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来到平遥的六十周年,也是好友彭元亮的五周年祭日,特重发此文以示纪念。</p> 2020年10月15日,“彭元亮今日急病去世”的消息让我深感震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个月前的8月17日,我俩的好友王小平从北京回来,我们中午还一起吃饭,他还告诉我们正在收拾新房,等搬了新家,请我们去新家做客。当时的身体状况很不错,根本看不出任何兆头,谁料想那次见面竟成永别。<br> 消息是彭元亮的夫人于午夜发来的,10月16日早饭后,我和夫人急匆匆赶往彭元亮的新家,听彭元亮的夫人王丽娟介绍,15号中午,他还骑车接回了放学的孙子,午饭后说他头疼,丽娟说那咱们到医院吧,于是打了120,等救护车到来后,医生询问病情时,他说话已经含糊不清,到医院经确诊,是脑干大面积出血,经抢救无效,于下午四时去世,享年只有68岁。丽娟悲痛万分,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噩梦,老是念叨:“辛苦了一辈子,也不让人尽尽心,也不让人花点钱就离去了,太突然了。”经了解,他们搬入新房刚刚十天,连续两个多月收拾新家,整理旧居,急病发做可能和劳累有关吧。根据丽娟的意见,只让告知几位来往密切的老同学。从彭元亮家回来,我立即打电话告知王小平,当得知25号出殡后,他马上表态,代他定制个鲜花花篮,到时他将专程从北京回来,一定要送老朋友最后一程。<br> 在此后的几天中,我们夫妇俩,多次去彭家看望,主要是劝导丽娟节哀顺变。期间和彭元亮的亲友、同事、邻居聊起往事,大家都夸他人品好、人缘好、技术好,心灵手巧很勤奋。他从进厂当保全工做起,后来当了一车间支部书记,还在太谷担任过平遥一针、阳泉针织厂、太谷棉织厂等联办的一家针织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他对技术很专研,各种设备都能熟练操作和维修,正是凭着这种实力,在平遥一针改制后,自己开办了一所针织厂,一直坚持了很多年。<br> 10月25日上午,我和同班同学王小平、武守贵、梁志强一起,在彭元亮的灵堂前拈香祭拜,祝他一路走好!送好友踏上了不归路。看着灵堂前摆放的遗像,我和彭元亮半个多世纪的交往涌上心头。<br> 1965年的10月15日,我随父母工作调动从榆次来到平遥,我也由榆次一中转入平遥一中学习。10月18日我正式到校报道,被分配到初一年级97班。巧合的是,王小平既是同班同学,也是我的邻居,我们都住在县委大院,他家在我家的前一排,因此,每天上下学我们都一起往返。从县委大院到学校,必经花园街,在花园街与北巷相交处,也住着一位同班同学,他就是彭元亮,他也成为我们每天上学的同伴。<br>彭元亮出生在工人家庭,他的父亲在平遥一针食堂工作,做得一手好厨艺,他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家中只有彭元亮一根独苗,所以他父母亲对我们也非常热情,关爱照顾有加。两位老人非常和蔼、心地善良,待我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记得1966年夏天,学校组织我们在苏家堡下乡时,他父亲还骑车前去探望,并给我们三人带去了亲手制作的美食。<br> 文革期间,我父亲和小平的父亲,都因为是县委主要领导人而被做为“走资派”受到冲击,学校的“造反派”组织都不搭理我们,我们只好作为“观潮派”呆在家中。1967年4月,我们两家都被勒令限期搬离了县委大院,迁往城隍庙街的公租房。时隔不久,彭元亮家也搬到米家巷,我们住得很近,又能经常聚在一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和小平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常常被人当做另类来冷眼看待,作为十四、五岁的少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心理落差非常大,内心深处的疑惑、不解和伤痛难以诉说,尤其是对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非常敏感。而彭元亮家却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我们在一起评说时事、传阅名著、分享体会、下棋娱乐,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一家人对我和小平的遭遇,表现得格外关心和呵护,特别是两位老人,经常留我们吃饭,嘘寒问暖,一再表示,我们就希望你们三人,彼此作为好朋友、好兄弟相互照顾一生。我从两位老人的身上,读懂了人性善良的人格魅力,也更加鄙视那些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人品。我们三人就这样成为了真正的“患难之交”,直到1968年学校毕业,我们已是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毕业留念(1968年国庆)前排左起:彭元亮、胡保平、李建树、刘思让;二排左起:王小平、毛思成、武守贵;三排左起:王有成、郝石宝。 1968年底,彭元亮顶班进入平遥一针工作,1969年底,我和小平也先后被平遥配件厂(电机车厂前身)和铁三局录取,在1970年1月,送王小平离开平遥之际,我们三人还一起合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纪念,还特意写上了“友谊长青”。此后,我们一直来往密切,情同手足。记得1974年彭元亮结婚时,就是我们三人,各骑一辆自行车,接回了新娘王丽娟。 2、送王小平留念(1970年1月) 3、送郝保平留念(1971年前排右一为郝保平同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和小平家都迁往榆次,我独自留了下来,随后在平遥成了家,但经常回榆次探望父母,和小平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王小平也从铁三局调回榆次,先后担任山西锦纶厂团委书记、晋中重工局供销站经理、安华器材公司副总。