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新员工这样说:“记得报到的第一天,当我远远来到单位门口,便立刻被这眼前古色古香、气势宏伟的建筑迷住了。一色的仿古建筑,虽然被四周的各种现代化高层包围着,却一如既往、泰然自若的牢牢屹立在脚下这片土地之上。那份淡定与沉着,是无论多华丽、多先进的建筑都不敢睥睨的。”</p><p>对!淡定与沉着!走进这个院子就是这种感觉。远看这栋大楼,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结实、厚重、大方、庄严的能量。然而,当你与这栋大楼相处许久,就会发现他是那么的宽厚大度、可亲可爱。房间高大、楼道宽敞,身处其中的你不会感到压抑和憋屈。如果你工作疲惫了,可以随时到主楼和配楼之间的平台上放松、远眺。饭后,有许多在办公室工作了一天的同事会环绕大楼健步、消食。夏天,成群的燕子栖息在他宽大的屋檐下,尽情地围着他飞舞、鸣叫……人、建筑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与自在。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一栋用砖石和木料搭建起的楼房,他更像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同事、和蔼可亲的长辈。我们每天在这栋大楼里办公,就像是孩子在大人的庇护下成长。还是那位中国地大毕业的小兄弟,在离开铁一院多年后看见这栋大楼仍感慨着说:“设计院的大楼永远都那么肃穆可亲,一如严父、不乏温情。”这栋大楼,的确令许多人为之感念和动情。我想,这大概就是这座建筑的魅力和魂魄所在吧!</p> <p>我很想知道,当年是怎样的一群人造就了这样两栋传世佳作?铁一院60年了,这栋大楼也58年了。当年设计和建造了这栋建筑的前辈大多都已故去。而我所能看到的仅仅是档案馆中一些发黄的图纸和《铁一院志》中不足1800字的文字。这栋建筑给我们留下的背景资料现在看来真是少之又少。几经寻访,得到了一些关于这两栋大楼的片段记忆:</p><p>铁一院办公楼(庑殿顶,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及现兰州铁路局南楼(歇山顶,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于1953至1954年设计,l954年7月由铁一局负责施工,1955年8月建成。这两栋大楼建成后,分别由第一工程局和第一设计院分别使用。1958年8月,第一工程局西进入疆,其办公大楼(现铁一院兰州办公大楼)移交兰州铁路管理局。为方便工作,经协商,兰州铁路管理局进驻“歇山顶”的原第一设计院大楼(现兰州铁路局南楼)办公,第一设计院由“歇山顶”的南楼搬至“庑殿顶”的原第一工程局大楼办公。至此,铁一院在这栋大楼办公达47年之久。</p> <p>1953年的兰州铁路新村基本是荒滩坟地。据说,当时规划大师任震英和苏联专家穆欣站在皋兰山顶,将邓家花园(时任甘肃省长邓宝珊的府邸)与皋兰山三台阁的连线划定为兰州城市的三条轴线之一(即今天的皋兰路至东方红广场一线)。铁一院办公大楼恰恰处于这一轴线的中心位置,并且是这一轴线上自南向北的第一栋建筑。今天,当你登上皋兰山巅向下俯瞰兰州市区,铁路局院办公区严格的中轴对称及封闭庭院的空间组合,立即会抓住你的视线,让你感受到这个大院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气质。</p> <p>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兰州,这两栋大楼无疑是标志性建筑。这两栋大楼能够有如此的规格和气度,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1952年新中国完成了三年经济恢复的工作。开始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在苏联建筑理论的影响和来华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这时期在北京出现了一批“大屋顶”式的仿古建筑,到1955年突然销声匿迹,形成中国现代史上第二次仿古建筑高潮。较为熟知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建筑群、三里河“四部一会”大楼、北京友谊宾馆、总政地安门宿舍楼、北京建工部大楼和全国政协礼堂等。当时“大屋顶”之风不仅流行北京,而且风靡全国。兰州铁路地区的这两栋大楼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然而,这股用“大屋顶”代表民族形式的高潮,到1954年底以反浪费的理由遭到批判,“大屋顶”建筑突然停止建造。1952年至1955年,“大屋顶”建筑的兴衰波折,也导致兰州铁路地区原规划中的三栋建筑风格一样的大楼只建成了工程局和设计院这两栋,铁路局的那一栋于1956年6月建成,成为了4层平顶简易楼,后于2003年前后拆除。随后在原址修建的“北楼”虽然也包含有五十年代局院“两楼”的部分元素,但很难有五十年代局院“两楼”的气度和神韵,成为了局院建筑群中的遗憾。据老人讲,当时这“三大殿”的建筑材料是同时预备的,而铁路局那栋没有建成的“大屋顶”建筑的顶部木料、瓦件、走兽、鸱吻等部件都送给了西北民族学院,最终成就了如今西北民大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p><p>根据现存设计图纸的签署可以知道,“庑殿顶”大楼的主要设计者是雷惠泽,“歇山顶”大楼的主要设计者是孙秉德。他们都是当时北方交大唐山工学院土木系的毕业生,1952年前后分配到西北设计分局工作。设计这两栋大楼时的年龄也就是26岁上下。大屋顶顶部木结构设计者是肖雨人,大概当时仅有20岁,1956年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听老辈们讲,雷惠泽后来调到上海铁路局工作了,孙秉德、肖雨人一直在我院工作直至退休,而且后辈也供职于一院。</p> <p>这两栋大楼的设计者的确可谓青年才俊,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引以为豪的传世之作。“歇山顶”南楼的设计者孙秉德在他的《自述》中曾说:“我就喜欢做‘纪念碑式’的建筑!”可见孙老先生当时的自信与追求。作为设计师,的确是需要这种气度和使命的。老人已经故去,而他们“纪念碑式”的作品依然为我们敬仰。这就是设计师的荣耀。</p><p>五十八载风霜雨雪,这两栋大楼依然气度不凡的屹立于世。他的博大宽厚诉说着从前,也激励着未来,让人遐思无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