由于他岳父母都在平遥,也经常回平遥探望,几乎每次回来我们三人都要在一起聚聚,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今年6月27日、8月17日,身在北京、上海照顾孙子和外孙的王小平,因亲戚的婚丧事回平,在我家聊得时间几乎占了回平期间的一半。人生难得一知己,和知心朋友们聊天,没有任何心理戒备,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心灵相通、感受默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在胡家客厅合影(2018年2月右起:彭元亮、王小平) 在胡家客厅合影(2020年6月右二为王创基同学) 最后一次聚餐(2020年8月17日) 彭元亮的父母在世时,每年正月里都要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因此连他家的亲戚们也非常熟悉。我们也将两位老人当做亲人对待,每年正月都要前去拜年探望,直到二老去世。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们患难时期两位老人给予的关爱之情。<br> 时下,微信群里关于是否真朋友的判断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你困难时是否借钱给你?记得1987年,平遥电机车厂抵押承包时,身为副厂长的我也参与其中,彭元亮就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借钱?我谢绝了他的好心。2005年电机车厂改制时,由于我是新公司的高管,需要入几十万元的股份,他得知后又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告他已经找亲戚解决。2010年我的新居还需要交尾款才能入住,这次我找到了他,提出了借款的请求,他二话没说,及时帮我渡过了难关。由此可见,我们的情谊之真诚和信任。<br> 10月25日,当王小平要返回北京,与丽娟告别时,丽娟带我们进入了他们的卧室,指着床头柜玻璃板下面的照片让我们看,两张是彭元亮的个人照,再有一张就是我们三人于2018年春节期间,在我家书房的合影,当时我通过微信发给了他二人,没想到他专门洗出来,压在了新家的床头,丽娟轻轻地对我们说:“你们俩是彭元亮最在乎的朋友”。<br> 、压在床头柜下的照片(2018年2月) 送别老同学(2020年10月15日左起:王小平、武守贵、胡保平、梁志强) 相处55年的 老同学、老朋友彭元亮走了,让我十分伤感,但斯人已去,情谊永恒,但愿来生仍有缘分,我们继续做好同学、好朋友! 附: <b>此生再无三结义</b><div><b> 王暁平</b></div> 好友胡保平来电,说他写了一篇怀念老同学彭元亮的短文,并配了照片,让我先看一下。一番细读后顿时感到如鲠在喉,无语凝噎。我久久凝视着跨越了几十年时空的三人合影留念,仿佛想固化那瞬间的记忆,然而好友音容犹在,却斯人已去。阵阵悲戚与孤独的寒意袭人心肺!<br>好友胡保平在怀念文中饱含深情、笔触细腻地描述了我们三人五十多年的风雨同行,触发了我难以忘怀的回忆:上学路上朝夕烟霞映照下的三人足迹;炕头檐下棋盘纸上楚汉争霸难解难分的少年虎气;彭元亮父母不辞辛苦水磨功夫的诱人厨艺;锵锵三人谈书论道侃侃而谈的书生睿气……。我多想这样的回忆、这样的经历能无边的放大、不尽的重复、无限的演绎……。但随着彭元亮的离去,他带走了我回忆里的应有甜蜜。<br>三人为伍、亲同手足的历史佳话,当属三国演义的桃源三结义,这是青牛白马、焚香誓盟的结义。我们三人谁都没有想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之间的情谊。正直坦诚、善良热情是我们情誼的核心。少年时以此相识,成年后以此相拥,老年后以此相盼。别离时脉脉不得语,相聚时清茶胜于酒,相逢时的一个微笑,便得知彼此岁月沧桑的情感,久别后的一个握手,能传递源自心田的情感暖流。就像胡保平说的,我们三人相聚时没有做作,无需恭维,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精神的休闲,是情感的邂逅,这是一种难得的情结,是源于相互三观的认同和彼此人格的默契。在我近乎百计的朋友里,就此而言,难出其二。我想,这份情感不曾结义而胜同结义。<br>彭元亮为人忠厚正直、坦诚直率、勤奋好学,是当今社会难得的为人品格。这与他的家庭影响息息相关。他的母亲善良贤惠,无论居家何处,总是打理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他的父亲睿智和善,在上海人居多的工厂,能把晋菜做的秀色可餐也绝非容易。最令我感动的是,在文革时期,我和胡保平 家境蒙难,但二老并没因此为惧,彭元亮也没有因此与我有丝毫的疏远。我每到他们家,全家依然是笑脸相迎,并多以善言娓娓道来,使我那倍受煎熬的心灵得已慰籍。有一段时期,竟成了我们三人每日聚会的窝点。<br>我已是快奔七十的人了,本已对人的生死,早已淡漠心底。但对彭元亮的离去却耿耿于怀。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名句,字字刺痛我怀念之情的软肋。五十多年漫漫人生路上,一直肩并肩、手拉手,肝胆相照、情深厚谊的朋友忽然没有了,永远的失去了,这无论如何难以接受。怎能茱萸尚在、却少一人?三结义就失一卿呢?然而,生死之事无人能左右,没有什么人能预知明天和不幸哪个先到。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此生再无三结义了!<br>我在彭元亮离去的第二天写到:亮,走了。他带走了属于他的晚霞中最后的一缕亮光。我能做的只有暗暗的祈祷,期盼他在西去路上一路走好!<br><br> 瑾以此篇怀念挚友彭元亮<br><br> 2020年11月15日<br>